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审美与求知的结合运用

2021-04-06 04:28张贵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草原教学效果多媒体

张贵芹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首先学会用审美的视角看待语文,学习语文,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要让语文学科的美感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渴望学习语文,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探索、追求的愿望。从感官,到视角,到情态,教师要激励学生全面学好语文,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运用激趣导入法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打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内容,使学生沉入其中,主动、自觉地开展学习。

比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老师考虑到很多小学生都没见过草原这一真实的自然景观,在导入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草原上广阔无垠的壮观,展示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之感,还有“一碧千里、人欢马叫”的草原风情等等,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意识吸引到课文中,使学生在心里赞叹“草原真美”,运用语言发出感叹,“草原真大”,“草原真绿”,“草原上的人民真热情”等。学生对草原有了这样的感慨与认识,老师接下来再运用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自然就能进入新课的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带着对草原美的欣赏和渴望,深入学习,获得新知,从而实现审美与求知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图文,带学生深入理解

由于生活经历、知识基础等不同,小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同学对于一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语段,甚至整篇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都比较肤浅。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

还是用《草原》这篇课文为例。有些学生对“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说法感到难以理解,老师用语言也难尽其意,教学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但是,如果老师借助多媒体,运用几张关于草原的图片或者几段关于草原的视频,让学生从心、到眼、到听,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就能让学生心眼结合,真正理解什么是“一碧千里”,什么又是“并不茫茫”,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草原》这篇课文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草原美,而爱上这篇课文。

三、深化主题,提升知美融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情感性、丰富性、多样性。它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很多道理,如为人处世的方法、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等。它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有内涵、有情趣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在为学生上每一节新课时,一定要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并加强知美的融合,使学生带着美感,进入更深的学习。

就如《草原》这篇课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最后一定要回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主题,深化主题的意义,强化课文中心,增强学生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赏析这句话的情感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发挥想象,“如果你身在草原,或者初见草原,你想对草原说些什么?對草原的人民说些什么?会怀揣怎样的情感和深意,向草原以及草原上的人民话别呢?”这个时候,学生们嘴里说的、脑中想的,一定是“草原你真美”“谢谢草原上朋友的热情款待”“蒙汉一家亲”等等。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运用图文并茂、文字与视频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不但让学生深刻感受“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景和情感,更能实现审美与求知有机融合的教学效果,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审美与求知是两股有力的力量,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审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一定能深化和提高学生相应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与求知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欣赏、喜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从而为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草原教学效果多媒体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讲解《草原图》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