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

2021-03-29 18:05陈梦娇
幸福家庭 2021年2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科学区域

陈梦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不足,但其自主意识较强,具有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潜力。区域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受到幼儿的喜爱。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向,将幼儿需求放在首位,并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多种技能。

本文围绕“如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展开探讨,简述了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笔者从小、中、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科学领域的目标及区域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教师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增强其主动探究精神,能增强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手脑协调性。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能总结知识与经验,锻炼自身的技能。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解决问题,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究科学现象,从而发展幼儿的手脑协调性。

第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思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会主动地探究科学现象。在操作活动材料时,幼儿可以学会按照正确的步骤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强化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在科学区的游戏学习中,幼儿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记录、讨论等方式与身边的同伴一同展开学习。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主动地与同伴分析探究过程,相互交换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幼儿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开展区域活动时,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满足其对世界的好奇心,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出答案。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区域游戏的优势,让幼儿在玩中掌握经验,进一步强化其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1.功能性墙饰游戏。《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在创设区域游戏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其生活经验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以激发其探索科学的意愿。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功能性墙饰游戏,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达成教育目标。

以小班科学区活动为例,在装饰墙体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在墙体上张贴泡沫拼图,并在周围投放拼图筐,让幼儿通过摆放、调整位置等方式认识多种图形,进而提升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问题或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如“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墙上的拼图是什么形状呢,和我们平时玩的拼图有哪些区别呢?”“请小朋友拿起拼图框,为每一位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吧,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棒,拼的拼图最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会积极与环境互动,在拼插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图形,这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与经验。教师还可以在墙体上粘贴乐高板、磁力棒、触摸板等,在幼儿在自主探索、触摸、感知等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2.操作记录性游戏。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时,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应当关注幼儿的参与方式与探究过程。在科学区游戏中,教师要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将游戏作为达成教育目标的媒介,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获得有关的经验,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中班幼儿的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较强。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科学区游戏时,可以选择一些记录类的游戏,为幼儿搭建一个方便的操作平台,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操作、记录,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记录能力。在活动前,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如“小朋友们,老师在科学实验区的窗台上种植了一些‘奇妙种子’,你们每天都要为种子浇水,还要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呢?”在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如“大家说得很棒!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纸和笔,请小朋友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奇妙种子’的成长过程吧!”在幼儿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科学实验区设计奇妙种子成长表,组织幼儿通过自主讨论确定承担每日浇水任务的负责人以及承担观察、记录任务的值日生。这能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形成操作、观察意识,还能让幼儿对自然科学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自主探究游戏,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会通过手部运动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又由大脑将指令反馈到手部神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因此,在构建科学区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动手、动脑探究,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操作性强的材料,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科学的作用,进而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意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以大班科學区游戏为例,在游戏开始前,为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可拆卸、拼接的游戏道具,让幼儿在拼接、拆卸、组合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观察、操作、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一些问题,如“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拼接过玩具呢,拼玩具都有哪些步骤呢?”等幼儿回答后,教师要予以肯定,如“嗯,你们说的都很对,请小朋友们到科学区中与自己的同伴一起拼接玩具吧。”当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碰到难题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和身边的同伴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让幼儿通过合作完成拼接游戏,提升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获得身心成长与发展。

(三)创设探究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开展科学区域活动时,要让幼儿经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动脑,增强综合素养。在构建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活动假设,让其在操作中记录实验步骤及活动过程,并自主总结游戏经验,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幼儿在游戏中碰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以激发幼儿的思考意愿,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经验。

以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为例,该阶段幼儿的动手操作、表达能力较强,能主动地探索科学现象及原理。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提升课程难度,选择趣味性强的活动,如科学实验“漂浮的鸡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用疑问来引导幼儿,如“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魔法,我会在水杯中投放一种白色的粉末,让沉落在杯底的鸡蛋漂浮到水面上。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用了什么道具”。等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如“老师在科学区为你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猜测,通过科学实验寻找魔法的奥秘吧”。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对于活动态度不积极的幼儿,教师可以上前询问,促使其展开探索,如“你有发现魔法的奥秘吗,你都用了哪些材料呢”。在讨论、分析、交流后,教师要让幼儿自主分析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分享实践经验与实验记录,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加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与认知,让幼儿通过体验和互动真正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魅力。

综上所述,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抓住幼儿成长的关键期,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满足幼儿对学习活动的需求,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意愿。区域活动是幼儿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想象、尝试、发现,吸收知识与经验,以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对自然科学、生活现象的认知,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独有魅力。教师要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优势,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2021年度张家港市“十四五”课题“科学区中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20210123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科学区域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分区域
科学拔牙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