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2021-03-27 21:33刘娜娜许承云
草食家畜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疆融合农业

刘娜娜,许承云,王 骞

(1.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肥料总站,乌鲁木齐830000)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融合可突破原有的产业限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3]。从全国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还处于较低层次[4]。为推动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疆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当前,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36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39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4 000万人次。但总体看,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表现为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动力不足、质量与效率不高以及结构性失衡等,已无法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并表现出“四维特征”:一是农产品初加工比例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标准化程度低,新型产业主体缺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亟待夯实;二是产加销发展协调不足,营销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质量亟待提高;三是涉农产业人才匮乏,先进产业技术与产业融合理念应用有限,融资渠道不畅,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政策与其他涉农政策衔接不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环境亟待优化;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缺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力亟待提升。文章在对新疆贫困地区、城郊地区、农区、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1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一个围绕、两个紧扣、三个依托”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思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个围绕”,就是围绕“产业兴旺”,运用现代科技、管理要素和服务理念,对农村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两个紧扣”,就是紧扣“产村一体化”建设,以“产业兴村”为突破口,加强农村资源整合,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及山水林田湖资源,实现“资源产业化、农业景观化、村庄景区化、民居景点化”,开拓“产村融合”新路径;紧扣“产民共同体”建设,以“农民促产”为立足点,以“产业富民”为落脚点,构建产民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民“恒产恒心”价值观,形成“产民融合”新机制。“三个依托”就是依托“特色小镇”推进“融地”建设,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用地安排与产业布局,实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对接,实施“产城融合”新模式;依托“访惠聚”驻村工作体系推进“融人”建设,选拔农村能人、致富能手、优秀返乡大学毕业生、农村科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开展专项创业培训计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短平快”职业技能教育和农村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民能力建设,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依托“对口援疆机制”推进“融技”建设,引进一批内地优秀的村级农业产业经营管理干部,不断加大科技援疆、产业援疆力度,积极开展精准化、目录式招商与产业融合技术模式的植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引领。

2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定位与布局

2.1 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与布局

农村产业融合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5]。贫困地区应根据要素和资源,差异化地选择产业链延伸型、园区前延后展型、“互联网+农业”融合型、产业+扶贫等融合模式。加大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电力、科技、文教、金融、社会化服务、社保、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立足当地资源,与贫困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销售及休闲、服务等融合经营,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创建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和先导区;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金融贷款融资机制,推进贷款保险担保机制。探索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服务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集体经济得佣金的“一地生四金”的产业带贫新模式。依托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等深度贫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特色粮棉果畜资源,以“思路创新、产业带动、功能提升、利益联结”为贫困区农村脱贫攻坚突破口,打造产业融合扶贫发展新模式及示范试点专项项目,重点发展庭院经济、民俗体验、生态观光等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人口深度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2.2 城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与布局

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城郊发展的产业园区集聚型、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城乡一体化融合模式。着力构建城郊休闲农业、蔬菜、花卉、果木等四大城郊型产业集群。在乌昌地区、伊犁、塔城、喀什、和田等城郊区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在天山北坡产业带、天山中段—西延产业带的“两带”和焉耆盆地产业圈、塔里木盆地产业圈的“两圈”,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创新农业文化、农耕体验、教育科普、生态观光、人文创意、饮食文化、生活服务、餐饮服务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建设中央主食厨房、休闲农园、农产品及加工品的仓储物流设施及配送体系、网上营销等设施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探索发展“沟域经济”,鼓励在乌鲁木齐县等资源禀赋优势城郊区域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重点加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乌昌地区、石河子市、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博乐市,伊犁河谷的伊宁市、新源县、特克斯县,吐哈盆地的吐鲁番市、哈密市,环塔盆地的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喀什市、阿图什市等区域中心城市郊区“游购娱一体”特色乡村开发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专项工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魅力村镇,建设非遗小镇、特色民俗村、农耕文化村、游牧文化部落等特色村落,培育休闲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市民农园、园艺(蔬菜、花卉、果木)产业集群,打造主题鲜明的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农事体验游、农耕文化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和精品路线,让城郊成为市民的“快乐驿站”。

