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

2021-04-01 05:48陈静静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美丽中国生产力

陈静静

摘要:传统生产力理论对自然生产力发展的忽视,使得生态危机频频爆发。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是破解生态难题的关键。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践行对坚持党的初心使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实践,构建生命共同体,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能够深入推进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全面实现。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产力 时代意蕴 实践价值 践行措施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现代化生态远景规划,这是在十八大、十九大顶层设计基础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又一实质性推进。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现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融合发展。新时代重申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时代意蕴、实践价值与践行措施,对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现代化国家建设,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宗旨,是对过度追逐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生态危机的反思,是突破生态困境的根本出路。从聚焦社会生产力的传统发展道路到追求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实现独立后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大力恢复社会生产,解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与这一需要不能有效满足的矛盾。在国家一穷二白背景下“向自然界开战”的号角已然吹响,但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性还未致使人与自然关系破裂。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各项工作主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同落后社会生产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依然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此时自然生产力发展还未真正进入人们视野。

直到十六大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过度聚焦社会生产力引发的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随后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双型社会”提上国家发展日程,自然生产力开始迈入发展轨道,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正是经历了由经济增长量变到经济发展质变的曲折之路,才有了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才得以迈向美丽中国目标指引下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反思和超越,对自然生产力在国家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平衡和再思考。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将社会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实现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开始。

二、生产力的时代意蕴及其内在关系

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特指社会生产力,是人利用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客觀物质力量。”从定义看,这一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征服自然成为发展核心,对自然保护的缺失极易造成对自然的毁灭性开发。二是对社会生产过度关注极易诱发科技负效应,产生生态环境风险。要避免缺陷,必须保护和发展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地自然力量总和,包括自然力和自然的生产力,自然力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物质力量和要素。自然的生产力指自然界自身所固有的生产能力。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就劳动者而言,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部分依靠自然过活,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者生存发展的物质性前提。就劳动对象和资料而言,劳动者所作用的对象无论是天然劳动对象还是加工过的原材料说到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生产力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力就无从谈起。此外,自然生产力优劣还直接决定社会生产力高低。良好的自然生产力能够为社会生产提供优质劳动对象,推动社会生产力高层次发展。反之,社会生产力就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社会生产力运行对自然生产力发展具有正负效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总是以某种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若资源配置合理,自然生产力就能最大限度释放其能量,自然再循环也能够顺利运行。若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则会使自然循环无法顺利进行,给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劳动与自然连接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因劳动存在变得有意义,社会生产也因良好自然生产力得以致远。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经济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实践自觉,是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之选。

三、生产力的实践价值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党初心、使命的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鞭策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旨在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态发展间冲突,使人民充分享有对自然生产力保护所带来的发展红利,是化解时代矛盾的钥匙。同时,自然生产力归位离不开群众的力量,只有始终依靠人民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复兴。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在高速增长量的积累后向质的飞跃,以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体现了经济发展由关注数值增加到强调生态发展质量的转变。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产力内含了自然生产力发展的先在性,强调社会生产发展的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通过低投入、高产出实现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平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维度。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生态文明建设以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价值核心。原始、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发展保持着相对平衡。工业文明的开展使生产工具变革、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同时也使自然生产力遭到急剧破坏,生态危机频频爆发。惨痛教训推着人类迈向了重建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文明之路,美丽中国视域下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是对工业文明时期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否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四、践行生产力实践价值措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的实现。生态价值观树立,科技创新实践优化,生命共同体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是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实现的保障。

第一,普遍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思想决定行动,普遍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价值观,让“两山论”成为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能够有效推动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要通过生态道德锤炼、生态品格养成、生态生活方式塑造培育具有绿色发展责任意识的时代生态新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成为全社会发展普遍价值追求,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治理和修复中来,为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实现提供思想前提。

第二,優化科技创新实践。当下新一轮科技创新正推动着社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人类社会福祉的关键性因素。但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福利的同时也产生负效应,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则会产生不可控的灾难。过去科技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同时,对生态带来的严重破坏就是印证。必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社会福祉为目的、以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价值追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推进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实现。

第三,积极构建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所倡导的生产力是规避自然异化,增益生态保护和持续人类发展的绿色生产力。生命共同体构建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生命共同体要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规划与整合,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通过加大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台、生态监测监管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建设,全过程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自然生产力发展提供空间和机遇。

第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作为自然生产力母体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来源和空间载体,但经济主体的趋利性极易破坏自然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驾护航。通过源头上生态保护红线、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的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重大工程生态治理和修复制度的健全;末端环节上考核与评价、生态损害追责、生态补偿和生态坏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提供全方位安全网。

五、结语

传统生产力发展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对于破除生态困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要通过思想、实践及制度保障措施深入推进美丽中国视域下生产力发展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6.

[3]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8: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06:530,39.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美丽中国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