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语境考查载体分析

2021-03-30 05:46孔凡成
语文建设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载体

孔凡成

【关键词】高考作文,语境考查,载体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高考作文试题重视语境载体考查成为了解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1]这里的“情境”实指语境。王宁先生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2]笔者在解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一关键短语时,也认为这里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语境[3]。语境指对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虚拟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类型。写作是特定语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运用书面语言向读者对象进行的一种建构性交流活动。语境中的诸要素决定着写作的风貌,影响着写作的真实程度,因而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需要考虑到语境载体的作用。基于此,为方便考生写作,高考作文试题需要重视考查语境载体。

高考作文试题语境考查载体,不仅表现在高考作文命題中,还表现在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和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

载体一:高考作文命题语境载体考查意识的深入

作文命题载体语境化并非今日始,早在明清科举考试时期,命题要求就强调“代圣人立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隐含着作文命题的虚拟语境色彩。只是当时的命题千篇一律,要求虚拟圣人口气,采用八股文体,且充满道德说教意味。因而这种虚拟语境的方式显得单调乏味,不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而在《红楼梦》第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部分,更是显示出情景语境命题的色彩。该回描绘了现场考查贾宝玉的题名、作对能力,其试才方式就是根据现场语境的真实需要,立足现场情景命题,现场考查宝玉的真实水平,其评价的标准则是从语境要求出发,根据宝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到得体。显然,这种命题方式要比八股评价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更能考出考生实际水平和长处。

20 世纪30 年代,阮真强调教师作文命题应是“替学生拟题”。“替学生拟题,是要斟酌时地环境和学生的程度的,所以决不能抄袭模仿;替学生拟题,是要根据学生的学识经验与生活需要的,所以决不能根据教师的学识经验”[4]。他认为教师拟题可利用的机会主要有:利用学生实际需要的事项,利用读物,利用定期刊物,利用校内服务事项,利用社会服务事项,拟题“要生活化,实际化”;并指出“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固然要利用;没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也要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去做问题设计”。[5]所谓“要斟酌时地环境和学生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识经验与生活需要”,就是要考虑写作命题的语境因素。显然,“替学生拟题”的实质是根据情景语境、认知语境以及虚拟语境,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进行作文命题,使学生乐写、愿写,使作文教学符合生活需要。这对纠正作文命题中的种种不当做法颇具警示意义。

上述作文命题注意语境考查的现象,在新时代的作文命题中得到了充分回应。2015 年高考命题提倡任务驱动型写作,就已经明确地发出了高考作文命题重视语境考查载体的信号。而在2020 年的高考作文中更是如此。据统计,2020 年已有26 个省市使用全国试卷,其中25 个省市考的是语境命题作文,这表明高考作文命题语境考查载体已经成为大趋势。

全国统考三份试卷都设置了语境考查载体,新高考卷Ⅱ作文也表现为创设写作虚拟语境。全国卷Ⅰ作文的虚拟语境中,交际话题是在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这一事件中,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哪位感触最深?交际任务是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自己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某一人的感受和思考,交际场合是班级读书会,交际对象是本班同学,角色身份为本班学生,文体是发言稿。

全国卷Ⅱ作文的虚拟语境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交际话题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就疫情背景进行“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交际任务是围绕话题进行演讲,交际对象是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各国青年,角色身份是中国青年代表,文体是演讲稿。

全国卷Ⅲ作文的虚拟语境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交际话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论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交际任务是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帮助高一新生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读者对象是高一学弟、学妹,角色身份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师兄或师姐,文体是书信。

新高考卷Ⅱ作文的虚拟语境是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交际话题是“带你走近×× 地方”,交际任务是写一篇以“ 带你走近”为题的主持词,交际对象是电视观众,角色身份是客串主持人,文体是主持词。

由上可见,高考作文命题语境载体考查已经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虚拟语境载体创设已经成为标配,命题注重虚拟出写作话题、交际任务、读者对象、作者角色以及文体样式,充分体现了写作的交际性特点,反映出新高考重视考查学生的书面交际素养。

重视虚拟语境写作命题,当然与大规模高考无法在同一时间内让学生沉浸在同一类型的写作现场情景中考查有关。不过,由于虚拟语境具有和情景语境同样的写作交际目的、读者对象、作者自我角色、交际关系、交际话题,以及和交际目的与读者对象相一致的文体样式,因而同样能够沟通现实生活,使写作的语篇具有真实性,从而避免浮夸造假。

当然,2020 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载体也有对语境考查不够全面的现象,比如新高考卷Ⅰ就是“材料+命题”作文,地方命题的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亦是如此。这些试卷不能说一点语境因素没有提供,比如,所提供的材料或命题本身就是一种上下文语境因素,学生的写作不能违背所提供的材料或命题这种上文语境因素。但是由于写作命题没有提供交际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读者对象、作者自我角色、文体样式等语境因素,因而学生的写作容易出现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空洞无聊、不知所云等问题。

这不是说不提供交际语境载体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可以存在,但是在当下,要想消除造假、套作等弊端,这类命题应少出。只有待大部分学生已经充分具备了语境意识,能够在写作中自觉而主动地根据需要设定出交际目的、读者对象、作者自我角色、文体样式等语境因素的情况下,才适宜放开“材料+命题”类的作文方式。

