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根植、开拓性发展戏曲文化

2021-04-06 19:35江加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剧种黄梅戏戏曲

江加春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安徽 安庆246000)

一、引言

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同时还盛产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潜山弹腔、太湖曲子戏、怀腔、望江龙腔等地方稀有剧种。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黄梅戏及一些地方稀有剧种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其传承保护值得每一位群文工作者深思。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经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和发扬,黄梅戏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深受海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在安庆,除了黄梅戏,还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岳西高腔、宿松文南词,被列入省级非遗的潜山弹腔、太湖曲子戏,被列入市级非遗的怀腔、望江龙腔等地方稀有剧种。20世纪90年代之前,当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尚未完全兴盛之时,戏曲艺术可以说曾经拥有“一统天下”的辉煌,特别是被人们称为“风景这边独好”的黄梅戏更是盛况空前。

然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日趋多元,黄梅戏及一些地方稀有剧种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似乎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淡忘,其传承与保护步履维艰,不容乐观。剖析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曲下乡”档次不高

黄梅戏及地方稀有剧种多半是从田间地头走出的,农村、基层曾是她们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市场。为了营造浓厚的戏曲传承和保护氛围,地方政府花大力气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同时还鼓励民间班底积极参与演出,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综观这些活动,演员专业性不强,舞台设计简陋,再加上有一些非正规的草台班子为了与群众“拉近距离”,经常整一些“无聊”的唱词“取悦”群众,让原本优雅的戏曲艺术瞬间“变味”,这不仅没有引起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爱好,甚至还会引起反感。这也是很多文艺素质较好的学子们不报考戏曲院校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民间演出团体和县级剧团而言,市级以上的黄梅戏院团深入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演出的机会与次数更是越来越少,因为市级以上的黄梅戏院团新剧创排,重在创新与超越,志在夺奖与捧杯,因而制作费用昂贵,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在农村,舞台、灯光、音响等各方面均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从经济上考虑,也是一笔不划算的帐。有需求而无效益,有市场而无观众,这使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二)优质戏曲生源匮乏

除了上述所讲的“戏曲下乡”档次不高导致学子们不愿意报考戏曲院校,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七八十年代和现在的戏曲院校招生情况。

以安庆为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考戏曲专业的人数众多,戏曲院校实行千里挑一的报考规则,不仅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层层筛选,还要进行规范的身体检查,2000多人当中只选十几个人。那时候,国家是拿钱来培养戏曲类的学生,除了免学费,还发放生活补助。现在,所有戏曲类院校都是自费学习,但报考人数当中真正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寥寥无几。何故?这是因为现在各类院校众多,为了院校生存,校方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降低报考条件,吸纳更多生源,甚至不考虑专业素质,就连一些身体条件都不太合格的学生也准其报考,美其名曰“多多益善”。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想报考的基本都可以进入戏曲院校,戏曲演员整体条件和综合素质急速下降,令人堪忧。再者,就业创业方向迷茫也是很多文艺素质较好的学生不愿报考戏曲院校的原因所在。戏曲专业学成之后干什么?这是困扰每一个学子的关键问题。毋庸讳言,就业面狭窄让很多真正具备戏曲专业素养的人才望而却步,只能另辟蹊径,报考其他专业;即便是很多戏曲专业学成之后的学子们也因为迫于生计问题,另谋他业。生计就是现实,现实冲击理想,如此循环反复戏曲人才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谈何传承与保护?

(三)戏曲专业队伍缩减

正如开篇所述,当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可选择休闲欣赏的艺术门类繁多、应接不暇,而戏曲又是一种传统的慢节奏的表演艺术类型。这就需要编剧、作曲、戏音、武场、演员等学科老师具备坚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悉心指导打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更要具备匠人之心,沉淀下来,专注地将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下去,进而得以发展和创新。

但就我市的现状来看,编剧、作曲、戏音、武场等戏曲专业队伍急速缩减,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老师都在超年龄教学,戏曲专业队伍青黄不接,面临着断档的危险。这其中固然有难以说透、难以言明的各种因由,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似乎已成为戏曲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以宜秀区为例,区、乡、村三级设置的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看似较多,实际上这类人员成分复杂且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大多数在50岁以上,其中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员不到10人,真正戏曲专业的勉强只有两三人,特别是乡、村两级文化工作者大多数都是门外汉,而这些门外汉还往往身兼多职。戏曲专业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现象似乎已是司空见惯。戏曲人才大量流失,从业人员心生浮躁,最终使本就艰难发展的黄梅戏及地方稀有剧种难上加难。

