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禽湿热下注证的临床对比试验报告

2021-03-27 23:51吴珂超项正林李永清吴晓林李检香邵智军裴国良汪太春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跛行红肿浆膜

吴珂超,项正林,李永清,吴晓林,李检香,邵智军,裴国良,汪太春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200;2.江西省靖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西宜春 330600;3.甘肃省永登县武胜驿镇人民政府,甘肃永登 730317;4.江西新天地药业有限公司,江西峡江 331409;5.江西省崇仁县畜牧水产局种禽场,江西崇仁 344200)

湿热证是指禽感染了外界湿热之邪,或是湿热内生,弥漫于禽体三焦,从而壅遏气机,阻塞经道,影响禽机体脏腑经络筋骨功能的一种症证。由于邪伤部位不同,湿热证临床主证也不同。上焦湿热,指湿热蕴积上焦,邪侵肺卫,使肺宣降功能失常,导致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痹郁[1]。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酸软肿痛,咳嗽,气喘,并伴胸闷纳差。中焦湿热,指以脾胃病变为中心,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津气失调,气郁化热而使津凝成湿,形成湿热互结。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双肢倦怠,肌肉疼痛。下焦湿热,指热邪入侵肾脏,引起一系列水道失调的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或尿混浊。禽湿热下注,亦即下焦湿热,禽湿热下注病证:湿热下注,两足痿软,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筋骨疼痛[2]。

引起禽关节红肿热痛的疾病主要有禽传染性浆膜炎、禽链球菌、禽支原体肺炎、禽出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坏死杆菌等[3]。全国家禽因双肢关节红肿热痛造成的损失超过35%,疾病发病率超22%,死亡率超13%,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目前对禽关节红肿热痛治疗主要采用西药如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磺胺间甲氧、多西环素等,效果不明显,疾病易复发。针对此状况,笔者联合科研院校和养禽基地,对禽关节红肿热痛进行对比性防控效果试验,使用中药和西药对比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择江西崇仁县畜牧水局麻鸡原种场,2018年6月,种禽有20 000 万羽,因天气闷热加上潮湿,抵抗力较差的100日龄以内小麻鸡即6358 羽,容易感染疾病,造成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脚拐,拖地,走路不稳,食欲不振,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倒地瘫痪,因此淘汰占3.6%即229 羽。6月21日取关节液病料送江西农业大学动科学院动物疫病检验检疫分析实验室检测,6月25日检验结论为禽传染性浆膜炎、禽葡萄球菌、禽支原体肺炎等混合感染。6月28日对这100日龄以内6129 羽小麻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四组进行试验。

1.2 试验药物

(1)中药:二妙加减散,是一种以发酵中药为主的饲料添加剂,由江西新天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黄柏、苍术、萆薢、豨莶草、怀牛膝、禽用多种维生素、禽用多种微量元素、酵母培养物等组成。(2)西药:10%氟苯尼考,由江西新天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左旋氟苯尼考、秦皮乙素等组成,能有效控制禽传染性浆膜炎、禽支原体肺炎、禽痛风、禽葡萄球菌、禽链球菌等混合感染。2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由江西新天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卡巴匹林钙等组成,能有效控制禽传染性浆膜炎、禽葡萄球菌、禽坏死杆菌、禽链球菌、禽支原体等感染。

1.3 试验分组

将6月28日存栏100日龄内的麻鸡6129 羽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Ⅰ组,即中药试验组,试验禽1530 羽,Ⅱ组,即西药试验组,试验禽1530 羽,Ⅲ组,即中药、西药组,试验禽1530 羽,Ⅳ组,即空白对照组,试验禽1539 羽。

1.4 试验时间

2018年6月28 日~7月12日为试验时间,其中6月28日~7月2日,连续5 天为试验用药时间,7月3日~12日为试验观察时间。

1.5 药物用量用法

Ⅰ组,中药试验组,用二妙加减散,按1%比例拌入禽的日粮中,即每1 000kg 饲料添加二妙加减散10 kg,连续饲喂5 天;Ⅱ组,西药试验组,每1 000 kg 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粉2 kg、2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2 kg,连续饲喂5 天;Ⅲ组,中药、西药组,每1 000 kg 饲料添加二妙加减散10 kg、10%氟苯尼考粉2 kg+2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2 kg,连续饲喂5 天;Ⅳ组,空白对照组,饲料中不额外添加任何药物,仅作为与以上三组作对照用。预防接种与饲养管理程序按原计划进行。

