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道路探析
——以苏州吴中区杨湾西巷村为例

2021-03-31 11:27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蛙村民农村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侯 璐

1 研究背景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瓶颈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新的增长极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苏南地区列为乡村振兴先行区。苏南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镇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乡村建设用地逐年减少,农村居民点逐渐消失。苏南现存的大多数乡村,产业不强、特色不够、地域文化不明显、活力不足,环境被破坏,暴露出的问题既有全国各地乡村的共性,又有独特的地域代表性。作为先行区的苏南地区乡村发展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水平,本文以发展较好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杨湾西巷村为例,分析苏南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2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巷村的现状特征

2.1 资源禀赋

西巷村生态环境绝佳,古树名木众多,古井和古建筑散布其中,彰显着西巷村的悠久历史。西巷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太湖,野生物种丰富,在连接太湖的小池塘里有21种青蛙,其中包括属于台湾一级保护动物的金线蛙。生长在西巷村的古银杏和古柏树见证了西巷村的历史变迁,顾氏古井和马家私井是老一代村民的精神寄托,古建筑燕诒堂、骑龙殿体现该村庄厚重的文化底蕴。

2.2 发展模式

西巷村的产业运营有2种模式:①村集体主导、投资商运营的发展模式;②村民自主运营的发展模式。其中,村集体主导、投资商运营是西巷村主要的发展模式。西巷利用村内闲置空房,活化村内资源,以村集体为代表向村民征集闲置农房,以折价入股、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取产权,再由村集体与开发商共同出资,对征集来的闲置农房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利用太湖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以特色民宿为主的产业结构。实际项目落地后交给有专业运营经验的投资商,统筹管理与经营,以达到专业高效的商业效果。村集体运营初见成效,有效带动地方旅游业,刺激经济的流通与发展。部分村民看到家乡发展的潜力与规模经济的巨大效益,选择自主运营的发展模式,在自有产权民房的基础上,自己装修开办农家乐或私营民宿,成本低、收益快,闲时务农,旺季时接待旅游人员,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衔接。

2.3 资源开发现状

2014年,西巷村利用村民闲置农房,注册成立苏州市首家农房农业专用合作社以及苏州杨湾三生三品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与台湾太御文创团队合作,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将青蛙元素巧妙置入村庄,量身打造西巷两栖小镇——青蛙生态创意村。通过土地和房屋产权的置换,开发建设青蛙咖啡馆、精品民俗、西巷茶楼、西巷食堂、青蛙科普馆、湿地景观以及果品观光园等业态景观。

2.4 乡村获益项目发展现状

西巷村目前主要的获益项目是精品民宿,依托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杨湾历史文化名村的便利条件,附以台湾设计师特意打造的栖居文化,吸引游客来到西巷村,带动当地民宿、餐饮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村民从中获得可观收益。但因西巷村目前尚处建设初期,村集体运营的项目虽有收益,但村庄基础设施和后期项目还在建设阶段,新收益均投入新的项目建设,整体来看,西巷村处于收支平衡的阶段。

现阶段,西巷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仍为农业,相较传统农业农民收获农作物直接出售的单一模式,现在的西巷利用体验式农业的潮流,策划杨梅采摘节、橘子采摘节、草莓采摘节等,吸引游客的同时利用第一产业增加收入。此外,西巷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对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拓宽其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自网络运行农产品销售以来,平均每户村民的年收入增加5万。

2.5 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台湾专家通过对西巷村的实地考察,发现青蛙的珍贵物种,结合西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设计青蛙主题文化,突显“两栖小镇的主题”。村内用青蛙元素景观小品强化主题,游客走在乡间小巷里,仿佛来到青蛙王国。民宿以主题文化“青蛙君”为代言,用青蛙是两栖动物的特征,演绎“栖居”民宿文化。设置青蛙博物馆,用青蛙生态绿色科普升华主题,倡导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开发理念。

3 西巷村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淡季村庄空置问题严重

西巷村目前的旅游业发展并不成熟,重要的旅游配套设施和项目尚在建设阶段,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并不完善。西巷村虽紧邻旅游资源丰富的太湖,但太湖周边乡村众多,目前旅游产业并不成熟,游客数量有限,周围众多村庄分流,游客人数并不可观。在旅游淡季,西巷村内基本看不到游客,西巷食堂、西巷茶馆等旅游服务设施均处于关闭状态,民宿餐馆不再运营接待游客。

