山药炮制的现状及药理作用分析

2021-03-27 12:02唐晓红
光明中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麸炒药片炮制

唐晓红

山药又名薯蓣,主产地为河南,地道药材被称为“怀山药”,品质最佳。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山药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皂苷、醇类、黏液质等有效成分,并且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山药具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1]。山药和山药制剂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对老年人机体功能有明显作用。为了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山药炮制现将炮制研究情况加以介绍。

1 山药炮制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就有记载[2]用蒸法炮制山药,原文为“凡使用平田生二三纪者,须要山中生经十纪者。四面有须者超,皮赤,采得后用铜刀刮去赤皮,蒸过后暴干”。山药采集在明清时期《救荒本草》首次明确提出怀山药为入药最佳,说明山药地道药材怀山药的效果最好。《中国植物志》说起为薯蓣科植物,生长在谷林下、路旁灌丛中、山坡、杂草中,也可栽培[3]。山药不同炮制和不同配伍在临床中的应用较多见,山药的炮制方法并不复杂,多采用麦麸炒制或者生用,经过炒制后的山药具有火性主动,借真之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山药黏滞之弊,并且可增加燥湿的功效。生用山药善于补肾益精主消渴,炒制后的山药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气的功效。

2 山药的药理作用

《医经溯洄集》中有云“山药独入手太阴经,亦能强阴,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皆有滋,流岂无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对山药的描述为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补脾养胃,主要用于肾虚遗精、久泻不止,虚热消渴,肺虚喘咳,久泻不止,脾虚食少,其与麸皮同炒具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可治疗白带过多、泄泻便溏、脾虚食少等疾病[4]。中医学对山药药理作用和功能已有详细描述。山药主要有效成分为多酚类、甾醇类、多糖,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5]。能够起到改善急性肝损伤、治疗骨质疏松症、抗氧化、降血糖、抗突变、保护胃黏膜等药理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能够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血管作用。

3 山药炮制方法

3.1 净制采摘后的原药材洗去灰尘、杂质,去除非药用部分,将药用部位进行清洁。

3.2 切制净制后的药材按照大小分开,用水浸透到4成,将药材捞出,闷透,切厚片,并将其干燥。山药根茎较粗且含有大量淀粉,需要润透多天,容易导致药材发红、起涎,对药材外观和药材质量产生影响[6]。故多采用“熏润方法”,利用该种方法炮制的饮片呈白色,无酸臭味,外形美观,容易成形,不容易生虫霉变。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黏液,在切制过程中容易导致连刀情况,直接影响药材成品外观和质量,在切片过程中应在切片机刀片处加水管均匀喷洒刀片,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山药饮片的切片的薄厚直接影响煎煮和炮制效果,山药中的淀粉在切薄炒制中容易破碎。切片过薄在煎煮过程中会出现糊化情况,煎煮后的药液难以过滤,并且药汁浓度过高,直接影响山药中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影响临床疗效。相关研究显示[7],切片1 mm的山药在80 ℃时便糊化,100 ℃时会焦化,切片3 mm的山药在100 ℃时未糊化,药浓度正常,故在切制中应将切片厚度控制在3~4 mm。

3.3 麸炒锅烧热后撒入麦麸,待冒烟时将其投入净制好的山药片,用麦麸搅拌山药待颜色略黄且有独有香气散出后,将麸皮晾凉,麦麸和山药比例约为10∶1。

3.4 清炒

3.4.1 炒黄净制后的山药片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略出焦斑后透出固有气味再取出晾凉。

3.4.2 炒焦净制后的山药放在热锅内,中文火炒制表面焦黄色,取出晾凉后制成[8]。

3.4.3 炒炭取净制后的山药片用武火将表面炒制焦褐色,断面炒制焦黄色,制成。

3.5 土制将灶心土过筛后取30 kg,热锅将灶心土放入锅中炒制灵活态,加入筛选的山药片和灶心土均匀翻炒,待山药片变软后取出过筛,将灶心土去除,摊开放凉,制成。

3.6 蜜麸制制备前先调和炒料,炒料配方为麦麸、生蜂蜜、白酒搅拌均匀,并将炒料放入炒锅内炒制冒烟后再将山药片,不断翻动炒制,炒至发黄,山药片气清香、色泽均匀,制成。

4 山药炮制对有效成分影响

山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尿囊素、甘露聚糖、多巴胺、山药碱、糖蛋白、黏液汁、鞣质、淀粉、油菜甾醇等成分,并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磷、钙、碘等。经现代药学研究表明[9],山药具有生物活性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山药多糖,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糖的功效。