1.6 试验方法

在试验群6129 羽麻鸡中,禽舍内撒草木灰,保持舍内通风,禽舍外撒生石灰,保持清洁干燥,再按上述分组、用药方法、试验时间进行分组试验;在整个试验期间即5 天用药期和10 天观察期,每天记录食欲、粪便、双肢关节、共济失调、发病和死亡情况。免疫接种和饲养管理按原厂规进行。

1.7 判断标准

最有效:食欲旺盛,粪便正常,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行走正常,发病率不超过3%,死亡率不超过1%。有效:食欲恢复,粪便恢复,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跛行,走路不稳,发病率不超过5%,死亡率不超过3%。无效:食欲不振,粪便偏稀,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跛行,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发病率超过15%,死亡率超过10%。

2 试验结果

表中试验结果显示,在5 天用药期间,第Ⅲ组即中药+西药组,发病禽数27羽,占1.8%,死亡5羽,占0.3%,病禽食欲恢复正常,粪便恢复成型,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无跛行现象,关节腔内仅少量透明液体;在10 天观察期,以上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禽群全部康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零,因此,第Ⅲ组判断最有效。

第Ⅰ组即中药和第Ⅱ组即西药组,发病禽数分别是39 羽、64 羽,分别占2.6%和4.2%,死亡数分别是29 羽和34 羽,仅占1.9%和2.2%,病禽食欲恢复,粪便基本成型,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但少数病禽有跛行现象,关节腔内充满少量液体;在10 天观察期,以上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禽群基本康复,发病率仅占0.87%和1.7%,与死亡率均为零,因此,第Ⅰ和Ⅱ组为有效。

第Ⅳ组即空白对照组,发病禽380 羽,占23.26%,死亡150 羽,占13%,病禽食欲不振、厌食,粪便稀如溺,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跛行,走路不稳,共济失调,关节腔内有大量脓样液体;在10天观察期,禽群发病情况进一步恶化,发病数增率至405 羽,发病率为35%,死亡数增至185 头,死亡率为16%,因此,第Ⅳ组为无效。

3 田间试验

3.1 案例1

江西省永丰县某养鹅生产基地,2020年4月8日饲养18日龄小鹅13 680 羽,因天气闷热、潮湿,小鹅易感染致病菌,造成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脚拐,拖地,走路不稳,食欲不振,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倒地瘫痪。5月6日,发病数2462 多羽,发病率近18%,死亡数1 000 多羽,死亡率近7.5%。在此期间,曾采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强力霉素、磺胺间甲,恩诺沙星、林可霉素和中药清瘟败毒散等,禽群仍然没有太大好转。5月8日采集病禽关节液送至江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检验检疫分析实验室检测,5月14日检验结论是禽痛风、禽链球菌等混合感染。5月16日采用发酵中药、西药进行混饲,即每1 000 kg 饲料中添加二妙加减散10 kg、大黄苏打200 g、2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2 kg,连续饲喂5 天。用药期间,剩下1 2650 羽小鹅中,发病禽仅379 羽,占3%,死亡仅64 羽,占0.5%,病鹅食欲恢复正常,粪便恢复成型,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无跛行,无共济失调,关节腔内仅少量透明液体;在10 天观察期间,以上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鹅全部康复,发病率仅为0.48%即发病数为60 羽,死亡数为零,未见复发。表明西药大黄苏打、2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改善食欲、粪便性状、关节红肿热痛;而发酵中药-二妙加减散对鹅痛风、鹅链球菌等混合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且不会复发。热邪入侵肾脏,引起一系列水道失调即两足痿软,双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筋骨疼痛。

