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探究类微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2021-03-29 18:05王玥
幸福家庭 2021年23期
关键词:幼儿园探究幼儿

王玥

幼儿园自然探究类课程是指在幼儿园室内外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体验中对自身的自然需要和感兴趣的自然事件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生成能获得情感、道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课程。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支架性问题,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对幼儿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敏锐地捕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区域游戏、集体探究、分组探索等形式开展不同维度的微课程活动。

为了让幼儿园的课程更丰富、更有趣、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可以从课程资源和幼儿经验中挖掘更适合幼儿尝试和探索的课程内容。本文以大班微课程“蝉鸣不止的夏天”为例,谈谈幼儿园自然探究类微课程建构的思路与方法。

镜头一:午后散步的时候,幼儿在林荫小路的路边休息。忽然,一名幼儿将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说:“听,什么在叫?”“是知了!”“我知道,是蝉。”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这时,幼儿停止了嬉戏,一起仔细地倾听,寻找声音的来源,它到底躲在哪里呢?

大多数幼儿喜爱自然,喜欢问“为什么”,乐于动手操作。在幼儿的眼中,找蝉、捕蝉、养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都非常有趣。教师要在生成微课程的过程中主动识别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件,通过提供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观察和发现“蝉”的秘密,帮助幼儿在自然探索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基于散步时的发现,幼儿对蝉产生了探究的欲望,热烈地讨论着关于蝉的种种话题:蝉躲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和长大了一样吗,怎么才能捉到它,它吃什么,它是用嘴巴叫的吗?面对幼儿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了解幼儿对蝉已有經验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幼儿云端微课程讨论、年级主题教研等方式,梳理了有关“蝉”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幼儿。因此,在梳理课程资源的时候,教师始终要从幼儿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自然探究类微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支架性问题“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等,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捕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日常活动中幼儿之间交流比较多的且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体验机会的问题,从中寻找课程的生发点,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不同维度的微课程活动。

为了促进微课程“蝉鸣不止的夏天”持续深入的发展,笔者将课程方案转变为课程实践,从核心团队研讨确定课程实施整体框架,到年级组研讨关注课程活动班级特征,再到全园审议主题方案与过程性审议,梳理了前期需要搭建的几个支架。

(一)多途径了解关于蝉的信息,丰富知识

在课程审议中,教师将幼儿从网络、微信推送、科学书籍、绘本、科学纪录片等途径收集的信息进行分享,并针对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或者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构建课程思维导图。教师在清晰的课程框架下,能提取与幼儿兴趣点相对应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等,从而有效地推进课程的生发与实施。

(二)投放相应材料

为了促使幼儿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笔者创设了与课程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笔者投放了认知类的绘本图书、科教纪录片、电子读物等;观察类的模型、标本、辅助观察的工具(记录本、放大镜、尺子、秤)等;探索类的找蝉工具、制作捕蝉工具的废旧材料、制作标本的相关材料等;创作类的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工具等主题式操作材料。同时,在开展微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还将课程轨迹渗透到班级环境、主题环境、游戏环境、生活环境中,让幼儿有更多自主操作、体验、学习的机会。

(三)邀请家长参与,支持幼儿近距离的观察探索

在日常活动中,笔者发现有些家长因为不了解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和内容,对于幼儿的探索行为往往不够重视。笔者一直思考如何运用实际案例与家长交流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品质的养成,而探究类微课程就蕴含着这样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志愿者来园协助幼儿的认知活动、探索活动,带领幼儿认识蝉、捕捉蝉、饲养蝉,并将活动经验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进行分享。这种主题式的亲子活动、助教活动既能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理念,又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家园的密切配合。

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微课程实施进程中,幼儿对蝉的探究可能只是停留在较浅显的认知层面,短时间内就戛然而止了。足够的资源储备,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梳理经验:①支持和伴随幼儿的探索;②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③分享一些与微课程指向相同或相似的绘本,有助于幼儿积累经验;④家长的适时参与能让幼儿的兴趣得以拓展延伸。

在这个微课程活动中,当幼儿对蝉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他们会一起查找资料、讨论、观察、探索。此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想近距离观察蝉吗?”进一步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索。

镜头二:捕蝉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藏着很多幼儿自主学习、探索的契机。由于幼儿以前没有捕过蝉,他们完全凭借日常活动中扑蝴蝶、逮蚱蜢、捉蚂蚁的一些常识捕蝉。幼儿在树丛中钻来钻去,漫无目的地寻找,却一只蝉也没有捉到。幼儿纷纷找到教师,“我一个都没抓住,怎么办”“太高了,我够不着”“我找不到它躲在哪里?”“我们这么多人去找,它好像飞走了”“我走过去它就不叫了”“我找到了,但我力气太小,对不准。”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开始寻找原因,通过集中讨论、项目小组讨论、分享经验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讨论找蝉、捕蝉需要哪些工具时,幼儿从家里、幼儿园里自主收集了捕蝉的各种材料:长竹竿、细铁丝、塑料袋、塑料篮筐、网兜、夹子、梯子、手套等,亲手制作、改进了捕蝉工具。又如幼儿自发组成捕蝉小组,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发现,捕蝉需要视力好、有耐心、胆大心细、行动敏捷。

镜头三:有了这些交流讨论、收集材料、制作工具、分工合作、寻求帮助等探索过程,在第二次尝试时,幼儿举着长竹竿,竹竿上绑着塑料袋、篮筐、网兜、夹子等工具,他们信心满满地、悄无声息地潜入小树林。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我已经用篮筐套住它了,但是它还是从篮筐边缘的缝隙里飞走了”“我这个瓶子工具没什么用处,碰到它根本套不住”“老师,我套住了,不知道怎么把蝉从树上移下来”“老师,我刚刚叫你帮我的时候,发现你在帮别人”“我爬到梯子上想把蝉捕下来,但还是让它趁机溜走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和幼儿再一次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

有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幼儿就有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机会,他们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多感官探索过程中,丰富自身体验,获得发展。在整个微课程进行中,除了“捕蝉”,幼儿还生发了戏剧表演活动、美术创作活动、对昆虫系列的探索活动等。在追随幼儿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中最艰难的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习惯于预设五大领域的学习活动”向“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发幼儿自发游戏活动”转变。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身后,利用更多的时间观察、探究幼儿,进而通过丰富环境、调整材料、提供一些问题情境等方式,不断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微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梳理发现关键经验、分析共享案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微课程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关注了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其次,这能帮助教师回顾微课程生成、实施的历程,反思是否落实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等;最后,这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从而有效促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幼儿的发展。

自然探究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使幼儿收获对生命的感知和喜悦。在微课程生成、开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也收获了很多课程亮点。教师应进一步拓宽对自然界的探索,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给幼儿提供机会、创设条件,让幼儿在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园探究幼儿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爱“上”幼儿园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