3.2 村民对于村集体发展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

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差异是城市和乡村最显著的差别。现在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的村民,难以对村庄发展作出较高贡献。新一代农村青年多接受高等教育,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基本生活有可靠保障,对于如何重新建设家乡的问题鲜少考虑。西巷村目前处于乡村建设初期,各种项目投资的收益尚不明显,被利益驱使的现代人很难扎根于家乡建设。据调查,村民虽知道村内正在进行建设开发,但对于建设情况了解较少,对村庄未来的发展规划更是鲜少关注。

3.3 项目整体开发处于收支平衡的阶段,盈利效果不佳

西巷村依靠全域旅游的概念,借助太湖自然资源绝佳的优势,开启乡村旅游新乐章。目前,太湖旅游资源尚在初步整合规划设计,在东山镇地理位置并非最佳的西巷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不乐观。通过走访杨湾村发现,西巷村目前项目的整体运营缺乏更有效的盈利手段。村集体承担着村内整治修复工作,大量支出用于村庄的修缮及公共活动。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下,村集体的收入勉强保持收支平衡状态。

3.4 土地产权问题难以解决

农村集体产权情况复杂,集体资产的清产合资、集体成员的身份确认、资产折股量化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土地产权和房屋产权既是关系村民直接利益的问题,又是关系利益分配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保证各方收益均衡是乡村建设的关键。西巷村在土地管理和房屋征用过程中困难重重,不仅需租用房屋所有权,还需对建筑所占土地进行补偿,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3.5 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依然严重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普遍问题,在城镇化发展浪潮中,乡村一直是人口输出地,青壮年融入城市,故乡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严重。西巷村距苏州市中心约2h车程,距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约3h车程,为村内青壮年涌入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故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更加严重。西巷村空心化表现在2个方面:①人口结构方面 西巷村目前的家庭结构基本是两老或两老带一小的状态;②物质空间方面 有能力和财力的村民多举家搬迁到城市,仅留下一方老宅在村内,导致大部分房屋空置。

4 乡村振兴的路径初探

4.1 完善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以城市优先发展为目标导向直接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城乡差距加大,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实践来看,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农村产业规模的集聚和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西巷村最初只是太湖边的闭塞小山村,村集体抓住农村建设机会,带动村民修路,整治村内环境,才有如今新面貌。

4.2 保护质朴乡情与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后,传统乡村的封闭性被打破,伴随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城市文化不断冲击乡村。乡村凝结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乡土文明日渐消失,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渐渐被欧式小洋楼以及各种混凝土建筑取代,诗情画意的乡村风貌不复存在。乡村要重拾其传统的风俗风貌,营造区别于城市的独特文化习俗,保持田园牧歌、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抚慰城市快速更替的生活状态带来的焦虑感,使人们获得精神价值认同感,从而取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输入。

4.3 强化文化,树立品牌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发掘和保护乡土文化的同时,通过设计对乡土文化进行具象表达,可在乡村生产、生活甚至建筑等方面进行设计表达,是突出乡村文化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在乡村环境提升中,可用符号化设计语言突显乡村文化,通过环境氛围塑造,激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乡村建筑设计要严格控制建筑风貌,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整体风格统一。同时,要善于将乡村文化“产业化”。产业策划充分融入现有文化资源,以产业化方式,将无形文化以有形产品的方式延续。

4.4 农业转型与产业植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首先是对现代农业的提升及转型。将传统农业融入文化、艺术和科技元素,将传统开发与文化开发结合,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附加值,将普通的农产品转化为具有艺术气息且包含健康生态理念和文化创造内涵的全新农产品,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在业态的选择上,以消费型、文创型产业为主,打造丰富的旅游体验项目体系。

4.5 吸引人才,完善乡村人口结构

乡村振兴要靠人,尤其是愿意扎根乡村的高素质人群。乡村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提高居住空间品质,营造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涵等手段留住村民,同时吸引向往田园生活的高素质的都市人群到乡村就业、创业、生活、居住,形成多元化人群生态群落。村集体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让农民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转型发展;通过引进产业,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留住本地人;招商引资,开发新产业,吸引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来到农村。通过人口结构多元化改善老龄化状况,通过人口反向流动传播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4.6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乡村地区是城乡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是区别于城市雾霾、垃圾污染的一方净土。如今,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修复迫在眉睫。保护乡村的生态格局,即保护其资源环境、地形地貌,保护基本农田,营造山、水、林、田共融的生态格局。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辅以手工业、旅游业以及其他衍生产业。保证产业的绿色、低碳,实现农村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为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苏南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其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对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西巷村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成功经验,总结苏南地区乡村振兴的经验,为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青蛙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