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亚平
临床对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是对相关感染情况进行及时探查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近几年我国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在不断的完善,而相关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使得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有显著的提高[1]。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病原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发生几率,所以探究导致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便为临床治疗病症的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这在进行标本检验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1000 份病原微生物标本作为调查对象,1000 份病原微生物标本来自于1000 例患者,年龄18~76 岁,平均年龄(52.05±15.12)岁;其中男526 例,女474 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进行相关病症治疗的患者;②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标本完整,数据可以追溯和检查;③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病症的患者;②近2 周内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③无法配合标本采集的患者;④因多种原因不能完成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病原微生物标本的检验结果,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情况,并统计病原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总结控制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合格发生情况 不合格标本84 份,占比为8.40%;其中体液标本50 份,占比为5.00%;血标本30 份,占比为3.00%;一次性标本4 份,占比为0.40%。
2.2 病原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单因素分析 标本不标准、标本污染、储存标本方式错误、储存标本时间超长、标本处理方式错误、检验人员技术不达标是导致病原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单因素(P<0.05)。见表1。
2.3 病原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标本不标准、标本污染、标本储存错误、标本储存时间超长、标本处理方式错误、检验人员技术不达标为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病原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单因素分析(份)
表2 病原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多因素分析
临床在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导致标本检验结果的不达标,最终会对临床的检验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时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合格性。要定期做好相关检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提高检验人员的整体素质[2]。微生物检验工作十分复杂,检验者必须具备有较高的工作素养,所以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检验检验人员的具体能力,发现检验人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这样才能确保在检验过程中降低相关失误率,提升检验合格率[3]。在进行尿液培养前,要告知患者冲洗外阴,并且选择中段尿液进行检测,在完成尿液采集后需要在1 h 内完成送检工作。如果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差错,都可能发生尿液标本污染情况,最终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导致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较多,如败血症患者,在进行血液培养时如果因为意外污染标本,就会导致患者血样检验不合格[4]。血样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是标本出现污染,或者进行标本检验时采集时间错误,或是血样采集不充足,这也容易导致血样标本不符合临床实际所需[5]。一次性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因为标本存在污染,或是在检验时检验不及时。因为要求临床相关检验工作者在采集标本后需及时进行送检,但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导致检验延时,标本搁置时间较长,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也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临床检验过程中,除必须做好上述的各项工作外,也要提升检验人员的个人素养,积极进行相关标本的采集,落实各项护理工作。针对患者认真讲解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确保自己的标本采集符合实际需求。在进行标本采集时对于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作出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相关研讨,最终对有关科室进行通知的下达,对于检全人员的工作进行具体化规范,使得采集标本的规范化意识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表现为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从多角度总结相关因素,进行恰当的标本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标本检验的准确性和合格率,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