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2021-03-30 13:57李昂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储备物资救援

李昂

(海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海南 海口570100)

在“国家队、主力军”的鲜明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责要求下,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不断扩展,大规模调度、远距离投送、高强度作战已成为常态,建立与当前灭火救援职能任务相适应的战勤保障体系,为队伍实战打赢提供快速、精准、高效、持久的遂行保障,是战斗能否胜利的关键所在。笔者根据海南岛屿救援实际,结合自身岗位经验,对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 战勤保障工作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海南应急救援任务逐渐呈现出救援任务复杂、灾害种类多、救援难度大等情况,当前海南面临的灾害事故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西线东方、洋浦、澄迈三地,石油化工产业发达、地上地下管廊多、危险化学品类多,危险系数高,处置难度大。海口、三亚等地(超)高层建筑林立、大型综合体不断涌现。环岛高速多,中线隧道多,交通事故救援任务繁重。东西两侧海岸线长,长年接受台风洗礼,平均每年台风登陆10余次,救援任务艰巨,同时海上救援逐年增多。各项安保任务繁重,在琼消防安保活动主要包括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文昌火箭发射、环岛自行车赛、“三月三”民族节庆、冬季警卫等任务,具有政治敏感性强、点多面广,不容有失。同时海南作为孤岛作战,增援难度大,其余各省支援均存在器材装备运输难,增援时间长等问题。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建设与当前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的战勤保障体系成为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

2 当前战勤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短板

2.1 战勤保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现有的指挥调度体系中缺少战勤保障同步调集,在作战中往往是应急救援现场要什么,在回去拿什么;现场缺什么,回去办什么;等到把需要的器材物资装备送到现场,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同时现代救援任务的种类多,救援现场各不相同,例如:石油化工、高层、地下、大跨度厂房、抗洪抢险、地震救援等事故类型各不相同,所需的保障物资也各不相同,到底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就对战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战勤保障人员配置不足

消防队伍改革转制前,各级支、大队均有战勤保障大队编制,专门承担队伍应急救援战勤保障工作。落编定岗后,新编制下的战勤保障人员实力十分有限,战勤保障队伍编制撤销,支队级战勤保障职责由战勤保障(处)科承担,每个支队战保科(处)仅3~4人,且往往不是“专职”从事战保工作,没有专门的战勤保障岗位和人员,出现有战勤保障工作职责、无从事战勤保障的相关人员,根本无法承担起应急救援任务下的综合保障任务,消防战勤保障力量匮乏已成为制约消防救援队伍应急作战能力提升的重要问题。

2.3 应急装备物资储运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首先从储备结构和能力上看,消防救援队伍普遍存在缺少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不规范、携行不方便等问题。消防队伍必须具有自我保障能力,必须储备所需的常用保障类装备器材,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到随用随到。所以储存能力是最基本的保障能力。从各类灾害事故类型上,战勤保障所需装备主要分为指挥部战勤保障类型、生活类战勤保障物资、火灾类战勤保障装备、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类装备、石油化工处置类装备、山岳水域救援装备等类型,所需品类多,出动各类不同灾害事故,所需的器材各不相同。受制于仓储条件和运输能力的限制,战保物资的存储、调集、装配都离规范有序和快速装运有一定的距离。其次从管理运输调集上看,现有的管理水平还处在按品类堆放,需要时临时从仓库中一件件挑选,这大大延长了战勤保障物资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同时运输力量和设备也极为有限,未统一配备专业的、越野性能较好的器材运输车和指挥车等战保车辆,较难实现快速机动的高效保障。

2.4 战保装备数量和结构方面有待提高

随着职能的转变,消防队伍担任传统的、常规性的城乡灭火救援任务外,还承担地震、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的处置救援以及日常的防抗工作。为适应新使命、新要求,各地成立了地震救援、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石油化工、山岳救助等专业处置队,但是由于职能转变快,专业装备建设跟不上,对比各类专业队建设标准,所需的专业和特种装备、杀手锏装备配备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综合救援工作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应急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在调运调集方面还没有实现“模块化调集、机动化运输、机械化装卸”的标准。

