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的认知和应用误区

2021-03-29 06:02宋守生任殿新戈永军田国彬曾显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活疫苗致病性家禽

麻 琦,宋守生,任殿新,戈永军,田国彬★,曾显营★

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150069;2.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农牧局,内蒙古 赤峰024300;3.敖汉惠丰种禽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赤峰024300)

家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部分农村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20年来,H5亚型和H7N9亚型禽流感一度给我国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并造成人的感染和死亡,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备受关注。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疫苗免疫联合扑杀的防控措施是我国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成功策略。我国研制的一系列H5和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大量应用后,有效控制了H5亚型和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成功阻断了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在临床应用中,部分养殖者对疫苗的认知和使用还存在误区,成为形成免疫防控薄弱环节、阻碍彻底根除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等地区的调查走访,简要总结和分析了相关误区,并提出科学建议,以期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实践提供参考。

1 对政府采购疫苗的认知误区及建议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被我国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计划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为有效推动强制免疫计划的执行,我国采取集中采购防控疫苗,免费发放给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使用的方式。政府采购并免费发放的疫苗均由我国获得审批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企业生产,是经国家兽药管理部门批签发合格的产品,自2004年起在我国家禽中广泛应用,在控制了我国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定禽蛋产品市场供应和促进了养禽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有力促进发展,稳定了从事养殖业的农民收入。

但在部分地区疫苗的销售中,个别疫苗推销人员贬低政府采购疫苗的免疫效果,提出“免费的疫苗质量低”的错误观点,以推销市场化疫苗,甚至借用病毒发生变异的缘由,虚假宣传其销售的疫苗添加了“变异毒株”,免疫家禽后能够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一般养殖者因缺乏对疫苗常识的了解,常常相信这些销售人员的误导宣传,采购相关市场化疫苗,而不信任和使用政府免费发放的疫苗,这无疑增加了养殖者疫苗费用的支出。

禽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容易在自然界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异,但相同HA亚型禽流感疫苗之间均有一定交叉保护性。通常情况下,即使病毒发生一定的抗原性变异,原有疫苗并不会完全失去免疫保护效果,还能够在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自然界出现的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株,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每年对全国范围内家禽中分离的病毒进行系统监测和抗原性分析,及时发现抗原变异株并研制出与抗原性更为匹配的疫苗,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批准后全面推广应用,确保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效果。

当前,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采购形式由“政府集中采购”逐渐向“先打后补”的政策推进。但现阶段诸多省份还以政府集中采购并免费发放疫苗的方式为主,因此应加强政府采购疫苗效果的科学宣传,并在疫苗发放过程中提供完善、科学的指导服务,强化养殖者对政府采购疫苗的应用,以减少部分养殖者的不必要疫苗费用支出,增加家禽养殖生产的利润。

2 家禽疫苗接种不足的现象分析和建议

家禽接种疫苗是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措施。个别养殖户未按照疫苗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甚至在家禽养殖过程中不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造成严重隐患,增加了禽流感疫情发生的风险。

对走访的鸡养殖场深入了解发现,大多养殖场禽流感疫苗接种程序合理,防控效果确实;但个别养殖者在本养殖场和周边多年未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存在侥幸心理,放松免疫防控的警惕性,随意减少疫苗接种次数,一些养殖户仅在产蛋前接种一次疫苗,还有个别小型养殖户甚至不接种禽流感疫苗,无疑将增加发生禽流感疫情的风险,一旦发生疫情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个别养殖户将因此而返贫或致贫。

鸭等水禽对禽流感病毒通常不敏感,其感染一些毒株的禽流感病毒后通常不发病,因此养殖户缺乏接种禽流感疫苗的经济驱动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鸭养殖国,每年鸭饲养量约40亿只,而大多鸭通常为露天开放饲养,易携带病毒,而成为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在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过程中发现,我国群鸭H5和H7亚型禽流感免疫覆盖率和抗体合格率常常低于鸡群,一部分水禽血清中未检测到相关抗体。

由于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携带和传播的重要宿主,因此水禽疫苗接种对于禽流感防控尤为重要。大量免疫抗体不合格并开放饲养的水禽易与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野鸟接触而感染,这些感染病毒的水禽又通过活禽批发市场进行交易,进而污染活禽批发市场,并在管理不规范的市场区域(包括环境和家禽)中混合感染,可造成病毒的传播,甚至人的感染。研究发现,免疫后抗体合格的鸡在活禽市场中交易中一般不会感染H5亚型禽流感病毒,而没有相应免疫抗体的水禽在活禽市场中短时间内全部感染。这与禽流感病原学监测中分离到的病毒绝大多数来自活禽市场及水禽宿主的数据完全吻合,与多数人禽流感病例有活禽市场暴露史的证据一致。因此,水禽应作为现阶段禽流感防控的重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的易于在鸭中推广应用的鸭瘟载体禽流感活疫苗正在新兽药注册过程中,有望解决鸭免疫覆盖率低的世界级难题。

