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经济视野下苏州园林的发展问题研究

2021-03-30 03:00林曦文潘家坪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遗产文化遗产

林曦文,潘家坪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增加,社会经济横向多元发展。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遗产经济学正在兴起,不断丰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不断凸显。苏州园林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单纯的观赏性园林,更是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社会资源。因此亟需对其进行遗产经济价值特性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案。这样才能更科学地保护它,从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其遗产经济效用最大化。

从现有研究来看,在“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等泰斗的推动下,城市文化遗产受到更多的重视,国内遗产经济学正在不断丰富。刘佳与过伟敏(2015)从遗产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建筑遗产的经济特性,探讨保护与再生的方案,指出经营管理是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1]。苏州园林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空间设计价值、盆栽园艺价值等方面。现有文献中苏州园林经济价值方面的研究较少,而有关苏州园林在遗产经济学下的遗产经济价值研究更为缺乏。故本文以遗产经济学为基石,借鉴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苏州园林的遗产价值与经济特性,并从保护与经营的角度出发,探讨苏州园林遗产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方案。

1 苏州园林的遗产价值和经济特性

1.1 苏州园林介绍

苏州园林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承载了两千余年的绵延历史,蕴含丰富“吴”文化,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闻名遐迩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名园更是曲径通幽,设计巧妙,布局精美,技术高超,审美独到。它们是曾经时代绝佳的象征,带着曾经时代的韵味留存于现代都市,这大概是苏州园林独一份的魅力。

1.2 苏州园林的遗产经济价值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凭借其移步换景、方寸之内再造乾坤的建筑特色和小巧淡雅写意见长的艺术特色,在众多园林中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别的地方园林所没有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极具稀缺性。其巨大遗产价值是不可轻忽的。

苏州园林的直接经济价值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入园游玩需要购买门票,政府或私人就有了门票收入;游客们游玩过程中会购买苏州园林的文化周边、品牌周边,譬如苏州园林明信片,这样就创造了纪念品收入;游客们在游玩过程中享受服务,譬如体味园林中的特色茶水、糕点,体验特色评弹等,这样就创造了服务性收入。在苏州园林的产业链中,旅游业是主力军,包括导游聘请、交通工具的租用、酒店的入住等等,这些无一不带动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

苏州园林的非直接价值体现在审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在遗产经济学视野下的非直接经济价值则体现在效用价值上。作为城市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因美学价值、文化价值而兼有了文化效应、品牌效应。人们利用苏州园林的文化和品牌效应,形成产业链,贩卖文化周边、品牌周边,顾客进行“文化消费”,从而为商家创造收入,间接实现经济价值。苏州园林极大的名誉价值,是苏州响亮的活招牌,是苏州的名片。

园林遗产是特殊的,稀有的,物以稀为贵,因此它不会像别的商品一样贬值。我们不能用看待普通经济产品的眼光去衡量遗产经济价值,不能用普通经济规律计算折旧率、通胀率,它反而越老越值钱。

2 苏州园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苏州园林发展的基本状况

除去自然破坏和极个别建筑性破坏,大部分苏州园林都较为完好。许多园林目前是公有产权,得到了政府的良好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政策下,政府出台了《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规划园林控制地带,实行禁止在区域内建高楼等保护措施。

遗迹的保护状况对当地的旅游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遗产保护的良好状况是与其旅游业蓬勃度呈正比的。苏州园林的良好保护加之到位的宣传,使得其旅游业非常火爆,著名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等游客络绎不绝。目前为了控制人数从而达到观赏效果,已经采取了分时预约游园的方式。由苏州园林带起来的旅游产业链不断壮大,周边民宿、酒店业、餐饮业蓬勃发展。甚至还有为游园而特别开出的公交线路,大大提高了游客们的便利程度。

园林旅游业的火热就使得苏州园林的遗产经济价值非常明显。2019 年苏州旅游产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 751亿元,较2018年增长5.8%,2019年接待各地游客13 609 万人次,较2018 年增长4%[2];2019年苏州旅游业总收入占总GDP14.30%。根据基于GM(1,1)模型的预测,未来五年江苏省旅游业收入呈现较乐观的增长趋势[3]。因此,苏州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极大。它作为苏州的活招牌,提高了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为苏州增添不同的城市特色。苏州能依赖园林的遗产经济特性,吸引先进的技术投资和大型企业机构入驻。在此基础之上,政府更加注重对园林遗产的保护。