4.1 炮制对尿囊素的影响炮制方法不同对山药成分有影响,测定山药提取物含量,以尿囊素为指标,利用薄层扫描法比较不同炮制山药中尿囊素含量结果。不同炮制方法的山药,麸炒山药中尿囊素含量最高,而在炒山药和土制山药中的尿囊素含量明显下降[10]。说明尿囊素成分在麸炒山药中含量最佳。麸炒山药、生山药及膨化山药中提取物去氧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利用薄层色谱测定山药皂甙、氨基酸鉴别,并根据《药典》炮制进行对比[11]。结果显示膨化山药中的薯蓣皂甙含量明显增加,且质地更为疏松,用手轻捏即容易碎裂,从膨化山药水溶性提取物结果可见,浸出物含量增加8倍,热水浸出效果更佳。

4.2 炮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山药用法和炮制方法各不相同,传统炮制方法主要为清炒、麸炒、土炒、生用等4种[12]。在土炒炮制下山药有效成分药效最佳,山药各种炮制方法中,锌的成分在煎出后含量最高,其余微量元素接近的还有铜、锗等。在灶心土中均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在用灶心土炒制山药过程中会增加山药的微量元素含量。麸炒山药的麸皮具有吸附作用,导致经过麸炒后的山药微量元素含量降低。

4.3 炮制对多糖的影响山药中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抗肿瘤、降血糖的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可分析试剂纯度,以对照品比较山药中葡萄糖的含量,包括生品、土炒、麸炒、炒黄、炒炭等,进行换算和线性关系测定等[13]。分析不同炮制品种含有多糖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麸炒、炒炭、炒焦、土炒、米炒、炒黄、蜜麸炒、生品。经过炮制后的山药多糖含量均会有所下降,因炮制辅料不同直接影响多糖含量。现代临床多采用生品,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肺虚、脾胃虚弱等证候的治疗,山药多糖多以生药入药,这与临床和实验用药原则一致。

4.4 炮制对山药薯蓣皂甙元的影响对山药清炒、生品、土炒、麸炒炮制制品薯蓣皂甙元含量进行研究[14],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生品、麸炒、清炒、土炒。土炒的含量比生品含量高出3倍,麸炒的含量比生品含量高出2倍。

5 炮制对山药药理药效的影响

5.1 对水煎液成分影响生山药和麸炒炮制品的水煎液分为小分子不同极性部位和大分子部位,将2个部位的水混悬液为供试品,观察其对小鼠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山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麸炒山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说明山药经过麸炒后能够推进脾虚小鼠肠的胃肠道功能,分析与麸炒山药中低极性的二氯甲烷部分和正丁醇部位有关[15]。麸炒山药二氯甲烷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脾虚小鼠胃排空功能,起到更强的药理作用,经过麸炒后的山药偏重于补脾胃的作用,分析与经过麸炒后的山药可增加低级性分子产生焦香气味有关。

5.2 无硫加工对山药药效影响山药冻干技术利于保留山药有效成分,虽然该种炮制工艺的成本较高,但可最大程度上保留山药的营养价值,在外观质量上也有所保障,利于广泛推广。低温冻干技术整个过程在低温下进行,原料的体积不发生变化,蛋白质不会发生改变,容易发挥成分不会发生损失,是最有利用价值的炮制工艺。

5.3 硫磺熏蒸对山药药效的影响硫磺熏蒸利用适当的硫磺对山药片进行熏蒸,能够保持山药中原有多糖含量,在加大硫磺用量后反而会使山药中的多糖含量降低。硫磺的熏蒸时间对尿囊素水平也有一定影响,随着硫磺用量增加会逐渐增加,尿囊素的含量也会减少。硫磺熏蒸使山药中硫化物含量增加,山药经硫磺熏蒸后,颜色白亮,无酸臭味,不易生虫,色泽美观。

6 小结

山药具有生津益肺、补脾养胃的功效。关于山药的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加,炮制后山药的主要成分和药理性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使山药炮制品在临床的应用受到局限。山药经潮之后物理和化学性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山药经过炒制后淀粉含量会明显下降,多糖含量明显上升,尿囊素含量下降,经过其他方法炮制后也会发生改变。应开展山药炮制的动态成分变化分析,以克服色泽、外形、质量等判断质量不均一的缺点,实现山药炮制品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现代化、智能化。

猜你喜欢
麸炒药片炮制
不同炮制方法对苍术中有效成分的影响
麸炒中药现代研究进展
救命药片
药片不能掰开服
药片洗头有奇效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苍术麸炒前后苍术苷A的药动学行为
药片颜色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