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混合痔对患者生存质量、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等影响

2021-03-30 02:55赵红波
临床误诊误治 2021年3期
关键词:常规混合疼痛

吴 洪,弋 坤,赵红波

混合痔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肛肠科重要专科疾病之一。我国成人常见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肛肠疾病患病率高达50.1%,痔疮患病率为49.1%,超过98.0%的肛肠疾病患者有痔疮症状,在25~64岁人群中肛肠疾病患病率较高[1]。混合痔复发率高,便血、痔核脱出和肛门不适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可合并继发性贫血、痔核脱出嵌顿等[2]。混合痔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手术效果,且由于肛门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征,患者接受手术后会产生明显疼痛和水肿等,不利于恢复[3-4]。中医综合治疗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治疗中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将传统中医的情志、饮食和中医操作等引入临床治疗中,发挥中医治疗优势,可预防或减少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发生。为此,本研究收集127例混合痔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对混合痔患者生存质量、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等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混合痔127例。根据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中医组(63例)和常规组(64例)。中医组男40例,女23例;年龄24~69(40.78±10.48)岁;病程 1~12(4.09±1.24)年;患痔数2~5(3.20±1.07)个。常规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24~69(40.26±10.39)岁;病程1~12(4.15±1.36)年;患痔数2~6(3.14±1.01)个。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患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66;t=0.280,P=0.779;t=0.259,P=0.795;t=0.325,P=0.74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等[5]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无凝血功能障碍;④本次治疗前未进行相关手术治疗;⑤患者和(或)其家属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和肝等脏器疾病者;②长期服用其他药物可能干预治疗效果且无法停用者;③合并肛门失禁、狭窄和肛裂等其他肛肠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手术前进行常规备皮,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满意后转截石位,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外剥内扎术,从外痔外缘向肛管内作“V”形切口,切开皮肤至齿线,游离外痔,对内痔基底部进行缝合,双重结扎,依次处理其他痔核,缝扎,止血。手术中需要注意相邻外痔切口之间应保留0.5 cm以上的皮桥,目的在于防止术后肛管狭窄,外痔切口可适当缝合。术后安返病房平躺休息2 h,进流质饮食2 d控制大便,术后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3 d,常规消毒切口处。治疗期间若患者伤口疼痛,可予曲马多胶囊口服,多食水果和蔬菜,避免便秘及腹泻,每日可采用马应龙痔疮膏、生肌玉红膏纱条伤口换药2次,直至伤口愈合。

1.3.2中医组:中医组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术前:①术晨进行耳穴埋豆,取耳穴(心、神门、肛门、直肠、交感、耳迷根),叮嘱患者每天按揉上述位置3~4次,以穴位局部微红即可。②情志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告知患者入院后需要完成的各项检查、注意事项,对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系统教育,目的在于让患者对自我疾病有一个较为客观认识;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存在焦虑、恐惧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减轻、消除引起患者负面情绪的各种不良行为。 术后:①针灸治疗,以通经活络、利尿通便和止痛为法。针灸穴位以膀胱经、脾经、胃经为主,处方如下:天枢、三阴交、中极、足三里、支沟为主穴。若尿潴留可加水道、膀胱俞、阴陵泉;若便秘可加巨虚、大肠俞;若伤口疼痛明显可加秩边、合谷。针刺后,留针30 min,每间隔10 min以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灸1次。共治疗2周。②口服中药,主要方药为凉血地黄汤(药物组成:生地30 g、当归15 g、地榆15 g、黄连6 g、天花粉15 g、升麻10 g、赤芍10 g、枳壳6 g、黄芩15 g、荆芥9 g、生甘草5 g),每日1剂,加水300 ml煎煮,煎2次,混匀后分3次服用。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加减:热偏重,加茵陈、栀子;湿偏重,加薏苡仁;实积重,加枳实、厚朴;便秘,加白术、火麻仁;小便困难,加木香,助于行气利尿。共治疗2周。③中药熏蒸、坐浴。患者便后,采用苦参汤药粉(药物组成:苦参30 g,黄檗25 g,黄连20 g,蒲公英、蛇床子、银花藤、冰片、芒硝、滑石、赤芍和牡丹皮各10 g,打成粉末后装入一次性纱袋中备用)兑开水1500 ml,肛周切口局部熏蒸5~10 min,待水温合适后开始坐浴,温度不宜过烫。共治疗2周。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术后2周临床效果。临床效果评估标准[6]:症状与体征均消失为痊愈;症状消失,留有皮赘或内痔黏膜轻度充血为显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为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②记录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出院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创面基本恢复)。③评价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和停止治疗后1个月)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7]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含6个方面调查项目,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佳。④评估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8 h、首次排便时、术后48 h和术后7 d)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8]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⑤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水肿和出血等。