此外,苏州园林相关企业也取得辉煌的成果。一些综合性园林企业在世界各地开拓市场,如承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洛杉矶亨廷顿庄园、加拿大“逸园”、新加坡“蕴秀园”等。这都增加了苏州园林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这是借助苏州园林的遗产文化价值进行异地市场拓展,发挥其遗产经济价值的典型案例。

2.2 苏州园林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2.2.1 园林周围市场环境较乱

旅游产业门槛较低、利润空间较大,因此园林周围的旅游业乱象频发。由于很多知名园林“大隐隐于市”,藏身于不能过于“规范化”建设的古城区,因此其周边没有得到较好的整治,有许多游客因选择了不正规的导游、不正规的旅游机构而吃了亏,遭遇要价不公平、服务态度差、或是有了交易纠纷而无法申诉等情况,这都有碍于苏州园林旅游业的发展。

2.2.2 游客园林体验待改善

有些游客认为有些园林票价偏高,对于园林一条龙游玩有些吃不消,这不利于客流量的发展。

园林容量的有限与旅游发展、顾客过多相矛盾。节假日期间园林内经常出现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的现象,导致影响游客观赏体验。一座园林的美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去发现、体悟,而在占地面积极为有限的园林里,过多人员流动容易导致游客疲乏、失去观赏耐心、变得烦躁,对景点的观赏走马观花,有时甚至仅仅是象征性的“网红打卡”,粗略跟着导游泛泛看几眼,这样的旅游事实上是无甚意义的。

许多遗产旅游者具有情感倾向,更倾向于知名园林,对于没有听说过的园林或者名气不大的小园林大部分都不会光顾。因而名气不大的小园林客流量小,这对于利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带动周围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这还归结于有些小园林景点没有发掘出自身的特色,没有突出自己的文化精髓。以拙政园和狮子林为例,拙政园侧重的是山水意境,以曲径通幽和浓厚文化底蕴为特点,而狮子林侧重的是“假山”和乾隆六游狮子林的历史典故,两园相较,各有千秋,让人游历时更具新奇感。而许多园林的宣传看点却大同小异,容易使游客产生疲倦感,影响口碑。

3 苏州园林未来发展建议

3.1 现存问题的解决

3.1.1 整顿园林周围市场环境

对于园林景点周边旅游业乱象要加强整治力度和监管力度,努力规范园林周边市场环境。可以基于O2O 完成苏州园林周边旅游产业链的OTA转型[4],经由园林官方渠道或携程、途牛等第三方平台提高服务质量,避免胡乱收费,同时也更有利于游客维权。

3.1.2 提升游客园林体验

对于园林票价,一方面继续使用旺季和淡季的两种不同价格的门票,另一方面可大力推行优惠力度大的园林年卡、季卡、月卡。这些惠民政策都大大降低人们的游园成本。这样按照市场经济所定的门票价格机制,大大提升了老百姓对园林的“需求量”。

为了加强游客的园林体验,首先应对游客量庞大的园林实行限流措施。限流措施配合分时预约措施,能够大大减少园中人数,游客们的体验感可以得到质的提升,从而使得园林向“有口皆碑”迈进。其次要在小园林的开发中突出特色,使自己在百余座园林中独树一帜,激发人们的新奇感,同时加大对小园林的宣传力度,打开小园林市场,提高声誉,给周围的相关产业带来更多收益。

