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分类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与建议

2021-04-01 12:28师珂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高中信息技术

师珂欣

【摘 要】本文基于知识分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活动设计的特征。结果发现,各类微课形成了较为稳定且独特的教学活动步骤。教师较多关注了学生对技术理论和操作的学习,对于更深层次的技术文化和学生的技术能力方面,关注度较低。因此,教师应注重挖掘技术背后的价值与思想,培养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迁移能力,提升计算思维的可视度水平。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特征;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090-04

技术与网络为教育带来了新生的发展契机。而微课作为一次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以短小精炼、主题鲜明等特征为优势,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

样本来源与微课分类

近年来,微课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较多的是就其内涵、特点、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鲜少有基于微课视频的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微课网平台(http://www.cnweike.cn)的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参赛作品,旨在研究微课的设计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有所裨益。

在信息社会,信息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源。信息技术不能被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对信息资源利用的知识体系。因此,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只关注学生对软件工具的应用以及对硬件工具的使用,而是应该从知识的角度看待信息技术学科。[1]为了科学地对微课进行分析,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和参赛作品情况,信息技术微课可被分为三种类型:理论知识型、操作技能型、生活活动型。理论知识型微课旨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时所需的一系列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型微课旨在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生活活动型微课旨在使学生收获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说,后一种微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是对前一种微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升,暗含着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意味。

三类微课设计特征的分析与总结

基于不同的知识类型,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展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活动。

课程伊始,大多数的教师都会简单地导入教学内容。经总结,主要有四种导入方式:第一种,直接出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如“信息技术与知识产权”微课中,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首先明确了该微课的教学目标。第二种,对已学且与本视频的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回顾。第三种,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或者对问题的思考,引入教学内容。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微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有哪些优势?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信息技术的两面性;在“RGB颜色模式”微课中,教师出示有关RGB颜色面板的图片,提出思考性问题:RGB是什么意思呢?以图片加问题的形式导入本节微课。第四种,开门见山,直奔教学内容,用一句话交代教学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1.理论知识型微课的设计特征

理论知识型的微课多采用讲解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讲解的主要内容涵盖软件操作工具的基本原理、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信息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加工的基本方式等。大部分的微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能帮助学生理解的实例,并能结合思维导图、视频、图片等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进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加深学生对技术知识、技术原理的认识。如在“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微课中,教师列举了网络银行遭黑客攻击致使客户数据泄露、交换机毁坏致使学校网络中断、网络留言致使他人自杀以及网络诈骗的例子,说明了信息技术的危害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又如在“信息的特征”微课中,教师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阐述了信息价值性的含义,以萧伯纳的苹果理论为例阐述了信息共享性的含义,以新闻联播为例阐释了信息时效性的含义,以空城计的故事为例阐述了信息真伪性的含义,以古代烽火为例阐述了信息载体依附性的含义。

2.操作技能型微课的设计特征

细分操作技能型微课的教学内容发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是Excel、Photoshop等软件的常用操作,这种微课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进行信息加工为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軟件操作。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是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旨在使学生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

在以软件操作为教学内容的微课中,大致有两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第一种,按照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展示作品或结果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如“数据的高级筛选”微课在讲解有关高级筛选的设置过程和条件的基础上,以员工基本信息表格为例进行筛选操作,演示整个筛选过程,呈现筛选后的结果。第二种方式则是先展示作品、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组成部分、所需操作、所用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演示。如“图像加工”微课先展示加工后的图片,分析图片加工效果及使用工具后,教师根据分析情况操作演示。

分析以简单的程序设计为教学内容的微课后发现,其教学活动有较为稳定的过程和步骤。首先,对相关的编程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进行讲解,学生获得必备的程序设计知识,为接下来的程序设计活动提供可能性。其次,以问题和实例为依托,采用流程图或伪代码的方式表示程序思路,理清程序运行过程。再次,将流程图或者伪代码转换成真实代码并运行,修改程序错误,查看运行结果。最后,总结编程过程,梳理编程流程,尤其要指明在该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如“循环嵌套——For循环嵌套打印图形的乐趣”微课中教师以利用For循环打印图形为主线,讲解循环嵌套的概念、原理,使用伪程序代码表示程序内部的运行过程。在对实际代码进行改错、测试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循环嵌套的规律和编程的注意事项。

3.生活活动型微课的设计特征

单从参赛作品的数量上来看,在三类高中信息技术微课中,生活活动型微课占比13.93%,数量最少。即使出现了一些生活活动型微课,这些活动也是较为简单的,或者说是教师有意将其简化了的生活活动。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比掌握某个操作技能或者理解某个技术原理要更为复杂,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往往是一系列操作和原理的综合运用,这对教师教学的能力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微课与传统课堂不同,其要求教师利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时间上,微课难以满足教师立足于社会生活的活动来进行教学的目的。

