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

2021-03-31 09:24王桂侠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西坦奥拉认知障碍

王桂侠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上称为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性血液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1]。脑梗死属于脑部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心理、经济负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瘫痪、失明、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需要及时就医治疗[2]。基础治疗的治疗效果较弱,并且极容易反复发作,而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入奥拉西坦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对比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38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9 例。对照组中,男10 例,女9 例;年龄49~71 岁,平均年龄(67.94±6.85)岁;平均病程(6.85±2.12)d。观察组中,男11 例,女8 例;年龄49~71 岁,平均年龄(67.65±6.36)岁;平均病程(6.45±2.0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知情同意;②均为脑梗死患者;③均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排除标准:①严重合并类疾病,比如心、肝、脏损伤;②配合度较低;③病史资料不全;④对奥拉西坦过敏患者;⑤语言沟通障碍,精神异常。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降血脂、营养支持、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10 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2.2 观察组 实施基础治疗+奥拉西坦治疗。基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奥拉西坦(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3,规格:0.4 g×24 s)用法用量:口服800 mg(2 粒)/次,2~3 次/d。餐后服用,具体调整剂量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10 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根据MMSE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及对比,总分为30 分,<27 分为认识障碍异常,0~18 分为重度认知障碍,19~23 分为中度认知障碍,24~27 为轻度认知障碍。②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病情基本稳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在原本基础上降低>90%,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有效:患者症状正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90%,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少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无效:患者症状并未消失,病情反复甚至逐渐恶化,生活能力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不良反应包括失眠、胃部不适、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失眠+胃部不适+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6 例(31.58%),有效5 例(26.32%),无效8 例(42.11%),治疗总有效率为57.89%;观察组患者中,显效9 例(47.37%),有效8 例(42.11%),无效2 例(10.53%),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P=0.027<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失眠1 例(5.26%),胃部不适1 例(5.26%)、心电图异常0 例、肝肾功能异常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1,P=0.146>0.05)。

3 讨论

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60%[3]。此病与高血压病、吸烟、腰臂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精神压力或者抑郁、基础性心脏疾病、高血脂等有着密切关系[4]。脑梗死发作前会出现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早期没有特定的早期症状,症状视梗死部位、面积、阻塞血管等不同而不同[5]。病情严重时会发展为脑死亡。脑梗死早期症状由于持续时间较短,病程轻微极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对于脑梗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定期对身体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者短暂性头晕、头痛以及复发性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应该立即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避免身体恶化,影响生命健康[6]。

脑梗死患者一般在入院后会进行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检查判断后进行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降血脂、一定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方法,此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极容易造成病情反复[7]。奥拉西坦是一种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奥拉西坦由意大利史克比切姆公司于1974 年研发成功,1987 年上市。奥拉西坦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提高大脑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的比值,使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具有改善老年性痴呆和记忆障碍患者记忆和学习的功能[8]。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它在各种行为实验中能改善思维记忆功能和学习成绩,能减轻大脑电休克所致记忆力损伤,拮抗自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损伤大鼠学习能力的降低,它能升高大鼠皮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碱的运转,有利于增加对胆碱摄取的亲和力[9],适用于脑损伤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奥拉西坦最大的优势在于水溶性强,也适于注射给药。临床上用于脑损伤以及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和智能障碍。将此药应用于治疗脑梗死,并与基础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并且毒性较低,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0]。本文对比分析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奥拉西坦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 评分(26.55±6.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79±5.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P=0.027<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未出现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对照组治疗后未发现失眠,胃部不适,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入奥拉西坦治疗,能够改善认知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效果较明显,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猜你喜欢
西坦奥拉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奥拉星:进击圣殿》
分析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
老年抑郁症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