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重在预防

2021-03-30 18:59黄琳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青少年

黄琳

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越来越“热”。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中科院刊发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也显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我们正在做这样一个预测模型,把生物社会心理等诱发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具体因素放进去,可以帮助筛查出高风险的孩子。

2020年12月1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在线发布了未来几年中国公共卫生关注的几大重要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部分是由中国心协CBT专委会DBT学组组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副主任王纯博士的团队所撰写,题目是《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近日,就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现状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王纯博士。

患病率上升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研究团队2020年12月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刊发文章,呼吁关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状况,有明确的数据吗?

王纯:很难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我国全国范围的精神疾病普查,这么多年来只做过三次,分别是1982年、1993年和2012年,而且这三次也没有专门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数据,所以从全国的大型流调来看,应该说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

不同地区有一些调查,但比较零散,所用的量表不一样,所以调查出来的数据差异较大。比如,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数据为例,我们发现,中学生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检出率差别不小,从5.4%到41.4%。

不过,2017年有学者为了解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分析了相关文献,结果发现1986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患病率是14.5%,2000年到2005年是10.3%,2006年到2010年是16.3%,2011年到2016年是19.1%,也就是说,从2000年往后,这部分人群体心理疾病患病率是逐渐上升的。这个结论和我们的临床感受是一致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感受,或者说临床发现也是患病率在上升吗?

王纯:我是一个研究者,但我首要的身份是一个精神科医生,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临床医生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如今就诊的患者中,青少年越来越多,患者越来越小龄化,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说明大家有了求助的意识,这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来就诊的青少年中,轻型疾病的特别多。

人群中总是有一些人存在精神问题,但是以前主要是那些较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而现在更多的是轻型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如抑郁焦虑、网络成瘾、厌学、进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出现这些轻型精神问题的青少年较多。这说明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社会心理风险在上升,因为轻型精神疾病更多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这一部分人群在上升。

换句话说,有些青少年如果压力没有那么大,家庭问题没有那么多,他可能就不会发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是这部分人群。

青春期高发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团队正开展一个有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多中心研究,在临床研究中,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普遍吗?

王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的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但不以自杀为目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故意伤害自己,反复伤害自己,但并不是以自杀为目的,这个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

我们团队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13-17歲发生率最高(15.9%)、18-22岁其次 (13.6%),其他年龄段较少。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青少年比例较多?

王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在青春前期发生率较低,在青春期会显著增加,但是成年后这个比例会下降,高发年龄段为14-24岁。

为什么青春期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因为青春期就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冲动性表现最突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缺乏一些情绪应对的技巧,又恰好学习到了这个行为,可能会把这种行为当作缓解情绪的方法,比如一旦内心很痛苦,他就用身体的痛苦来掩盖内心的痛苦。另一个方面,有的孩子在面对高的期待时容易出现自责,觉得为什么我就不能让父母骄傲,为什么我就做不好呢,这些孩子会因为自责而自我伤害。与此类似的另一大问题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一般男孩子倾向于网络成瘾,女孩子多见自伤行为。

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问题,这些快速的社会变化导致了青少年面临较高的社会心理压力,加上家庭带来的较高的学业要求,父母忙于工作导致孩子的情感被忽视,甚至出现被虐待的情况,以及孩子童年期经历、不良境遇等等,都使得青少年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增加了。

这实际上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11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一半的精神疾病开始于14岁之前;全球高达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自杀是全球15-1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中低收入国家约有15%的青少年有过自杀念头。

提前预防

《瞭望东方周刊》:从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来看,青少年自杀和非自杀自伤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吧?

王纯:有区别。

2020年10月,我们在甘肃省兰州市用整班抽样的方法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后,我们发现导致出现自杀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际关系,另一个是学习压力。而自伤行为则主要受焦虑、边缘型人格特质、健康适应等因素的影响。让中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比较多,比如有父母关系、焦虑、表演型人格特质、回避型人格特质、丧失、健康适应等等。

在对比十年前后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变化,比如2009年导致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父母教养方式、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因子等等,但是现在集中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

《瞭望东方周刊》:有没有可能对心理问题风险较高的孩子,提前进行干预和防控,这样效果是不是好一些?

王纯: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关于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部分,具体谈到了预防措施,比如开展教育,让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中,列出了6类措施:学校要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辅助成长;对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家庭和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病情稳定患者复学机制。以上这些措施里提到的“对象”其实就囊括了高危人群,要重点关注。

另外,从生物学因素看,有的孩子可以承担压力,有的孩子承担压力较弱,我们正在做这样一个预测模型,把生物社会心理等诱发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具体因素放进去,可以帮助筛查出高风险的孩子,以便提前干预,进行预防。

資料链接

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部分建议和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级高工符宇航:

提交《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认为要做好青少年心理教育,首当其冲要看家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主委李碧影:

提交《关于加快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提出要应积极构建“家-校-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立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等。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襄阳四中校长李静:

亟待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官方网络平台,利用视频、文章、论坛等方式对青少年加以引导。

◆全国人大代表、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

加快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专业青少年心理服务平台等。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青少年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SCARED STRALGHT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一亿中国人有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