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3-31 09:25刘鲲李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抗焦虑广泛性针刺

刘鲲 李群

广泛性焦虑障碍在精神心理科比较常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过度担忧多种境遇,除了心理上的焦虑外,还伴有肌肉紧张、心慌、汗出、颤抖、行为异常等躯体症状[1]。该病的年患病率为1%~4%,女性与男性患病率之比为2~3 ∶1。广泛性焦虑障碍症状具有波动性,也可能持续发展,症状越来越重,最终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2]。很多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也存在抑郁情绪,症状严重的患者也有自杀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的治疗。作者研究了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0 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 例。其中,对照组女19 例,男11 例;年龄20~62 岁,平均年龄(38.6±8.3)岁;平均病程(17.2±8.4)个月。观察组女20 例,男10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39.1±10.4)岁;平均病程(18.1±7.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研究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DSM-5 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70 岁之间;能够接受针刺治疗并自愿参加本试验,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其他精神疾病者;脑出血患者;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者;合并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焦虑情绪的躯体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抗焦虑、抗抑郁治疗,抗焦虑药物选择盐酸氯丙嗪(上海医药第十五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769),口服,12.5~50.0 mg/次,2 次/d,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调整。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针刺穴位主要包括主穴位与配穴位,主穴:内关、膻中、水沟、三阴交、太冲、百会、神门;配穴: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脾虚体弱者配足三里、脾俞;痰气郁结者配丰隆;心肾亏虚者配心俞、肾俞、通里。选择一次性针灸针,毫针长度0.5~2.0 寸,根据辨证论治结果选择补泻手法,针刺前消毒彻底,针刺位置准确,避免血管及神经损伤,每个穴位留针时间20 min。针刺5 次/周,4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 评分,应用HAMA 评分评价焦虑改善情况,评分越低,焦虑情况改善越好。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应用PSQI 评分评价睡眠改善情况,评分越低,睡眠情况越好。③应用尼莫地平法[3]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愈:HAMA 评分降低≥75%;显效:HAMA 评分降低50%~74%;有效:HAMA评分降低25%~49%;无效:HAMA 评分降低<2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广泛焦虑症,患者以持续显著不安为主要表现,除姿势紧张等表现外,患者会出现大汗淋漓、颤抖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在现代精神病学中,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国外有报道物理疗法中经颅磁刺激治疗广泛焦虑症临床效果显著[4]。但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通过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可减轻患者症状[5]。尽管抗焦虑药物治疗起效快,但治疗后不良反应也较多,部分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因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停药,治疗的依从性并不理想。针刺治疗是一种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临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抗焦虑药、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常用的几类药物,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神经递质含量改变患者情绪,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合用可减弱胆碱能抑制作用,治疗期间患者不易出现抑郁等情绪。β-受体阻滞剂通过调节患者心率等改善患者心悸症状,使患者心情平稳[6]。药物治疗可调节患者情绪状态,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但药物长期应用副作用大,特别是抗抑郁、抗焦虑等精神类药物,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中医古籍中并无焦虑症的记载,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以归为“心病”、“郁病”的范畴,多为情志所伤,五脏气机逆乱失调,心神失守,而见心烦不安、情绪抑郁、夜寐不安等表现。中医治疗总原则应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本试验穴位选择大体按照上述原则选择。通过针刺治疗联合抗焦虑等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精神类药物使用量,针刺加艾灸疏通患者经络,改善患者急躁情绪,患者治疗后疗效显著。针灸治疗首先减少精神类药物使用,同时针灸治疗为局部治疗,通过局部神经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是以通经脉,调气血。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为基础。针刺治疗适用范围广泛,对于老年患者及孕妇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治疗效果快,患者针刺后可立即感受到疲惫、情绪安定等。针刺疗法操作简单,治疗成本及费用低,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针刺治疗并发症少,有学者报道会出现皮下淤血、神经疼痛等,但临床发生率极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 评分、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PSQI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促进药物发挥作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其焦虑症状,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抗焦虑广泛性针刺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逍遥散对卵巢切除联合慢性应激大鼠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习练八段锦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