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显性语境载体考查与隐性语境载体考查的关系。当前,在学生普遍缺少语境意识的情况下,高考作文命题应突出显性语境载体考查。而在学生普遍具备语境意识的情况下,高考作文命题可以逐步考虑隐性语境载体考查,即不提供显性的交际语境因素,由学生在写作中自主确立读者对象、自我角色等因素。

载体二:高考作文语境载体考查在语篇创制中的沉潜

作文命题语境载体的考查,还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写作的语境意识深化到成品语篇中去,即把作文命题语境载体的考查落实到写作过程及其结果中去。

传统所称的作文,指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学习写作的行为和结果,很少考虑写作的语境因素。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能促进学生写作内驱力的持久释放,学生写出的文章一般只适合应试需要,不能适应现实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致使真实写作、生活写作成了空中楼阁。

高考作文命题语境载体考查背景下,学生写作的成品应该是语篇。语篇是适应特定的语境需要,运用书面语言撰写出来的,能够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语言单位。“语境塑造着语篇,语篇体现着语境”[6]。因而,学生在语篇的创制过程中,要强化语境载体意识,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选择适宜的材料,寻找合适的文体,运用得体的语言。在构思中,可以借助交际语境因素提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择定材料,确定语体,明确风格。如立足读者视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出问题:

读者—目的:我的读者会以什么目的读我的文章?他们决定我的写作目的吗?

读者—语言:读者会在哪些方面留意我的语言?他们希望何种风格的语言?

读者—作者:读者考虑到或者感受到我了吗?我想让他们怎么感受到我?

读者—话题:关于我的这个话题,我的讀者知道些什么?[7]

在利用这些语境因素时,特别需要考虑的语境因素是读者。在写作中,学生需要了解读者,根据读者身份确定文体样式和语言风格。林一平认为,可以从读者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特点、处境和心情、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读者对文章内容和题目的了解程度以及读者的可能态度等方面[8]分析读者状况,了解读者。据此,再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构思和写作高考作文《共创同一世界的美好未来》时,明确文体已定为演讲稿后,需要考虑读者对象——各国青年的处境和心情,在一些国家正深受疫情困扰,“与中国脱钩”论调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有些国家的青年顽固敌对,有的则深感困惑与犹疑,有的则抱以同情心态。对此,在构思中应有所侧重。在写作中,针对世界青年的不同态度,还需要“采取同者固之,中者争之,反者说之的言语策略”[9]:对与“我”态度相同的世界青年,予以鼓励,并告知如何行动;对态度犹疑的世界青年,抱以理解同情,并努力争取之;对抱以敌对态度的世界青年,一方面要驳斥其谬论,另一方面要注意言语艺术,尽量留有余地。这样,本次演讲稿的写作才能充实、具体、有针对性。

如此,在构思中多方考虑写作的交际语境因素,将高考作文语境载体的考查潜隐到成品的语篇中去,使语篇内容丰实,表达得体。

载体三:高考作文语境载体考查在作文评价中的显现

高考作文语境载体考查还需要在作文评价中得到体现,通过建立关于写作得体性的评价标准,实现考试命题载体、语篇写作载体和写作评价载体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评价专家韦伯认为是“两种或更多事物间的吻合程度,即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10],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这启示我们,在考试命题中,命题的相关要求在考试评价中要得到相应的落实。如果考试命题没有提出相关要求,在考试评价中就不宜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高考作文考试命题中没有提出“有文采”的相关要求,考试评价恐怕就不宜提出这一要求。何况“有文采”这一评价要求还有相应的语体限制,部分文学作品才有可能追求“有文采”,因而这一要求也不适合评价所有语体和文体。

高考命题作文提供了语境考查载体,意味着高考作文评价载体也应该提出语境方面的要求,要与作文命题语境载体考查要求相一致。如果只有高考作文命题提供了语境考查载体,而高考作文评价没有提出语境方面的考查载体要求,则高考作文命题提供的语境考查载体没有实际价值,学生在写作中也不会重视高考作文命题提供的语境考查载体,在所写的文章中也不会体现出相关的语境要求。同样,如果高考作文评价中提出了语境方面的相关要求,而命题却没有提供语境考查载体要求,则显然是高考作文评价要求过高,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当然,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语境意识的情况下,则另当别论。

由上所见,高考作文命题语境考查载体应在高考作文评价要求中得到显现,特别是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应该提出相关的要求。

写作评价标准中语境载体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得体性要求。所谓“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11]。具体表现在写作语篇对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适应程度。如从上下文语境角度看,考查语体、风格、文体的适切性以及衔接与连贯等方面的要求;从情景语境要求看,考查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对象(读者对象)、交际角色、交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文中的体现;从社会文化语境要求看,考查社会文化制度、民族风格、民俗民风以及民族语言特点对写作表达方面的要求。

目前,对于将相关语境考查要求列入作文评价标准,中外已有一定探索。比如,美国俄勒冈州的“西北角与实验室”开发出的“6+1 Trait”写作评价模式,就注意到“话题、主旨、文体、口吻”等语境因素。我国的林一平也从读者意识角度对学生习作提出了相关评价要求。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应重视提供语境考查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考试命题语境载体、语篇写作语境载体和写作评价语境载体一致性的写作学习体系,使高考作文命题能够真正达到课标要求、教材编制、写作实践与高考评价一体化的目标,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载体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热热闹闹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