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市场博弈与乡村绿色发展机制

2021-04-02 05:04刘祚祥
关键词:生产者补贴农产品

刘祚祥,汪 靖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一、引 言

乡村的绿色发展,核心是乡村生产方式、经济组织的绿色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则是乡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构成了绿色乡村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农业绿色发展需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1]。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产量最大化作为战略选择,形成了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乡村的和谐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机制。此外,随着粮食、食品供给能力在过去40年里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与饮食偏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般家庭食物支出中更高比例用于支付环保、健康以及具有绿色含义的农产品。

农业是与自然结合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乡村绿色发展,不但要以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为内容,而且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不减少、不降低耕地数量与质量,不超采地下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目前,我国每年化肥使用量折纯达4 100多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3]。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不但量大,而且利用率很低,使用不合理,浪费严重,呈现出明显的过量使用状况。据测算,这些化肥中,有效利用的占比只有35%,低于发达国家10%~15%。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同时,还形成大量一氧化二氮气体挥发到空气里,形成“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4]。可见,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所引起的化肥过量使用,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严重污染了乡村环境。

此外,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万~1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其中有毒农药占不小比重,一些被国家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4]。那么,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友好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均衡呢?已有的研究表明,种植业相对养殖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规模扩张、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以及农村人口增长均会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污染面源扩大。但是,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施针对农业污染的治理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量,这说明,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协调是可以实现的[5]。农业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环境,环境保护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以农业衰退为代价。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生态体系。

二、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与绿色农产品生态机制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民众的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绿色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江世英等[6]以绿色供应链为背景,以产品绿色度为基础,构建了4种绿色供应链博弈模型,探讨收益共享系数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的影响。张艳丽等[7]从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出发,研究了受消费者环保偏好和消费水平影响的绿色产品定价问题,并通过数值仿真技术发现混合生产模式下制造商的利润大于绿色生产模式下的利润。孙迪等[8]基于政府补贴的视角,对绿色产品市场的补贴政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能够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曹康康等[9]指出绿色乡村建设需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以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共同努力为手段。政府在绿色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绿色乡村的建设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10]。本文以产品的绿色度为切入点,分别研究政府补贴生产者与消费者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对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的偏好,并求得政府的最优补贴系数,以探究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者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定位,并进一步探寻乡村绿色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模型假设

本文考虑市场由两个生产者和若干个消费者组成,市场需求为1。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为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种产品,即高绿色度产品和低绿色度产品,并且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之间具有可替代性。生产者1生产低绿色度产品,生产者2生产高绿色度产品。生产者生产两种产品的比例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的消费比例。无论是高绿色度产品还是低绿色度产品均需要达到一定的绿色度标准才可进入市场,比如我国企业生产的耗能产品需要达到中国能效标识的等级5(市场准入标准)方可进入市场。假设用g表示产品绿色度水平,生产者生产的低绿色度产品的绿色度为g1,生产者生产的高绿色度产品的绿色度为g2,g2>g1,且g1、g2都超过市场准入标准。

假设2:假设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1,生产高绿色度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2,c1p1。

假设3: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直接影响高绿色度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如果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薄弱甚至不具备绿色环保意识,高绿色度的产品则会因为其价格高于低绿色度的产品而被挤出市场,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生产者需加大绿色广告营销力度,在高绿色度产品上投入更高的广告费用。根据肖人彬等[12]的研究,广告支出成本为广告支出变量的平方,同时由于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存在绿色度差异,生产者的高绿色度产品营销成本为ca=a2(g2-g1),a2为高绿色度产品的营销影响因子。

假设4:当存在政府补贴时,政府补贴标准与产品的绿色度g有关。设t为政府确定的产品绿色度补贴系数,则单位补贴系数s=tgi,i=1,2。政府补贴可分为对生产者的补贴、对消费者的补贴。

假设5:假设消费者对低绿色度产品的消费量为q1,对高绿色度产品的消费量为q2,q1+q2=1。

假设6:假设消费者具有绿色偏好,且消费者之间绿色偏好存在差异,即绿色偏好度高的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高绿色度产品,绿色偏好度低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花较低的价格购买低绿色度产品。用θ表示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的偏好,θ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用mi表示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的支付意愿。由于假设消费者具有绿色偏好,所以针对高绿色度的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了简便计算与分析,假设绿色度偏好的支付意愿为线性函数。因此mi=giθk,其中,i=1,2;k为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支付系数,k与消费者的绿色偏好、产品的绿色度呈正相关。