生活活动型微课也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活动。首先,引出问题,在视频开头交代本视频试图解决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需要進行哪些准备?收集何种资料?再次,制定方案,这一步旨在安排操作过程,要想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操作?问题解决后需要呈现怎样的结果?再次,操作演示,根据先前的问题分析,按照一定的操作顺序,教师操作演示。在该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演示过程配以步骤讲解。最后,展示作品和结果,总结操作过程。如“简历封面的制作”微课以使学生学会制作个性化的简历为目的,通过分析已制作完成的简历封面,得出其构成要素以及制作简历需要的操作步骤,而后,教师操作演示,展示作品。

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生活活动类的微课还是操作技能类的微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活动环节:作品或结果展示。但是细细品味,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前者的作品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后,展示的较为完整的作品和结果。而后者主要就某一操作进行学习,作品和结果并不完整,更多的只是对作品或结果的一部分进行修改。

微课设计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各类微课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各类微课都能基本实现微课设计的初衷,学生能基本学会微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但是,有些问题也确实存在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中,如教师较多关注了学生对技术理论和技术操作的学习,对于更深层次的技术文化和学生的技术能力方面关注度较低。

1.理论知识型微课:挖掘技术背后的价值与思想

可以肯定的是,理论知识型微课都满足了向学生传递技术概念、技术理论、技术原则的目的,基本达成了该类型微课的设计初衷。对于这些技术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技术思想以及人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鲜少涉及。当教师的关注点从表层的技术转向深层技术思想的开拓后,学生才能理解技术背后隐藏的更为本质的内容,并基于此来指导自身的技术实践。[2]

如在程序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了解指令和语句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下一段代码,更应当使学生体验到这种数字化工具的科学与便捷性,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才是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价值。无论是在“电脑”中用机器语言实现的计算机领域的算法,还是在“人脑”中用自然语言实现的算法,都需要学生使用算法思想来解决问题,将算法思想应用到生活中。[3]在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方面,微课视频中教师们习惯以“我们应当怎样做”和“我们不应当怎样做”的方式传授信息社会规范。其实,除了学习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等理论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践行信息社会责任的过程。教师应使学生了解人、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警醒学生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承担起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警惕技术的负面效应。在信息意识的塑造上,微课视频中教师大都是就有关信息的基本知识进行教学。坦率的说,当学生没有信息意识的时候,即便周围充斥着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决定性或关键性的信息,学生也难以注意,更谈不上对信息的选择与加工了。信息意识的缺乏,使处于信息社会中的学生难以参与信息活动,也难以与他人产生联系和交往。可以说,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信息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或许可以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营造积极的信息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信息实践的意愿和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2.操作技能型微课: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

如果单纯地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操作技能或者是否能进行软件操作,那么,操作技能型的微课足以满足这些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这些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涵盖各类技术。而且,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不及信息技术更迭的速度,当下学生掌握的技能并不一定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这是信息社会唯一不变的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学习迁移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先前的学习过程自学新技术,能对先前学习的操作方式进行整合以满足更复杂的需求。

学习迁移能力要求学生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并能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数字化学习,要求学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以数字化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工具表达思想、建构知识、创新创造。通过分析本次参赛的微课,本研究发现,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视频只涉及了数字化学习,对于创新和创造却鲜有涉猎,产生了重“学习”,轻“创新”的现象。数字化学习是学生在体验数字化学习方式、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之后,积极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只能充当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方式、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但并非唯一的途径。

3.生活活动型微课:提升计算思维的可视度水平

生活活动型微课以学生生活中的需求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这些问题和需求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源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其次,这些问题和需求必须是学生遇到的或者说即将遇到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后,这些问题和需求必须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否则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生活活动型微课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对多种软件功能的利用上,追求学生对作品的完成程度,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给予了较低的关注度,发生了重“操作”,轻“思维”的倾向。计算思维关键点在于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系统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发现,教师往往将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程序设计相结合,认为在学习编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诚如,通过程序设计的确可以很好地树立学生的计算思维,因为程序设计过程是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过程,但其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建议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外,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迁移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通过各种形式再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思维可视度水平。

参考文献

赵春声. 知识视角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构[J]. 教学与管理,2014(15): 118-120.

钟柏昌,李艺.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J]. 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 17-21+35.

李锋,熊璋.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数据与计算”模块[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 27-32.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设计高中信息技术
职教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以英语听说为例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设计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童话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