就当前我国应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而言,由于不同品种家禽的生产周期不同,应科学选用疫苗免疫程序接种疫苗。被调查的现地养殖户普遍采用如下免疫程序:蛋禽或种禽首免日期在2~3周龄,首免和二免的间隔时间应为3~5周,开产前需进行第3次疫苗接种,开产后定期监测家禽体内HI抗体水平,视情况再进行加强免疫;对短期饲养(低于2个月)的肉禽在1周龄左右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对超过2个月的肉禽应在一次免疫后3~4周进行加强免疫。

3 部分忽视免疫后抗体水平监测的现象分析及建议

家禽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进行定期的抗体监测,如检测到合理区间的抗体水平,则表明疫苗接种已达到免疫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如果抗体水平较低,则需要再次接种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少数养殖户错误认为只要接种完疫苗后可以达到免疫预防作用,忽视定期抗体监测的重要作用。

在对全国多地临床样品采集的免疫状况调查发现,一部分养殖场由于条件限制,仅按照当地兽医或疫苗推销人员的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并未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后抗体的监测;还有部分养殖户为了减少检测费用,仅依照养殖经验进行疫苗接种,长期不进行免疫抗体检测,错误认为家禽接种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发病。

家禽接种疫苗后2~3周内即可达到为家禽提供保护的抗体水平,但家禽接种疫苗后抗体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鸡群感染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或/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免疫抑制病病毒后,其接种疫苗后产生的HI抗体水平将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在家禽养殖的整个周期,应定期检测免疫家禽抗体水平,保证禽群HI抗体水平在合理水平区间,抗体滴度较低时应及时加强免疫。

我国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规定家禽的H5和H7亚型禽流感抗体不低于4log2,则表明该禽群接种疫苗合格。结合现有灭活疫苗效力检验标准(鸡免疫后3周HI抗体不低于6log2)和肉禽的免疫效果评估结果,一般而言,蛋禽或种禽的平均HI抗体水平,肉禽的平均HI抗体水平应维持4log2以上。追求过高的HI抗体水平将增加家禽的免疫负担和疫苗接种成本。

4 现有灭活疫苗在家禽中适用范围的误区分析

现有禽流感灭活疫苗是一种对家禽通用的疫苗,鸡、鸭、鹅按照疫苗免疫程序接种后均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部分养殖者因缺乏对现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预防作用的充分了解,误认为现有灭活疫苗有水禽用和鸡用的效果的种属区别。

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各种家禽,也能够在各种家禽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常常是经过人工改造的重组病毒,含有流行毒株的关键免疫蛋白(HA和NA蛋白),来自任何一种家禽和野鸟的病毒都有作为HA和NA基因供体的可能,而研制出普通油佐剂的灭活疫苗则可以接种不同家禽,达到免疫预防效果:即现有普通油佐剂的灭活疫苗如果能够预防鸡H5和H7亚型禽流感,其接种鸭后也能够对鸭产生免疫保护。尽管由于禽品种的差异,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尽相同,蛋、种禽(鸡和鸭)免疫后抗体水平较高,肉鸡和肉鸭接种后抗体水平略偏低,但各种家禽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都能达到理想的攻毒保护效果。笔者在现地疫苗使用的了解中发现,个别疫苗销售人员常进行不科学的产品宣传,人为区分水禽专用灭活疫苗和鸡专用灭活疫苗,误导家禽养殖者,从而导致不具备疫苗研究知识的养殖者轻信和传播这种不科学信息,形成选择疫苗的不当依据。

目前,我国11个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疫苗说明书中均明确标识,可以用于鸡、鸭和鹅等家禽,不存在所谓的仅用于水禽的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以灭活的病毒为抗原,种毒可以是来源于鸡或鸭,鸡和鸭等家禽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后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5 忽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现象及分析

疫苗接种在禽流感防控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更为重要。笔者在现地养殖户了解中发现,大多养殖户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从未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总结其原因是既重视疫苗接种,又重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但仍然有少部分养殖者过度依赖疫苗接种,轻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在控制禽流感的重要作用,发生疫情的潜在风险。

传染病的防控包括三个关键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其中,高质量的家禽饲养管理即为保护易感动物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家禽接种疫苗的免疫反应,并能够增强家禽的抗病能力。饲养管理主要包括禽舍的通风、温度、湿度、清洁饮水、饲料的合理使用等重要内容。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拒病毒养殖场之外,是控制潜在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种源、饲料和饮水来源、禽舍的定期消毒、禽场门口设消毒池、车辆及工作人员的消毒、场内养殖人员与外来家禽或白条家禽的禁止接触、外人人员的严格管理等均为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内容,应制定详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只有加强饲养管理,重视生物安全措施,联合疫苗免疫措施,才能有效发挥综合防控效果。但各养殖场或养殖户情况和条件不尽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场因户而异,制定易于操作的相关措施。

6 小结和展望

疫苗免疫联合扑杀的措施是我国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验总结,禽流感的重要策略。我国拥有快速研制禽流感疫苗并产业化的能力,可及时为养禽业提供足量的有效疫苗,以应对各种具有危害性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只有正确认识并应用这些疫苗产品,才能有效发挥疫苗的免疫预防作用,补足禽流感防控的薄弱环节,尽早从家禽源头彻底控制人兽共患传染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活疫苗致病性家禽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水痘疫苗经皮内及皮下途径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
称家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