2.3 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与布局

根据农区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种植结构等条件,推广适合农区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型、产业园区集聚型、农(牧)业功能拓展型、农业内部融合型模式。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大力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效率。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带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改造提升园区内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集聚体。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名特优农产品“线上”交易,提升农业的品牌溢价、功能溢价和生态溢价空间。推进主要农产品全国乃至国际化交易,在地区及县城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乡镇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村级建立交易网点,形成上达省外、国外,下联县域千家万户的交易网络,不断拓展国内、周边国家市场辐射,极力打造农产品购销集散地、出口基地、价格形成中心。围绕昌吉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市、哈密市、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农区的棉花、粮食(特色小杂粮)、林果、畜牧等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一地一品”产业化工程,推进“种养加结合”模式建设和绿色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有机、生态、营养健康农产品持续有效供给。

2.4 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与布局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依托新疆牧区水、土、光、热、天然草原资源优势,积极推广产业链延伸型、产业园区集聚型、农(牧)业功能拓展型、农业内部融合型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特色农牧业,打造一批牧区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扶持家庭牧场、草畜联营合作社和联户生产;引导合作社、专业大户向初加工和流通延伸;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抓好牧区地域公共品牌的注册、认证和保护工作,严格质量标准,提高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牧区电商物流,健全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充分依托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克州等牧区的水、土、光、热、草、畜资源优势,扶持牧家乐、家庭牧场、草畜联营股份合作制和联户生产,打造“牧业-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大牧区优质畜产品、文化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实现牧业多功能价值。

3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建设

3.1 推进全产业链模式建设

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基础,贯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由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向前和向后不断延伸,打造园区前延后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融合模式,实施产业链综合一体化管理,推进全产业链内资源化循环利用,通过紧密衔接市场,促进价值链延伸。

3.2 推进产业集聚模式建设

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主导,聚集区域内优质农业资源要素,加强农业关联产业向园区布局,打造产业融合平台,推进园区内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产业集群内“互为市场”融合。

3.3 推进农业功能拓展模式建设

以各类农业园区为主导,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农林牧旅融合,促进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工程,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拓展农业多功能价值。

3.4 推进农商互联模式建设

以“互联网+”为契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电商企业为主导,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冷链物流体系与电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新疆“子母品牌”标准体系,培育“心疆记忆”公用品牌(母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

3.5 推进扶贫产业融合模式建设

充分整合与利用现有扶贫政策、资源与资金,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政府顶层设计为推手,以涉农企业为主导,加强特色农产品品质区划工作,实施“一地一品”与“一品一策”工程,推进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县特色林果、园艺、畜产品等扶贫产业融合模式建设。

3.6 推进沟域经济模式建设

以政府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企业为主导,实施“满山金沟”产业融合战略,重点发展文创、文旅产业,选择天山、阿尔泰山等山脉生态环境优美、特色资源丰富的沟壑,建设天山、阿尔泰山沟域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掘沟域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生物资源,突出“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产业”与“一山一经济”,集中培育一批绿色生态、特色鲜明、迸发活力的沟域经济示范区,推进拓展训练基地、山林生活美学馆、青年创客中心、特色民宿基地、自驾游目的地、康养基地、森林氧吧、勇士狩猎乐园、婚纱摄影基地等创意项目建设,实现昔日土山沟到金山沟的华丽“蝶变”。

4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的优化

4.1 制定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业标准体系

加快研究制定《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认定标准》《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建设标准》《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提升产业的标准化、行业的规范化、服务的优质化。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交通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对接乡村旅游景点,重点加强贫困区、农区、牧区、城郊的农田、水利、卫生、环境、道路、电网、网络、电商、物流、停车场等乡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4.3 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建立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融资平台,加强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BOT、BT、PPP等模式,实施以奖代补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等级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4.4 推进营销渠道建设

利用援疆渠道、扶贫专项、电视台(央视、省级卫视)、网络、媒体、微信、微博、电商平台、旅游等渠道开展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宣传推介。

4.5 优化政策环境

整合涉农政策,围绕项目建设用地、税费收取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资金,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5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以行政高位推动顶层设计

各级领导班子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化思想认识,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自治区行业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涉农单位加快研究成立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推进工作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和推进机制。地州、县市要加快制定相应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方案。

5.2 实施财政专项计划破解融合发展资金瓶颈

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长期坚持财政资金向贫困区、农区、牧区倾斜,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投入力度。设立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让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进来,积极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明确目标层层抓落实

采用“自治区负总责、地州抓推进、县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明确任务与责任;推行一把手抓产业融合,发展改革委抓指导和监管,行业部门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规划及具体措施。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补齐经营管理短板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肯担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干部队伍。区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与模式,围绕新型职业农民、青年科技人才、骨干培育开展专家讲座等专项培训。

猜你喜欢
新疆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