面对上述问题,要做好黄梅戏及地方稀有剧种传承和保护工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何对策?戏曲院团该何去何从?戏曲院校又该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展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线,也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实现戏曲文化高质量发展?简单地说,应该告别过去无序的、粗放的,过度注重数量、规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笔者受家父影响,从小对戏曲特别是对家乡的黄梅戏情有独钟,再加上在群文工作已近十载,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有体会,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与大家分享。

二、保护性根植戏曲文化

保护性根植,核心要义是根植,前提是保护,说直白一点,就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有戏曲院团、院校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来根植培育戏曲文化。

(一)高规格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

戏曲保护传承需要一代代人为之努力奋斗,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尤为重要,但送的形式要变化,送的质量要提升。要变“送”为“请”,正如上文所述,基层学校条件跟不上,舞台灯光效等都远远达不上要求,演出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孩子们要就无法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真正魅力。因此,把学生们请到标准的演出剧场,身临其境地欣赏戏曲舞台艺术,请最优秀的戏曲艺术家、演员,如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群星奖得主等参与演出,通过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一定会在学生们心中种下对传统戏曲艺术之美欣赏的种子。正确引导他们欣赏,继而喜欢并爱上戏曲文化。笔者的孩子是一名初一学生,之前一直不喜欢黄梅戏,尽管在学校也经常观看黄梅戏,可他一直认为黄梅戏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适合年轻人;今年学校组织到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观看大型黄梅戏《邓稼先》之后,对他的触动很大,为此他还撰写了一篇颇有质量的观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梅戏艺术的赞美与赞叹。我坚信,只要我们的戏曲宣传的规格和档次提升,就一定有被戏曲艺术吸引来的更多的传承人和坚守者。

(二)高起点创办戏曲院校

戏曲院校要向影视、音乐院校看齐,不断提升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根据生源的禀赋资质实行分类打造,对于大部分学生,应作为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进行择业或创业,如群文工作者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少数优质生源,应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从事戏曲艺术的研究,肩负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使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对这一部分学子重点培养、大力扶持,不仅要保障他们在校学习阶段的学费,还要保障他们毕业后专门从事戏曲专业工作的经费。

(三)高标准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精心挑选专业素质好、师德品质高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发挥老一辈资深专业老师传帮带的作用,聘请专家学者特别是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等现身说课教学,邀请兄弟剧种优秀教师来传经送宝,全面提升戏曲专业队伍培训质量。

三、开拓性发展戏曲文化

开拓性发展,根本在发展,关键要开拓创新。不发展,很多剧种特别是地方稀有剧种就得不到传承,最后只能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不开拓创新,就无法赢得市场,就不能永葆生机活力。如何开拓性发展戏曲文化?

(一)强化就业和创业指导

学有所用是关键,一定要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政府和戏曲院校要设立联合机构,研究毕业生择业问题,全面梳理就业岗位,加强创业方向性指导,为学生将来择业指点迷津,树立学生及其家长选择戏曲专业的信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戏曲院团要根据戏曲保护传承需要设置专业性就业岗位,同时要特别加强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择业牵线搭桥。

(二)扶持专业队伍做专业的事

戏曲传承保护绝非是口头重视,绝非是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实现的,更不是创作几个“快餐”剧就算完成任务的,它需要设置专业的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让专业队伍沉下心来工作,无后顾之忧,因此每年政府在这方面要有预算安排,要舍得投入,才会开出历久弥香的戏曲艺术之花。

(三)创新戏曲艺术形式

做好内容创新。用现代表达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要通过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转化为当代人所接纳、认可的展现形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002年9月,改版后的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在安庆、合肥、杭州、北京等地巡演时,大批的青年学生被吸引到了剧场,成为了该剧以及黄梅戏的有力追捧者。做好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文旅融合、馆企合作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在戏曲开发、运营管理和营销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不断释放戏曲艺术活力。比如,位于宜秀区罗岭镇的国家4A级景区巨石山景区就聘请了专业戏曲团队,精心编排各类曲目,定点定时演出,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既普及了戏曲艺术,又带动了当地旅游,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剧种黄梅戏戏曲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