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价值比较

2021-03-31 09:24张倩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息肉腹部内膜

张倩

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为中年女性常见病,患者多以子宫不规则出血、腹痛等就诊。临床可通过患者症状及妇科和超声检查确诊,但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在诊刮或宫腔手术时发现后经过术后病理结果确诊[1]。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技术与腹部超声技术是目前子宫息肉病诊断的新型方式,具有无创、快捷等优势,患者多可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比超声造影技术与活检病理结果,旨在探讨经腹部及阴道超声造影对于子宫息肉样变的诊断价值,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 年2~9 月于本院治疗的117 例疑似子宫内膜息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患者伴有明显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等症状及体征初步判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②患者入院后行阴道、腹部超声检查及病理学检查,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③所有患者年龄30~68 岁,平均年龄(50.14±7.25)岁。

1.2 方法 经阴道、腹部超声检查应用本院DC6 超声诊断仪(圳迈瑞生物公司生产),探头频率选择阴道、腹部标准(3~10 MHz)。所有患者均按照腹部超声-阴道超声-病理检查顺序完成检查,经期患者均选择在分泌期早期或内膜增生期完成检查,避开阴道大量不规则出血时间。腹部超声检查前嘱患者多饮水,待膀胱充盈后行腹部超声观察,保证腹部观察部位暴露清楚,探头进行多切面观察。经阴道超声检查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检查时取截石位,首先将探头置入阴道穹窿处,对患者宫颈及子宫附件进行观察,特别是子宫内膜情况,包括子宫内膜完整、厚度、是否平滑等,观察子宫形态及边界,观察有无息肉样变并判断息肉位置与侵入深度,对病灶处血流状况观察分析;病理学检查:选择病变处及周围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收集组织行甲醛固定,按照脱水、包埋、染色等程序处理,处理完全后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标本组织进行观察,主要观察组织腺体及间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子宫息肉形态及一般性质,依据《实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学》中子宫息肉标准描述统计:子宫息肉多单发,病变处隆起,子宫内膜增生紊乱,表面不光滑等对腹部及经阴道超声结果进行描述;并对照病理结果计算两种超声检查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Youden 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超声诊断方式的表现比较 两种超声诊断方式在单发多发、宫体增大、息肉直径、内膜厚度、异常回声、明显血流信号、病变直径的一般检查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难以确诊率为5.13%,低于腹部超声的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阳性109 例,阴性8 例。两种超声诊断均有8 例误诊,包括3 例黏膜下肌瘤,2 例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其他病变3 例。见表2。

2.3 两种超声诊断结果比较 经阴道超声检查阴性预测值83.33%、敏感度99.08%、诊断符合率96.58%均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21.05%、86.24%、8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特异度62.50%,略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Youden 指数61.58%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36.24%。见表3。

表1 两种超声诊断方式的表现比较[n(%),]

表1 两种超声诊断方式的表现比较[n(%),]

注:与腹部超声比较,aP<0.05

表2 两种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n)

表3 两种超声诊断结果比较(%)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50 岁左右女性,其根本是内膜处腺体、间质及周围血管过度增生。目前研究表明该类患者与围绝经期激素替代、雌激素水平升高及各种妇科炎症等感染因素有关[3]。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多无明显症状,常于子宫其他疾病切除时或诊刮时发现,随着息肉瘤样改变侵犯宫腔,导致患者出现子宫不规则出血。根据组织来源不同可将子宫内膜息肉归为两类,一类为稳定型成熟息肉,对雌激素反应性弱,癌变几率低;另一类为不稳定未成熟息肉,对雌激素等反应明显,但对孕激素不敏感,临床研究有一定癌变风险[4]。因此早期诊断评估子宫内膜息肉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防息肉癌变最关键措施。

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疾病常用手段,本院通过该方式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对比病理结果发现:经阴道超声难以确诊率为5.13%,低于腹部超声的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阳性109 例,阴性8 例。两种超声诊断均有8 例误诊,包括3 例黏膜下肌瘤,2 例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其他病变3 例。经阴道超声检查阴性预测值83.33%、敏感度99.08%、诊断符合率96.58%均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21.05%、86.24%、8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特异度62.50%,略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Youden 指数61.58%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的36.24%。表明阴道超声可提高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且准确率高于腹部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一直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首要检查方式,具有无痛、无创、便捷等优势。传统腹部彩超检查范围广,但受限于子宫肌瘤位置,超声观察子宫范围易重合,难以显现病变位置整体结构,视野盲区较大,对于子宫肌瘤、增生期子宫内膜等容易误诊与子宫内膜息肉漏诊[5]。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发不断展,超声检查方式也逐渐改进,经阴道超声已成为子宫多种疾病首要诊断方式。经阴道超声的腔内探头,解决了腹部超声视角受限问题,可近距离观察宫腔及周围附件情况,扫描角度大,对病变位置显像清晰,同时避免了腹部彩超检查时肠管、腹壁等干扰,临床诊断准确性显著升高。但对于阴道畸形、妊娠期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时困难,并且检查风险增高,重度阴道炎患者及青年女性行该检查时要严格把握标准。子宫肌瘤大小不一,超声检查呈高回声,部分可有中低回声,周围无明显血流,可与子宫炎症、肿瘤等鉴别。病理组织检查是子宫内膜息肉病金标准,通过观察细胞及基质形态确诊,但作为一种有创、侵入性检查,对患者病例要求高,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临床多不作为该类疾病首选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行腹部、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变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经阴道超声对比传统腹部彩超敏感度、特异度均显著升高,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减少了误诊患者病例数,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可作为疑似子宫内膜息肉病患者首选筛查手段。

猜你喜欢
息肉腹部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