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3-31 11:45韩存鸽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应用型数据库

韩存鸽

(1.武夷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2.认知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高等教育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数据库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软件工程、软件编程的前导课程,对培养数据库应用、设计及维护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2]。数据库技术课程为了适应转型发展,课程组经过几年的建设,主要从重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

1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该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库使用、设计、优化管理能力。目前在我校已开课十余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建设: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至2017年,主要完成各类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建设,按照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组织教学;第二个阶段从2018年至今,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主的课程建设,增加课程设计,主要针对软件开发,教学中主要借助SQL SERVER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系统开发能力,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注重SQL Server原理的讲解和软件使用的学习。课程组尝试结合武夷山地方产业需求,以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2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以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结合武夷山地方产业需求,从数据库工程师的实际工作任务:数据库安装配置、设计实现、优化编程、管理维护来组织教学,以“茶厂库存管理系统”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将项目划分为14个学习任务,知识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组织,在工作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将知识点和任务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内容和顺序的重构。

(2)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线,强化实践能力

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线,教学过程以后台数据库管理项目“茶厂库存管理系统”为载体开展教学,该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理论讲授与实践同步进行,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3)尝试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组在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建设中,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重点,深挖思政元素,充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3 结合武夷山地方产业需求,以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以“茶厂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为任务载体,重构后理论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重构后理论教学内容Tab.1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fter reconstruction

教学内容按照“情境构建→知识准备→讲练结合→检查评价”四段式组织教学,根据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将学习内容划分成13个项目14个学习情境,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将知识整合成开发准备、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编程优化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及维护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配置若干学习情境。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4]。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情境的教学实施,对学生进行基于数据库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4 四段渐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数据库技术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设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以“茶厂库存管理系统”完整的项目为例,对知识结构进行序化、整理。采用案例式、任务驱动、讨论式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从教师的“教”,逐渐过渡到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教学实施过程以“情境构建→知识准备→讲练结合→检查评价”的方式开展教学。

(1)情境构建,引入任务。根据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将学习内容划分成1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该过程的功能实现来组织教学内容,将数据库总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

(2)线上预习,任务呈现。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进行教学,下达学习任务单,利用线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预习,主要使用中南大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完成预习任务。预习包括:学习模块、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教学内容、线上讨论、随堂测验完成预习任务,制作汇报PPT。

(3)讲练结合,完成任务。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导入实际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任务,对讨论结果展开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完成应用系统开发过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4)检查评价,分析改进。学生完成任务以后,课堂组织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查错、点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计算学生平时表现的成绩,学生互评结束,教师总结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难点再次讲解。课后及时在超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借助超星平台上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利用学校http://211.80.243.63网络平台收集和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发布课程相关资源。

5 开展“教、学、做、评、创”一体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部分分为校内实验、课程设计、课余实战三个环节,实践教学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教学安排Tab.2 Practical teaching arrangement

课程组老师不断的完善实验、课程设计、参赛实战内容,制定出实践教学标准,合理安排每个环节,采用“教、学、做、评、创”一体化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团队合作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6 课程评价体系

数据库技术课程在教学上要求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考核上也体现出对理论和实践的同等重视。该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成绩三部分,具体组成如下:

综合成绩(100%)=平时成绩(30%)+课程设计(30%)+期末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100%)=线上平时成绩(50%)+线下平时成绩(50%)

线上平时成绩(100%)=观看视频(40%)+单元测验(40%)+讨论(20%)

线下平时成绩(100%)=作业成绩(40%)+考勤成绩(30%)+实验成绩(30%)

其中平时成绩由线上平时和线下平时两部分组成;课程设计注重“实践考核“,采用分组完成实际项目任务,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主要从学生项目报告编写、汇报等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评价主要通过项目组汇报情况评价;期末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理论试题是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考试要求设计,能客观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检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结语

数据库技术课程为适应转型发展,结合武夷山地方产业需求,以“茶厂库存管理系统”为载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本文主要从重构教学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改革后学生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普遍提高,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应用型数据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数据库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