3 新形势下海南岛屿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根据海南海岛特点,孤岛救援形势下,加强战勤保障,自我保障能力是当前重中之重。结合研究调研情况,现提出以下设想,根据海南消防救援现状和体系特点,提出“1+4+N”的战勤保障体系顶层设计,即成立省级层面的战勤保障力量,同时依托海口、三亚、琼海、洋浦四个协作区成立琼北、琼南、琼东、琼西区域战勤保障力量,其余各地成立本级战勤保障力量。实现平时集中、分类、模块化储备,战时精准、快速、高效、持久保障,同时健全战时社会联勤联动增援保障机制,以战勤保障“模块化调集、机动化运输、机械化装卸”为目标,打造一支“体系完备、反应迅速、协调有序、保障高效”的战勤保障力量。

3.1 全力推进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省级应建设不小于7000m2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各市域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分库不应少于4000m2,各地应跟随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同时在建库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储运手段,以“装备实力动态普查、装备技术服务巡查、采购和库存备购”三项机制为抓手,全面提升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实战化保障效能。基于现代化互联网物联网手段研发应急战勤保障装备信息化系统,通过计算机端和手机终端实时更新数据,充分运用查询统计等功能,及时掌握各库装备类型、数量、分布情况、性能参数和操作维护等信息,提高作战调度指挥部署和分配的科学性。依托装备业务信息发布平台,摸清基层技术服务需求、公布库存备购存量,实现装备管理便捷化、信息公开化、调度精准化,达到辅助决策和服务实战的目的。

3.2 大力加强战勤保障力量建设

队伍建设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战勤保障人员。没有人就无法开展正常的保障备战、操法训练和实战演练,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保障队伍拉不出、冲不上,对一线救援和持续作战提供不了持续高效的保障。针对保障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征召政府专职队员的方式来弥补力量缺口,建立起战勤保障力量,同时设置专业的训练科目,完成专业的训练目的,提高专业的战勤保障能力,推动实现人装有机融合。在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留得住”学习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上更多地吸纳社会资源,通过驻厂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将业务骨干送向高校、消防装备器材厂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战勤保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用人、留人机制,增强战勤岗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对业务精通、能力突出、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的战勤保障人员,真正做到“优必留、留必用”,最终打造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技能全面”的战勤保障队伍。

3.3 提高装备配备的科学化、模块化

①科学制定装备建设规划。对标消防救援队伍的新职能、新任务、新编制,参照现行相关标准、救援体系、力量编成、等级调派、作战预案,结合历次重大灭火救援中应急装备物资的调运频次、出库峰值、实战效能,科学编制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规划,按照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并根据实战需求适时调整、加强储备。定期轮换、更新、升级、补充装备物资,提升储备精度。同时要创新储备形式。积极推广模块储备、预先储备、前置储备等应急装备物资储备新形式。统一确定通用装备物资和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装备物资模块的品目,按照便于装载运行和利于任务区分原则,统一制定模块箱的材质、规格等相关标准。在装备统型方面,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的品种应对下兼容,储备的数量应统筹规划。在满足消防救援实战需求的基础上,确保储备装备物资的通用性和一致性,降低储备装备物资的采购、补充、培训、使用、维护成本;②建立模块化遂行制度。在应急物资储备库中,设置战勤保障车辆种类,配合各灾害事故类型,配备对应的战勤保障遂行模块,灾种类型实现“模块化调集、机动化运输、机械化装卸”的目标。提升“工厂—仓库—模块—前线”全链条前送能力,做好前送装备物资在各链条之间的运输能力,实现最优前送能力。积极运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依托航空、高铁等现代化运送手段,提升空地一体化前送能力。完善多种前送方式,各地配齐应急装备物资前送力量。按照专业化、组织化、程序化原则,与民政、商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以及军队、高等院校等单位加强协作,建立社会保障力量动员、驾驶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征用、志愿者招募、消防退役退出人员临战召回等制度,为应急装备物资前送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全地形、轻型化运输手段,打通应急装备物资向救援现场的“最后一公里”,加强自走、自主导航、无人机、直升机等前送装备配备,对应急物流形成有力的补充和接力。依托地方或军队航空、工程救援单位提升空中投送、路障清除、桥梁搭建、冰雪消融能力,确保装备第一时间保障到位。

猜你喜欢
储备物资救援
紧急救援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3D打印大救援
被偷的救援物资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