(二)建模参数

根据上述模型假设,对建模参数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建模参数表

三、基于政府补贴的绿色农产品体系的生态博弈

(一)政府补贴生产者的博弈模型

1.消费者需求分析

本文对消费者的分析是以消费者剩余为代表。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该种商品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理性的消费者只有在存在消费者剩余时才会购买该种商品。

假设市场容量为1,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存在一个偏好θ,且θ[0,1],必定存在一个θ1使得消费者购买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无差别,即θ1g1k-p1=θ1g2k-p2,则:

(1)

消费者剩余是反需求曲线和横坐标的面积减去市场上商品实际价格与横坐标的面积的差额,所以对反需求函数与产品实际价格与数量之差求积分,就可以得到消费者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Ui可表示为:

(2)

式中,a、b是θ的偏好区间。

假设θ为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的偏好,θ[0,1],θ1为消费者购买高绿色度产品和低绿色度产品无差别偏好点,可以得出当0≤θ≤θ1时,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偏好低,消费者将消费低绿色度产品;当θ1≤θ≤1时,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偏好高,消费者将消费高绿色度产品。同时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双寡头市场,市场是只存在低绿色度和高绿色度两种产品,其中高绿色度产品需求量为q2,低绿色度产品需求量为q1,所以有:

(3)

(4)

2.博弈模型构建

(1)消费者剩余函数。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函数模型,可以得到低绿色度产品的消费者剩余U1和高绿色度产品的消费者剩余U2分别为:

(5)

(6)

(2)生产者利润函数。理性的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文对生产者的分析以生产者的利润为代表。政府对生产者进行补贴是为了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度大于市场准入标准的产品。政府对绿色度超过市场准入标准的产品进行补贴,补贴额度与产品的绿色度成正比,产品绿色度越高补贴越多,以此来提高生产者生产高绿色度产品的利润。因此生产者的利润为产品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加上政府补贴,则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的利润函数W1和生产高绿色度产品的利润函数W2分别为:

(7)

(8)

(3)政府效用函数。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追求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利润之和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政府存在对生产者的补贴,因此政府的效用函数WG为:

WG=W1+W2+U1+U2-tg1q1-tg2q2

(9)

3.博弈模型求解

(1)生产者决策产品的最优价格。考虑产品的绿色度、消费者偏好、绿色产品研发成本、政府补贴等因素,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模型:一是确定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价格和最优数量,二是确定政府的最优补贴系数。下面对博弈模型进行求解。

根据式(3)、(4),分别对p1和p2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到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价格:

(10)

(11)

结论1:当政府补贴生产者时,消费者的绿色偏好系数与产品价格呈正相关,即消费者的绿色偏好系数越高,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价格均提高。这是因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强,对高绿色度产品的支付意愿提高,推动高绿色度产品的市场价格上升,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获益。

结论2:当政府补贴生产者时,产品价格与政府补贴呈负相关,即政府单位绿色补贴系数越高,产品价格越低。这是因为政府补贴可以弥补一部分生产者的成本,使得生产者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绿色度高的产品,这时消费者可获益。

将式(8)、(9)代入式(1)、(4)可得到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与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数量为:

(12)

(13)

结论3:当政府补贴生产者时,政府补贴系数越高,消费者消费绿色度低的产品的数量越少,消费绿色度高的产品的数量越多。这是因为政府补贴系数越高,消费者消费高绿色度产品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越多,消费者效用越高,所以政府若想促进高绿色度产品市场发展,可以加大对高绿色度产品市场的补贴。

将式(10)~(13)代入式(7)和(8)可得利润

(14)

(15)

将式(12)和(13)代入式(7)和(8)可得消费者剩余:

(16)

(17)

则有:

(18)

(2)确定政府最优补贴系数。根据最优的政府效用函数,并结合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价格,将式(18)对t求一阶导数,可得政府的最优补贴系数为:

(19)

(二)政府补贴消费者的博弈模型

1.消费者需求分析

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对消费者凡是购买绿色度超过市场准入标准的产品都进行补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为pi-tgi。同样的,必定存在一个θ1使得消费者购买高绿色度产品与低绿色度产品无差别,即θ1g1k-p1+tg1=θ1g2k-p2+tg2,则:

(20)

根据上文分析,进一步有:

q1=θ1

(21)

q2=1-θ1

(22)

2.博弈模型构建

(1)消费者剩余函数。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购买高绿色度产品的实际价格为产品市场价格减去政府补贴,因此消费者剩余函数可表示为:

(23)

(24)

(2)生产者利润函数。当政府选择补贴消费者时,生产者无法获得政府补贴,生产者的利润为产品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因此生产者的利润函数为:

(25)

