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1-03-31 09:25陈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肩手患侧肢体

陈洋

肩手综合征在临床上也称之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肢体并发症,一般多发生在患者发病后的3~16 周内[1]。其主要症状是患者出现患侧肩膀、手臂疼痛,局部表现为红肿和皮肤温度升高,上肢活动受限,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手骨间肌肉和肩胛周围肌肉萎缩的情况,甚至出现关节僵硬、畸形[2]。临床对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通过激素或非淄体抗炎药物进行干预,同时配合推拿、针灸等多种方法进行干预,但临床疗效仍不理想。康复护理是在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手段,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尽早恢复。本文针对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康复护理,观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详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6 例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 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8∶15;年龄23~61 岁,平均年龄(40.38±11.06)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7∶16;年龄22~60 岁,平均年龄(41.06±10.3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诊断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第4 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当中关于该病的相关标准[3];②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磁共振成像(MRI)和CT 诊断依据;③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认知意识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患者;②脑卒中后出现再出血患者;③存在严重的体运动障碍、关节畸形、不能配合训练的患者;④对康复训练手段不耐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神经营养治疗等常规护理,需要在院内进行3 周的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3.1 肢体摆放 对患者进行良肢位(功能位)摆放,确保患侧腕关节手掌处于伸展状态,如果患者在平卧或患侧卧位时应伸展患者肘关节,并使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使患者肩部向前伸,伸展适当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采用坐位时应使患侧手臂放在小桌子上,避免牵拉患侧肢体,站立和行走时要用三角巾悬吊患侧肢体[4]。

1.3.2 向心性加压 选择一根细绳从患侧肢体远端逐渐缠绕到近段,从拇指逐个缠绕到患者的手指,之后再缠绕手背和手掌,一直到腕关节以上部位,然后解开再重复进行缠绕,3 次/d,10~15 min/次。

1.3.3 冷水、温水刺激 通过用冷水和温水交替浸泡方式刺激患侧肢体,冷水温度应维持在8~10℃,温水温度应维持在38~40℃,冷水和温水各准备一盆,首先将患侧肢体浸泡在温水中,浸泡时间大约10~12 min,然后再将患侧肢体放置在冷水当中浸泡18~20 min,早晚各进行1 次。

1.3.4 康复运动 康复运动主要包括被动式康复运动、辅助式康复运动和主动式康复运动。被动式康复运动需要通过医护人员和家属对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各项活动(外展、屈曲、内旋、内展、外旋、直臂上举、前举等),持续时间大约为18~20 min/次,2 次/d。在进行辅助式康复训练时需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协助进行各项运动,持续时间18~20 min/次,2 次/d。主动训练只需要患者自己进行,并要对患者肢体进行负重,训练时间适当延长10~15 min/次,2 次/d。需要在院内进行3 周的干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FMA 评分。采用FMA 评分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上肢运动总分为66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功能康复越好[5]。根据FMA 评分将患者的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如果患者评分为55~66 分,则说明显效;如果评分为30~54 分,则说明有效;如果评分<30 分,则为无效。康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压疮、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7 例,有效11 例,无效5 例,康复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显效12 例,有效7 例,无效14 例,康复总有效率为57.58%;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3/33),低于对照组的3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FMA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M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神经中枢上运动神经瘫痪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脑卒中术后很多患者都会存在此种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临床研究认为,70%的脑卒中患者在1~3 个月内都会出现肩手综合征,为有效促进患者病症的恢复,要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本文主要研究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M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充分说明为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能够综合的进行多个角度的康复训练,积极进行功能位的摆放,并且采用有效方法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刺激,促进患者的肢体敏感性,通过被动、辅助和主动的功能训练能够使机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对维持良好的躯体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6]。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积极的行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改善,提升整体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影响,是优质的护理手段。

猜你喜欢
肩手患侧肢体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肢体语言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康复研究进展
肢体写作漫谈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