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实践与探索

2021-04-06 19:35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艺观文艺作品文艺

杜 娟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 深圳518000)

一、前言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是新时代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要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文艺作品要体现出人民的意愿,文化要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其内涵可以从形态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三个维度予以阐释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为新时期做好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

(一)文艺作品需要体现“人民为中心”的本质

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追求特征。从期待物质上的丰富变为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人民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精神生活需求占有了相当的比例。文艺作为精神生活中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是美好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精神上的满足有助于实现心有所依、心有所向、心有所好,这也是对美好生活向住最为直接的体现。文艺作品对于人民精神生活会产生直接影响。面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创作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以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此外,人民对文艺作品的需求体现出时代性。文艺发展只有基于“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丰富“美好生活”的内涵。

(二)文艺作品需要表达“人民为中心”的属性

“以人民为中心”可以理解为文艺作品要来源人民,要为了人民,还要依靠人民,最终要服务人民。文艺作品的内容只有表达人民的情感、体现主流价值观才会在情感上与人民实现共鸣,在价值观上与人民保持统一。文艺要体现出人民的基本诉求,这是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作品的主要服务者是人民,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可以看出,人民需要成为文艺的主人,人民需要享有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人民也是文艺作品的直接消费者,文艺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才可以实现其价值。人民也是文艺创作素材的直接供养者。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文艺创作要来自于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否则作品是无本之木,只有借助人民,文艺创作才具有最为鲜活的材料。

(三)文艺作品需要体现“人民为中心”的特征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借助文艺作品和文艺传播来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毛泽东针对文艺发展特别指出,文艺服务要面向工农劳苦民众。习近平指出,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文艺、文艺创作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文艺的创新发展要将人民的需要作为基础。艺术可以想象,但艺术创作需要脚踏实地。文艺创作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是要写人民、演人民,这样才可以使艺术作品更接地气。因此文艺要取材于人民,为人民共享。从历史经验来看,流传千百年的文艺作品是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人民最终会成为文艺质量的评判者。文艺创作只有自于人民,与人民紧密联系,才可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在历史的发展中,人民是精神成果的缔造者,基于人民的文艺是精神文明最耀眼的元素。

三、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具体实践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发展的使命

伟大事业更加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基础。在中华民族推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艺作品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高度,要将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使命,将文艺的发展方向提升到新的高度。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每一次文明的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进步。文艺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文艺繁荣始终与社会进步相联,已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审美价值的表达,体现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还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其作用是会对人的思想产生渗透作用,从而影响着现实社会。文艺的发展要立足于为人民服务,要表达出人民的需要,要有为新时代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文艺发展要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作为落脚点,人民需要作为艺术作品的主角,人民需要成为审美的直接评判者。

(二)文艺作品要将彰显“人民为中心”作为现实基础

艺术发展的历程表明,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作品才是最富有活力的文艺;背离人民审美要求的作品是没有前途的文艺。文艺创作要将人民性作为基本法则。“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发展最根本的属性。离开了人民,文艺就如同无本之木。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使得文艺创造有了新的空间,创作资源更加丰富,文艺的形式变得多元化。但是面对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部分文艺从业者没有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作品,部分作品的内容脱离人民的生活,存在娱乐化、庸俗化色彩,甚至低级趣味泛滥。甚至有些文艺作品将八卦、戏说作为创作主题,将穿越、暴力、宫斗作为创作元素,对于人民的精神产生了误导。新时代的文艺创造需要源于人民的实践,要立足于从群众中来,最终到群众中去,要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加以提炼。文艺作品只有植根于劳动群众的生活空间,结合人民的意愿,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才能被人民所接受。

(三)文艺发展要将弘扬“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由之

凡是在历史长河中得以长久留传的文艺作品,都注重人民立场。诗人杜甫将毕生心血与才华用于对人民的呼唤,他的作品特别关注民生,其诗歌表达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因此被称为“诗圣”。鲁迅的杂文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为人民呐喊,为了人民的自醒、自新、自强在用笔战斗。作家路遥将“人民性”作为创作纲领,才有了传世佳作《平凡的世界》。新时代的文艺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作品要立足于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文艺作品创作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主旋律。文艺作品要将人民的需要为导向,要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民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的文艺发展要立足中华民族的宏大文化背景,善于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资源,特别是要积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丰富的文化营养。

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实践

(一)文艺发展要解决“为了谁”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首先要解决“为了谁”,即文艺发展要明确为谁服务。文艺要将探索'为了谁'作为基本原则,这一问题涉及到文艺的本质,这也是文艺发展的总前提。新时代,文艺发展要为人民的精神与文化服务。文艺作品先进与落后的分界,都决定于对这一问题的选择。文艺发展以人民为主体,这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特征。列宁针对文艺观的立足点特别提出,革命文艺的最终目标是立足于为人民所服务。习近平特别指出,文艺发展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原则。这也是决定文艺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文艺发展只有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将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力量作为发展新文化的直接力量,并以此作为发展根基,近现代文艺因此有了主流方向,当代文艺的发展才有了基本依托。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人民更加注重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文艺创作要站在时代潮头,为人民创作出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文艺创作要解决“表现谁”

纵观文艺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只有将人民需要作为创作目标,作品表现人民大众的真情实感,才会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因此文艺创作要将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理念。纵观文艺发展史,凡是有情怀的文艺作品无不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将创作的方向聚焦人民,着力刻画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人民群众中有无数需要刻画的优秀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是新时代发展的精神符号。文艺创作者要结合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借助鲜活的形象传播这些典型人物,使人物生动鲜活起来。文艺家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全面把握和书写新时代的发展风貌和人物精神,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展示伟大时代的变革。文艺工作者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目标,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研究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唱好新时代好声音,这是文艺创作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文艺思想要解决“我是谁”

文艺思针对打造精品要明确“我是谁”。文艺工作者要有俯下身去的意识,要有甘做人民的孺子牛的精神,要立足于群众,要与人民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声。文艺创作要深入群众。文艺创作思想中'我是谁'的问题影响着作品的创作成败。文艺家要深入人民的生活,以获得心灵上的震撼。为人民创作要有精细入微的创作原则,要浸润着文艺家的生命体验,在内心酝酿、发酵,这才具备文艺创作的最佳状态。文艺家要与人民心心相印,真实地体验到他们的精神状态。文艺思想要对人民的生活进行理性思考,才能创作“真正的精品”。文艺思想将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才能认定为精品,才可以获得人民的口碑赞扬,才可以将优秀作品展示到人民身边,为人民提供营养最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五、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文艺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文艺的根本宗旨。文艺发展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领会其现实意义,明确创作内容、创作标准,理清思路,着力推进,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的实践中。

猜你喜欢
文艺观文艺作品文艺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张爱玲的文艺观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