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挂线法应用于临床复杂性肛瘘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3-30 08:53邹健军
智慧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瘘管肛瘘括约肌

邹健军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人民医院 外二科,广东 揭阳 515400)

0 引言

肛瘘属于临床肛肠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外科手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1]。复杂性肛瘘主要是由于肛腺感染导致的,复杂性肛瘘瘘管长且弯曲,基本有2 个以上外口,临床特点在于肛门疼痛、瘙痒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身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目前大多选择切开引流、瘘管切除等方法,但创面愈合时间长,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期认为保留括约肌挂线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方式[3],本文将对不同挂线措施进行研究,选择我院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期间收入的70 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改善这类患者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0 例我院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收入的复杂性肛瘘患者,按照挂线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35 例。纳入标准:①经过肛镜检查、手术探查确诊为复杂性肛瘘;②有两个或以上的瘘口,有2条以上的瘘管或支管、盲管;③均知晓本文研究且愿意参加。排除标准:①合并脏器功能不全;②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④相关资料不全者。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2~56 岁,平均(37.41±5.54)岁;病程为5 个月至7 年,平均(5.54±1.05)年。研究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2~56 岁,平均(36.65±5.43)岁;病程5 个月至7 年,平均(5.65±1.01)年。上述患者资料,无统计差异,P>0.05,可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实挂线法进行手术:手术区域常规消毒,并实施骶管麻醉处理,利用探针从外口探通到内口。将手术探针经瘘管外口插入,顺沿病变瘘管经由瘘管内口穿出,并选择在内口处探针上束一根橡皮筋,后经过瘘管外口将橡皮筋由内口处导出。再将瘘管内外口处皮肤切开,将橡皮筋拉紧并结扎,手术后每周进行紧线,直到瘘管被充分切开,敞开创面直到愈合。

研究组采取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麻醉、消毒均与对照组一致,麻醉成功后,利用肛门镜,对内口位置、瘘管、肛门括约肌作关系分析,在内口对应肛缘外侧,做一小切口,切口方向与肛瘘走行路线一致。使用探针从外口探通到内口,从齿线上0.5cm 位置做10mm 放射状切口,对粘膜下层肌肉组织逐层切开,并清除内口、病灶感染部位。手术期间,针对高位肛瘘,注意从内口探查,直到瘘管顶端。在清除结束后,选择置管引流,避免对外括约肌造成损伤。并在外口及支管上做多个放射状小切口,避免对感染组织清除。注意切口间可使用橡皮筋松弛连接,并持续引流,使用0.5%甲硝唑注射液,对创面冲洗,每日1 次,常规换药直到创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期间相关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肛门功能:采用Wexner 评分,总分0-4 分,评分越高肛门功能越差[4]。

观察术前、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疼痛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 分:无痛;1~3 分:有疼痛,但程度较轻,可以承受;4~6 分:疼痛处于中等程度;7~10 分为疼痛难忍[5]。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包括四个单项,单项目满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研究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伤面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相关指标()

2.2 肛门功能

术前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无差异,P>0.05,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肛门功能[,(分)]

2.3 疼痛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分)]

表3 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分)]

2.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手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2 周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复杂性肛瘘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相关症状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积极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现状。治疗关键仍在于瘘道引流是否通畅,并积极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7]。传统挂线法属于中医学上特色治疗方式之一,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使用橡皮筋紧缩作用,对括约肌组织进行慢性修复,同时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及时修复,最大限度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积极预防肛门失禁[8]。

本文将不同挂线法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肛门功能、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伤面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挂线是后期出现的治疗方式,能够充分打开瘘管,在治疗期间,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在肛直环被勒断后,大多数患者对大便的控制能力出现下降,影响了患者肛门功能[9]。因此本文实施保留括约肌挂线法,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其肛门功能,手术情况较为理想。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在传统挂线法基础上,能够有效敞开瘘管与内口,对肛门括约肌不会造成破坏,对肛门张力不会造成影响,降低了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减轻了患者疼痛情况[10]。保留括约肌挂线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括约肌基本结构,并不会对肌张力造成影响,使得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能够正常进行,且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11]。通过造瘘建立瘘管支管,可达到理想的引流效果,并能够防止腔内出现感染,使得患者整体愈合情况良好。术后无需对患者肛周组织反复穿刺,应用价值较好,术中采用人造外口低瘘管分段引流,手术创口较小,大多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出院,且安全性较高[12]。本文结果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说明能够充分清除瘘管与坏死组织,并能够完全闭合内口,防止复发,保留括约肌,避免术后肛门失禁[13]。尹玉锑[14]等学者证实,相较于瘘管切除术,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对手术整体效果较为理想,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和肛门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对于复杂性肛瘘患者可实施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并提升肛门功能,手术整体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瘘管肛瘘括约肌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肛瘘诊断与治疗
“耳仓”是福还是祸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
长期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