3.2 案例2

江西靖安县某麻鸭生产基地,2019年8月20日外购22日龄麻鸭8 600 羽,因长途运输应激,加之天气闷热,麻鸭中出现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跛行,共济失调,关节液为黄色黏稠非透明液体,咳嗽,喘气,呼吸困难,发病率为12%,发病数1 032 羽,死亡395 羽,死亡率约4.6%。8月30日采取病禽关节液作病料送江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检验检疫分析实验室检测,9月4日检验结论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支原体等混合感染。9月5日对这批麻鸭进行用药治疗,采用发酵中药、西药进行混饲,即每1 000 kg 饲料中添加二妙加减散10 kg、10%氟苯尼考粉2 kg,连续饲喂5 天。5 天用药期间,剩下8 205 羽麻鸭中,发病鸭仅48 羽,占5.8%,死亡仅15 羽,占0.18%,病鸭食欲恢复正常,粪便恢复成型,双肢关节无红肿热痛,无跛行现象,无共济失调,关节腔内仅少量透明液体;再在每1 000 kg 饲料中添加中药二妙加减散5 kg,连续用10 天,在10 天观察期间,以上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麻鸭全部康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零,未见复发。说明西药即10%氟苯尼考是治疗疾病表面症状,改善食欲、粪便、关节红肿热痛;而发酵中药--二妙加减散是治疗疾病本质,即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效果满意且不会复发。

4 分析与结论

西药治病原理是查明病原体后采用药物治疗,从中医角度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机体的平衡状态被打乱,从而引起阴阳失调,导致脏腑经络机能失常。二妙加减散是治疗湿温证的方剂[4],本证病机为湿郁经脉,内外合邪,以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跛行,行走不稳,共济失调为主证,表阳虽开,但表邪却未解,是湿热阻腠的病机[5],治疗应以辛寒清热、甘淡渗湿为原则,再配以治疗表证的西药,不同病原种类给予不同类型西药,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对禽传染性浆膜炎、禽肺炎支原体;替米考星、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付副禽葡萄球菌、禽链球菌。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中药试验组即Ⅰ组,试验用药期和试验观察期及田间试验病例2 中,中药二妙加减散用药5 天即出现明显效果,用药10 天达到康复而不复发。中药二妙加减散由黄柏、苍术、萆薢、豨莶草、怀牛膝、禽用多种维生素、禽用多种微量元素、酵母培养物等组成。方中黄柏寒苦,清热燥湿,为方中君药;苍术苦燥祛湿,燥湿运脾,既能祛除己成的湿热气,又能杜绝生湿的源头,与黄柏配伍,以寒制湿,即增强燥湿,又增强清热功能,为方中臣药;萆薢苦平,祛风利湿;豨莶草苦寒,祛风通经,清热解毒,为方中佐药;怀牛膝性平味苦酸,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强筋壮骨,加之禽用多维和禽多矿、酵母培养物均为方中使药[6]。全方共奏祛除湿热、强健筋骨之功效,对改善家禽的双肢关节红肿热痛,脚拐,拖地,走路不稳,食欲不振,精神萎谜,卧地不起,倒地瘫痪,从而防控禽传染性浆膜炎,禽痛风、多发性关节炎和浆膜炎等感染。禽传染性浆膜炎、禽痛风和禽肺炎支原体等是禽类非常顽固的传染性疾病,单独采用西药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强力霉素、磺胺类、沙星类等药物效果欠佳或病情易出现反复,采用中西医结合有较好的效果,且不易复发。二妙加减散提早在60日龄内雏禽中预防,可以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30日龄内雏禽效果更佳。禽体感染外界湿热之邪,或是湿热内生,弥漫于禽体三焦,从而壅遏气机,阻塞经道,影响禽机体脏腑经络筋骨功能。禽传染性浆膜炎、禽痛风和禽肺炎支原体等疾病是禽类非常顽固的传染性疾病,是禽体感受到外界湿热或湿热内生,表现在天气突然变化的霉雨季节和高温高湿的仲夏季节,在此季节可采用二妙加减散防控。

猜你喜欢
跛行红肿浆膜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黑龙江东部某牛场泌乳牛跛行调查及其与产奶量、胎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研究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Liu limps off to a trail of tears刘翔腿伤退出比赛 众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