(26)

(3)政府效用函数。政府效用函数与政府补贴生产者时的效用函数一致,即

WG=W1+W2+U1+U2-tg1q1-tg2q2

(27)

3.博弈模型求解

(1)生产者决策产品的最优价格。根据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的利润函数,将式(23)、(24)代入式(25)、(26),分别对p1和p2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到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与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价格:

(28)

(29)

结论4: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消费者的绿色偏好系数与产品价格呈正相关,即消费者的绿色偏好系数越高,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价格均提高。这是因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强,对高绿色度产品的支付意愿提高,推动高绿色度产品市场价格上升,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获益。

结论5: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低绿色度产品市场价格与政府补贴呈负相关,高绿色度产品市场价格与政府补贴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产品绿色度越高,政府补贴越高,政府可以帮助消费者承担一部分价格,即使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仍愿意消费绿色度高的产品。

将式(28)和(29)代入式(21)和(22)可得生产者生产低绿色度产品和高绿色度产品的最优数量:

(30)

(31)

结论6:当政府补贴消费者时,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支付系数k越高,对高绿色度产品的需求越大。这是因为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支付系数越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绿色度高的产品。因此,提高消费者的绿色度偏好支付系数,可以促进高绿色度产品市场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将式(28)~(31)代入式(25)和(26),得到:

(32)

(33)

将式(12)和(13)代入式(7)和(8)可得消费者剩余:

(34)

(35)

则政府最优效用函数为:

(36)

(2)确定政府最优补贴系数。将式(36)对t求一阶导数,可得政府最优补贴系数为:

(37)

结论7:政府补贴生产者与政府补贴消费者的最优补贴系数一致,表示政府补贴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效用是相同的,二者并无差别。这是因为相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政府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政府无论补贴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政府的效用是无差别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博弈模型及其均衡解的结论来看,政府补贴高绿色度农产品的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能够提高整个高绿色度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的效率,从而提高乡村市场主体对高绿色度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政府补贴可以弥补高绿色度产品生产者的一部分成本,使得生产者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高绿色度的产品,从而使得消费者因此获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政府补贴,提高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支付系数,并增加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效用提高,将会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通过品牌建设、地理标识等公共信息符号的提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根据上述分析,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资金补贴与金融支持,提高乡村绿色发展运行机制的效率。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因地制宜地建立考核指标,促进地方政府对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政策创设和资金扶持,在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申报、检测、评审等环节实施补贴政策,基本抵消申报和认证成本;加大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费用减免力度,利用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平台,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实现品牌溢价和优质优价;提升绿色农产品品牌效益,组织开展品牌公益宣传活动,增加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引导营销机构建立专营模式,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推动传统和现代营销模式的融合,开展国际交流与双边或多边互认合作,提高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内容。传统乡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费、过度开发”为特点,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周边环境严重受损,农业污染严重,农业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根据农村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高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价格、财政补贴、绿色信贷、排放交易等经济政策工具,实现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发挥市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研发与引进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提供技术基础;通过内外引联,通过不同的要素合约,将各种要素高效地组织起来,以构建一个低投入、低消费、合理利用资源的绿色生产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生态服务,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市场主体对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主动参与度,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第三,发展绿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与乡村的社会分工体系。乡村振兴,不但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其成为国内有利可图的产业,而且要提高环境效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因此,要发展绿色农业,将环保节能、绿色高效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对绿色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育种领域的科研能力,开发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打造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降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本,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率,解决市场中生态农产品价格偏高的问题;建立生态农产品的安全防控系统,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态农作物的品质,使用生态有机肥提高农作物抵抗力[13]。

第四,树立大农业、大产品、大供给的规模性理念,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绿色产品。依托农村资源特点,发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产业,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乡村的山水田园资源,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将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等休闲娱乐项目相结合,拓展绿色农业文化、生态和社会功能,强化乡村分区功能,打造产业发展与美丽景观的统一,打造“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新型乡村建设模式;用绿色工业技术加工、经营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将单纯的出售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出售具备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将绿色产业发展由单纯地依靠农民种植转向依靠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价值。

第五,培育新农民,以新型农业主体带动绿色乡村发展。建设与发展绿色乡村,需要加强对适应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农民的培育,需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培育新农民的目标就是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崇绿色”的新农民。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使得更多人才有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二、三产业的活动。新农民需要坚持采用绿色种植,将休闲观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积极推动绿色生产,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民共同学习新技术,做到科学、绿色地种地,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新农民要积极发展、创新新型农村生产组织形式,构建绿色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将乡村产业从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扩展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绿色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生产者补贴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