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1-03-31 09:25孙经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功能

孙经超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会使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或充盈障碍,临床表现相对严重[1]。临床研究认为该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最近这些年,因为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的加重,使得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在不断的提高。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应重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工作,慢性心力衰竭病症表现严重,所以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之后预后条件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也成为现如今对国人身心健康产生威胁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3]。所以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已成为现如今临床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国内外多项研究认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有效的降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几率,降低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而在住院的风险。所以本文基于此研究这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详情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5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入院挂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奇数)及对照组(偶数),各27 例。观察组中,男13 例,女14 例;年龄52~89 岁,平均年龄(73.05±11.32)岁。对照组中,男14 例,女13 例;年龄51~87 岁,平均年龄(72.16±12.0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研究病例得到确诊,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符合《内科学》当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②患者存在疲劳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乏力、端坐呼吸困难、咳嗽、咯粉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③经查体可发现患者存在右心室增大,心尖区域舒张期存在奔马律;④经X 线检验显示患者存在心脏扩大,并存在肺部淤血;⑤右心力衰竭的患者存在腹痛腹胀、食欲下降、尿量减少的表现,而大部分患者存在下肢浮肿;⑥本文患者均存在完整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的患者;②合并脑血管严重病变的患者;③存在严重的代谢性病变的患者;④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的患者;⑤对本文所应用的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⑥应用本文研究以外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⑦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导致的心力衰竭;⑧有较高死亡风险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基础治疗,使患者在日常治疗当中注意休息并坚持低盐、清淡的饮食。为患者常规进行抗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状况为患者选择相关的药物,主要为患者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利尿剂、洋地黄等。并且为患者积极的采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患者以口服的用药方式进行服药,用药10 min/次,1 次/d。患者均在饭后服药,选择采用温水送服。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主要是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结束以后,停止为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36 h 或停止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24 h,为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用药50 mg/次,2 次/d。患者在饭后通过温水进行服用,治疗的过程中需密切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监视。连续用药2 周后,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血钾正常、肾功能和血压等情况正常,则可以将药物剂量适当增加到100 mg/次,2 次/d,一直为患者用药达到目标剂量200 mg/次为止,2 次/d。在整个用药的过程当中要维持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在9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并在患者用药4 周以后将药物剂量调整到最大耐受量。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根据《内科学》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个等级。如果患者经过治疗以后所有的心力衰竭症状消失,心功能等级恢复到2 级以上,说明临床治疗显效;如经过治疗以后,患者的所有心力衰竭症状都得到明显的改善,血压、心率等相关指标也存在改善,心功能等级和治疗前相比存在改善,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患者治疗之后,所有临床症状就没有好转和改变,甚至存在病情的加重,说明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以后的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心率减慢、血压骤降、恶心呕吐、嗜睡、腹痛腹泻等。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功能,主要包括LVEDD、LVESD、LVEF。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其中显效12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96%,其中显效9 例、有效8 例、无效10 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17,P=0.0088<0.05)。

2.2 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副反应发生率为18.52%,其中心率减慢、血压骤降、恶心呕吐、嗜睡、腹痛腹泻各1 例;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为14.81%,其中心率减慢1 例、恶心呕吐2 例、腹痛腹泻1 例。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3,P=0.7150>0.05)。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D、LVESD、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LVEF 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LVEDD(47.38±4.33)mm、LVESD(40.41±3.43)mm短于对照组的(56.82±3.94)、(48.39±3.54)mm,LVEF(48.64±5.47)%高于对照组的(37.2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一般对患者进行利尿强心药物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过程中总体效果不高,很难实现对患者心肌损伤的神经内分泌平衡状态进行干预。

本文主要分析通过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从结果当中可以看出这种药物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价值。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含有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4]。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前药沙库巴曲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脑啡肽酶[中性肽链内切酶(NEP)],同时通过缬沙坦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1 型受体(AT1)[5]。通过前药沙库巴曲的活性代谢产物増加脑啡肽酶所降解的肽类水平(例如利钠肽),同时通过缬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产生心血管和肾脏作用。缬沙坦可通过选择性阻断AT1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还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醛固酮释放[6]。因此在临床用药的过程当中,发挥了理想的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而且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用药方案。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功能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