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水利工作全过程

2021-04-02 23:48
中国水利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河湖总书记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深刻阐述了“人民至上”价值观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水利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注重将人民至上发展理念贯穿到水利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各细节,着力解决好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打赢水旱灾害防御持久战

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影响,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大多集中在6-9月,且多为暴雨形式,多种因素综合叠加,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民兴邦的基本国策之一。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多发,水旱灾害仍是中华民族心腹大患,水旱灾害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70%左右,远超其他自然灾害损失之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强调“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现在,水患仍是我们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深刻指明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极端重要性,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首位,立足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抢险技术支撑三项职能,聚焦防范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明确“超标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因工作不到位造成垮坝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的“四不”目标,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2020年在汛情较常年明显偏重的情况下,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圩垸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和小(1)型水库无一垮坝,工程险情显著减少,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风险,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二、坚持落实节水优先、促进全民节水,确保居民用水安全可靠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水情。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与利用粗放低效状况并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2019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9,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相比有较大差距;火电、钢铁、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规模大,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城镇管网漏损率为15%左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8%~10%水平,城乡节水器具普及率还比较低。与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节水潜力巨大。

水资源短缺,不仅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困难,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已是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国情水情,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和高度,把“节水优先”放在新时代治水工作的首要位置,强调节水意义重大,要求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工作重要论述,要从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高度出发,把节水贯穿水利工作全过程,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之策和革命性措施。思路上,要由增加供给转向需求管理,侧重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等手段,推进全社会节水。加强对水资源取、供、用、耗、排等各环节监管,使节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和调度的前提条件,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现实、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三、狠抓河湖水系整治、水岸同治,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

人类自古以来就逐水而居,城市也依水而立。世界上超过90%的城市都依托江河湖海而生。河湖水环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我国河湖众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水争地现象愈演愈烈,侵占河湖、破坏生态等问题严峻复杂、积弊深重,相当部分地区出现河湖干涸、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江河湖泊是宝贵的绿色财富,是生存发展的珍贵资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江河湖泊是流动的生命系统。河湖之病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制度创新。按照总书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重要指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全面建立起河长制湖长制,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挥河长制湖长制制度和机制优势,强化政治责任、使命担当,深刻认识河湖治理问题的长期性、累积性、反复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河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维护河湖生命健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系统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顺应人民群众殷切期盼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对于破解环境痼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长期累积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心头之患”,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9年 9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水利系统要牢固树立系统治理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中的水”,更加注重做好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调动各类资源,凝聚流域综合治理强大合力;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推进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强化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系统治理,加快生态脆弱敏感河湖、问题突出河湖治理修复,形成人与河湖和谐共生的生态水利工程体系,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助推转型升级,引导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约束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目前我国用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国每年总用水量约6 000亿m3,正常年份缺水约500亿m3,缺水主因已由供给不足转变为承载不足,尤其是海河、黄河、辽河、西北诸河和东部沿海等地区,既严重缺水又严重超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水问题常态化、显性化成为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老水问题将长期化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直接、重大威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次就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指引下,水利系统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我国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向支撑保障与引导约束并重转变,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20年12月,决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涉及黄河流域干支流地表水超载的6省(自治区)13个地市和地下水超载的4省区62个县,真正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刚性约束作用,以严格水资源管理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还人民群众一片蓝天碧水。

六、重视保护水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满足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史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教育、启迪、激励和凝聚作用,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特别强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 ‘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水利系统要在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强化科学合理利用,把保护、传承水文化遗产渗透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管理、保护、配置等日常工作中,持续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提供更多优质水利生态产品,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休闲、娱乐等文化需求,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水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进步成就,不断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截止到2020年年底,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内蒙古河套灌区等23处中国古代灌溉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河湖总书记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