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03-31 09:24王卫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放化疗肺癌化疗

王卫东

肺癌目前已成为人类最常见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以上[1]。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该类肺癌癌细胞生长分化慢,转移扩散晚。研究表明,超过Ⅲa 期患者及伴有淋巴转移患者围手术期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改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2]。紫杉醇化疗是临床多种肿瘤的治疗方式,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缩小肿瘤范围。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一种新兴的放疗方式,具有高精度等优势,减少周围组织放射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肿瘤、纵膈肿瘤治疗。本院通过分析94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两种不同方案治疗,评价两种方案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2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8.1±7.2)岁,平均病程(21.3±9.4)个月,病理:鳞癌25 例,腺癌12 例,大细胞癌8 例,其他2 例。研究组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龄40~76 岁,平均年龄(54.3±8.2)岁,平均病程(18.4±10.1)个月,病理:鳞癌30 例,腺癌10 例,大细胞癌6 例,其他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2017 年1 月15 日通过本院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明确、无消化道感染及首次放化疗治疗;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放化疗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放化疗严格依照治疗指征及放化疗剂量选择,对照组患者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治疗前给予患者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等预防过敏反应,给药方案:紫杉醇30 mg/m2,静脉滴注;卡铂AUC=2,静脉滴注,连续使用20 d,期间可给予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前通过CT 等检查制订放疗方案,放射剂量选择60~70 Gy,放疗时使高射线剂量区分部在三维方向与治疗靶区相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A、VEGFB 水平,CD3+CD4+、CD3+CD8+T 细胞水平,治疗后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毒性依照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3]评估组织毒性,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及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A、VEGF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A、VEGFB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VEGFA、VEGFB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A、VEGFB 水平比较(,n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A、VEGFB 水平比较(,n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3+CD8+T 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T 细胞较治疗前升高,CD3+CD8+T细胞降低,且研究组患者CD3+CD4+T 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8+T 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3+CD8+ T 细胞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3+CD8+ T 细胞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6.4%低于对照组的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等肺部炎症表现。晚期患者肿瘤可转移至肝脏、脑部等多种脏器,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治愈的唯一途径。对于晚期患者一般状况差等往往需要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研究表明,肺癌具有易复发、微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多数患者肺癌发现时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4]。化疗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死亡。但化疗方式作用范围广,全身毒性明显,特别是对于消化道损伤严重。放疗是通过射线抑制肿瘤细胞,作用范围更加精确,三维适形放疗通过保护周围组织,提高患者放疗结果,更加安全有效。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VEGFA、VEGFB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T 细胞较治疗前升高,CD3+CD8+T 细胞降低,且研究组患者CD3+CD4+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8+T 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6.4%低于对照组的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上皮源性肿瘤化疗效果显著,肿瘤的控制效果与化疗药物剂量密切相关,大剂量化疗药物使用会导致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受损;常规放疗治疗肺癌可通过射线热作用及影响肿瘤细胞增殖杀灭癌灶。但射线周围癌细胞刺激后会加速增殖,因此如何解决分割照射是肺癌放射治疗的重点研究内容。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肿瘤抑制效果,患者治疗后恢复效果显著提高,肺癌患者血清VEGFA、VEGFB 等升高,放射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刺激机T 细胞等提高肿瘤细胞杀灭作用。CD3+CD4+T 细胞抗肿瘤作用强,通过促进CD3+CD4+T 细胞合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放化疗治疗后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毒性反应,这是化疗等全身作用药物的劣势,但联合化疗放疗方案,患者毒性反应未增加,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改善外周血CD3+CD8+、CD3+CD4+T 细胞等免疫因子水平,且治疗后化疗等毒性反应发生率未增加。

猜你喜欢
放化疗肺癌化疗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跟踪导练(二)(3)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肝内胆管癌行全身放化疗后缓解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