3.2 未来可实施的发展方案

3.2.1 保护方案

没有园林的保护,何以谈经济价值呢?只有它存在了,才能发挥自身价值。

众所周知,维护遗产是需要成本的。保护苏州园林而获得遗产价值的成本是人们保护它的边际成本[5]。人们为了保护苏州园林完好,必须保护其附近的古城区不被过度开发,不建高楼和工厂。而城市不被开发,牺牲了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无法进一步发展,就增加了机会成本。人们为了获得苏州园林带来的价值和收益,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产品,园林文化遗产的边际效益是在下降的。苏州古城区的人为了获得苏州园林所带来的收益,就有极大可能要放弃便利快捷的都市生活,放弃住在更为舒适的高楼里,放弃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开车。因此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即使人们怀有对园林建筑高度热爱,也会被柴米油盐慢慢消磨。园林周边的人们不免向往更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在他们心里都市生活的边际效益更高。于是愿意守护苏州园林的人越来越少,很有可能给园林建筑带来一些隐患。因此,这就需要人们支付更高的旅游费用或者政府发放财政补贴来弥补这些人偏低的边际效益,这也是它的成本。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无差异曲线的角度去看待园林建筑的保护——它不仅需要成本,也带来价值。如果一所城市只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则当在其中加入古建筑时,古建筑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根据无差异曲线,古建筑的效用就会变的很大。当一所城市包容了多样性的建筑,就会具备更多的空间价值。在苏州社会不断现代化的当下,园林古建筑的效用是非常大的。这就证明了园林建筑的保护是具有增值性的,至少它是不会贬值的。随着时间的沉淀,苏州园林的历史性、文化性愈发凸显,其经济价值也随之升高。这应证了上文所说的“越老越值钱”。所以人们需要具有保护园林建筑、使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思想。

保护现有园林,注重对园林遗产的保养,园林再开发注意城市规划合理配置,防止过度商业化、现代化,是实现遗产经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除了园林遗产的硬保护,还要加强遗产“软保护“,提高游客和市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软建设”,增强对园林的保护,同时也加强了群众对其的监督。

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当今中国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6],法律法规的完善倒逼人们形成良好的保护理念,促使人们重视遗产价值。所以设置遗产保护合约,对公共遗产的经济价值有着深远影响。

3.2.2 经营方案

推动苏州园林旅游业和品牌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是经营中至关紧要的一环。区域经济由旅游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享受型消费活动所带来的发展效果是难以估量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指出,“旅游可以为文化遗产创造经济利益,当有成功的管理时,旅游将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因素。”[7]由此可见,为苏州园林未来经营制定正确的方案刻不容缓。

首先,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遗产旅游等相关专业教育的投入,这是对园林的长远性投资。

其次,加强线上和线下的宣传,尤其增加对小众园林的广告投放,不仅增加小众园林的知名度,更为异地市场的开拓奠基。

第三,以故宫为类比,可以打造苏州园林产业链,形成园林品牌链。故宫利用其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形成品牌效应,跨行业进行商业合作,如故宫和毛戈平化妆品牌进行合作开发故宫系列化妆品。故宫又紧跟时代潮流,开发衍生节目《上新了故宫》,同时开设天猫旗舰店出售周边产品。这样故宫涉猎多个产业、行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因此,苏州园林也可以向故宫文化借鉴,打造属于自己的园林品牌文化产业链。此前,在苏州市政府组织下,苏州园林进行过综合文化表演,举行过全国苏派盆景巡回展等活动。这些园艺活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不仅在线下举行园林园事活动,邀请有影响力的人参加,也可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旗舰店,出售园林周边。亦可与综艺节目合作,大力推广园林文化、“吴”文化,充分发挥园林的遗产经济价值。当然,在打造园林文化品牌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园林,而是要开拓多元化园林旅游市场,可与苏州另一文化遗产昆曲相关联,推陈出新,也可同苏州古镇联手打造遗产品牌,增加品牌层次感。

此外,因为苏州园林大多是公有制文化遗产,所以政府可以大力建设PPP 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之前的合作能力,投资前文所说的园林文化品牌产业链、建立虚拟园林遗产旅游产业3D等。这样营造良好的政企关系,突破壁垒[8],能够开拓更好的盈利模式[9-10]。而苏州园林于建筑方面又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城市建设有着不小的影响。政府可与园林企业合作,将园林绿化建设运用到其中去,打开园林遗产涉猎更多行业的可能性。

4 结论

千城一面,何来乡愁?一城千面,方得归思。只有重视城市文化遗产,才能树立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城市现代化开发与遗产保护再生矛盾的当下,适应社会发展的苏州园林保护和经营的研究迫在眉睫。上述研究对其他城市文化遗产亦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然而目前遗产经济学尚未成熟,完全以遗产经济的角度看待遗产,发展经济,很有可能侵蚀文化遗产其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集百家之长,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和经营城市文化遗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千万遗产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