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彩的印象

2021-03-29 08:53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阴影光线

李 晨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50)

概念、判断、推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色彩印象的研究最好的切入点,是从自然界中的色彩入手。所以,我们应该调查自然界中有色彩的客观物体对我视觉感觉所造成的印象。

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对于色彩印象的教学,教师个人主观的感觉占据不小的比例,对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色彩分析、提炼,还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于是,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艺术中的自然研究,对于自然界中,偶然的印象并不能作为我们对色彩印象理论进行做结的依据,因为那毕竟是个人的瞬间心情而已,我们应当进行分析和探索,应当将自然界那些真实景致的特点和它们的形状、色彩拿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不应该是模仿,而应该是经过概念、判断、推理和总结后的再创造。为了使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体现得更贴切与自然,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制定缜密的、清晰的观察思路。特别是要将人与生俱来的感觉变得敏锐,色彩印象理论才能在合理的分析中得到提炼。

因此,艺术家们应该走出去,到旷野中去,到森林中去,到大海边去,去感受自然界的色彩表现力,它们的“创作”手法,才是艺术家们色彩印象理论的源泉。例如塞尚,曾经孜孜不倦地用自然作为创作题材;凡·高在这种对自然的“亲近”过程中耗干了身体……尽管这样,他们也从不放弃地将毕生精力从对自然的“亲近”中挪移,因此,它们才成为不朽的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从形态到色彩,无不体现着我们身边大自然的气息。

当我们学习艺术大师对自然的研究时,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拿出自己的一套研究办法,这也是艺术的“个性”特征决定的。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内在生活”的过多的关心,而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做法,这样的研究方向是有狭隘的和问题的。

一年四季,自然界无时无刻不是处在它自身和谐的运转之中。时而张扬、时而内敛,元亨利贞,这难道不是我们研究色彩,研究艺术的绝好典范?

好了,对自然的歌颂与赞叹,说来话长,先到此为止,我们继续主题—从自然界的角度研究色彩印象。

从物理学角度讲,客观物体是不存在色彩的。只有当光线(或是阳光,或是天光,或是人造光)照射到它的表面,按照它反射光的波长不同,映射到人的眼里,于是就呈现了不同的色彩,也就被我们称为这个物体的固有色。

从补色的原理讲,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色彩,与它吸收的色彩(波长),恰恰又是呈补色关系,即白色物体反映的是白色光线,而它吸收的恰恰是黑色的波长。

如果我们用一束绿色的光线去照射一个红色的物体(在天光下显现是红色),物体看上去就会显现黑色,因为绿色的光线里,没有包含可供它反射的红光。这就证明了,照射物体光线的色彩,是物体呈现色彩的关键问题。改变照射光线的色彩,被照射物体的固有颜色,也随之改变。光线的彩度越大,物体越鲜艳;光线的亮度越高,物体吸收的波长也就越高,呈现的色彩也就越亮。所以,在研究自然界的色彩时,一定要考虑照射光线的色彩。

这里我们来重温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草垛》系列绘画作品。通过研究草垛在光线中的状态,快速捕捉光线下的艺术对象的色彩变化。同样的一个草垛,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所呈现的画面迥然不同!

当然,光的强度和它的色彩是同等重要的。光不仅使客观物体有了不同的颜色,成了固有色的“因”,更是它们形体存在的“因”。

为了继续深入阐述光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光分成“强光、中光、暗光”。

在自然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在中光情况下,才最具有存在的效果,表面的肌理、细部清晰可见;一旦投射光变成强光,则会冲淡其本来的固有色,模糊了其外在形象;反之,在暗光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从有色的物体上反射出来的有色光线,会使其他物体的色彩发生变化。假定某物体的红色光线落到近旁的白色物体上,后者就会表现出带红色的反射。如果这种红色射向一个绿色的物体,因为红与绿两个颜色互为补色,碰到一起会互相湮灭,于是后者就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灰色;如果这种红色光线射到一个黑色的物体上,后者则会表现出黑棕色的颜色倾向。而且,这种叠加反应,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是成正比的。

印象派绘画大师们发现,当颜色光的叠加在固有色时,这种变化是由太阳光与反射改变色彩所引起的,换而言之,固有色可以在整个色彩的附加气氛中,消弭殆尽。

于是我们总结道:在对色彩印象的研究中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四个:固有色、光源色、阴影色和反射色(也就是环境色)。

一个物体可以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比如可以从顶部来观察它;从正面来观察它;从侧面来观察它等等,我们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剖面图、素描图、色彩图等等。

做个实验:我们也可以用透视的方法画出一个红色的瓶子,并在它的旁边画一个黄色的盒子,期初并不加明暗地直接平涂它们的固有色,然后再施以阴影,塑造出他们的立体感,于是问题来了,在它们的阴影里,不仅会出现它们固有色的补色成分,还会反映出双方“射”出的固有色光线,这样,这两个物体,才近乎我们真实世界里的存在特征。

所以,物体的阴影,是研究色彩印象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每当夏日的傍晚,天空晴朗,落日的余晖洒向大地,大地万物都好像披上了金色的衣裳。这时,我们留意观察树木等等的阴影,会惊讶地发现:在它们的影子里,竟然是以橙色的阳光补色—普兰色为主色调!隆冬时节,白雪皑皑,当我们匆匆走过街道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物体的影子里,几乎都反映了这个物体的补色!

于是,画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总结,在它们的作品中,阴影的色彩印象,充满了其“原型”固有色的补色,这就是色彩印象在绘画作品中的高度提炼和表现。

如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名作《撑阳伞的女人》,裙子下摆阴影“明目张胆的”蓝与紫,却恰恰体现着金色阳光灼灼逼人的炙热与耀眼(图1);

图1

再看这几幅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若阿的人物肖像作品,在人物的面庞颌骨下部的脖颈处,无一不是以隐约的,恰到好处的青紫色,来体现这些生活优越的上流社会人物们面庞的干净清透,从而隐喻他们生活的富足与优越(图2~图3);

图2

图3

还有这幅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右下部大面积的青绿色,却更加衬托了大碗岛上,星期日下午的阳光灿烂与欢愉惬意。(图4)。

图4

综上所述,人们对色彩的印象,是随着固有色、环境色、照射色等等多方因素制约的,这就是我们对色彩印象的真实写照,也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自然界阴影光线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你看不见我”
光线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阴影魔怪
漫画
姚明受伤让08奥运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