2 结果

2.1术后2周临床效果比较 术后2周,中医组总有效率100%,常规组总有效率9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2,P=0.319),见表1。

表1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不同混合痔两组术后2周临床效果比较[例(%)]

2.2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术后,中医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虽短于常规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不同混合痔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2.3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WHOQOL-100评分比较 两组组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WHOQOL-100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两组WHOQOL-100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q=13.065,P<0.001;常规组:q=19.517,P<0.001)。中医组术后1个月、停止治疗后1个月和常规组停止治疗后1个月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q=7.915、P<0.001,q=27.664、P<0.001;常规组:q=27.459、P<0.001);常规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25,P=0.785)。术后1个月和停止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q=20.982、P<0.001,q=40.729、P<0.001;常规组:q=18.992、P<0.001,q=46.977、P<0.001)。停止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q=19.746、P<0.001;常规组:q=27.984、P<0.001)。术前和停止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中医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不同混合痔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WHOQOL-100评分比较分)

2.4术后不同时间点VAS法评分比较 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组内VAS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 h、首次排便时、术后48 h和术后7 d,随着时间延长,两组VAS法评分均逐渐下降,除中医组术后8 h与首次排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术后8 h比较:中医组:q=0.544、P=0.569,q=8.986、P<0.001,q=18.972、P<0.001;常规组:q=4.215、P<0.001,q=14.710、P<0.001,q=26.582、P<0.001。与本组首次排便时比较:中医组:q=8.442、P<0.001,q=18.427、P<0.001;常规组:q=10.495、P<0.001,q=22.367、P<0.001。与本组术后48 h比较:中医组:q=9.985、P<0.001;常规组:q=11.871、P<0.001)。术后8 h、首次排便时、术后48 h和术后7 d,中医组VAS法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不同混合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法评分比较分)

2.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医组出现水肿和出血各1例,常规组出现水肿5例、疼痛2例、出血1例、尿潴留1例;中医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7%低于常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P=0.029)。两组出现并发症者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3 讨论

痔疮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病情有轻重,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多数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9-11]。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虽可从根本上去除病灶,解除或大幅减轻痔疮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痛苦感,但其也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水肿、出血和疼痛等,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康复时间延长,不利于创面愈合。目前,虽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水平趋于成熟,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相关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损伤,痔手术极易造成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12-15]。既往文献报道,外科手术操作可引起肛管皮肤损伤,神经末梢暴露表面,患者自感疼痛明显,实际上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有两点因素会引起患者手术后疼痛:①结扎位置多位于齿状线下;②术中过分钳夹括约肌纤维,导致括约肌痉挛,创面再生能力较弱[16]。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17]。常规治疗中,混合痔患者手术后往往采取抗感染治疗,用药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和头晕,且围手术期身体状况下降,生存质量不佳。中医学认为手术治疗对机体有创伤性,易损伤经络、血脉,消耗正气。中医学将人体看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需要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防治疾病的根本是消除导致机体失衡的因素,稳定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状态。本研究中医组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术后2周临床效果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大;但中医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混合痔可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难经·三十难》记载:“血为荣,气为卫,通于经络,营周于外。”故气血之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混合痔患者手术后经络损伤,气血运行不佳,凝涩导致疼痛,中医认为手术在损伤人体阴阳二气后,当阴阳难自和、均平,则会引起疼痛[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 d,两组WHOQOL-100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中医组术后1个月、停止治疗后1个月和常规组停止治疗后1个月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停止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后7 d;停止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中医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 h、首次排便时、术后48 h和术后7 d,随着时间延长,两组VAS法评分均逐渐下降,除中医组术后8 h与首次排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 h、首次排便时、术后48 h和术后7 d,中医组VAS法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中医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7%低于常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混合痔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两大方面:①术前。于术前清晨对患者进行耳穴埋豆处理,取耳穴,整个耳廓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缩影,与机体密切联系,该措施可抑制病灶性兴奋,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配合情志干预,可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配合手术治疗。②术后。术后治疗主要为针灸治疗、口服中药和中药熏蒸、坐浴,内服外治。针灸穴位可刺激局部,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进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辨证加减凉血地黄汤凉血热,清大肠,有养血凉荣之功效;中药在熏洗、坐浴时能直接作用于患者手术创面,苦参汤药粉兑开水熏蒸、坐浴可加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细菌生长、抗炎,促进新陈代谢,中医综合治疗多项调节在提高混合痔患者临床效果中意义重大[19]。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中医综合治疗混合痔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常规混合疼痛
混合宅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常规之外
混合运算的方法要领
怎么给疼痛分类
混合运算的技巧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破常规 获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