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隐性的爱

2021-04-06 14:23张伟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惩戒

[摘 要] 好的教育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教师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教育惩戒蕴含着深沉的师爱,它基于师爱,是教师对犯错学生的一种爱的期待、唤醒和尊重,是一种隐性的爱。教育惩戒是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教育管理需要艺术和智慧。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重,另一方面要遵循惩戒的基本原则,把控好惩戒的时机和火候,做好惩戒后的心理安抚与修复,让学生在惩戒中感受到师爱的温度,使教育惩戒的成效得到最大化,为党和国家培育出更多时代新人。

[关键词] 教育惩戒;隐性的爱;惩戒艺术

近年来,教育惩戒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提案引发了网上热议。2019年6月和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缺失教育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教育底线的不设防。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了惩戒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专家的呼吁,更是说明了这一问题的急迫性,亟待育界和全社会的充分关注。

一、教育惩戒蕴含着深沉的师爱

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一种存在,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老师也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一)教育惩戒是一种基于师爱的期待

教育惩戒以教育为前提,以不损伤学生身心的“惩”为手段,以达到“戒”为目的。不难看出,教育惩戒充满了教师对犯错学生纠错“戒”过的期待,饱含着师爱的“温度”。近些年,有关“熊孩子”的报道不少,因为部分教师在这些未成年学生面前无计可施,所以在学生违规犯错、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时,出于自我保护而选择退却,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在这样的学校教育背景下,唯有肩有责任、心有仁爱的教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苦口婆心甚至大动干戈地管教犯了错的学生——因为他们心里装有那份对学生的爱,期待学生转变,成人、成才。“如果说教育惩戒是给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爱,那么没有这种深沉的爱,教育将变得软弱无力。”一个学生在学校犯了错,仅靠说服教育来解决学生所有的违纪甚至于违法问题,这显然背离客观实际。让惩戒制度游离教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而不采取非常措施加以制止,是变相纵容其继续犯错甚至导致其走向犯罪,这种变相的“溺爱”会让学生扣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教育惩戒是一种基于师爱的呼唤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批评,是一剂苦药,有时是一剂学生不得不服的药。这剂苦药包含了教师不一定能被学生体察到的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被惩戒的孩子表面上委屈了一时,倘若因此纠错还真,必然受用一世。教育惩戒何尝不是一剂苦口良药?!教育惩戒的目的指向是要让犯了错的学生静心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这样的错误可能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然后痛定思痛,在心里产生内疚和悔恨,从而“戒”之,并因而不断完善自己。教育惩戒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唤醒,是一种来自有爱之师的心灵呼唤。

(三)教育惩戒是一种基于师爱的尊重

在马卡连柯建立的班集体里,批评以及惩罚是表示对被批评者或受惩罚者的尊重。如果有学生品行差、犯错多,在集体中都没有资格被大家批评,大家都已经不想、懒得再去批评、惩戒这名学生,那意味着什么——放弃,教师甚至学生群体对这个学生的放弃!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代的师德要求。不难看出,教育惩戒是心有使命、肩有担当教师的使然,这样的教师用宽容的心态善待犯了错的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他们,是一种基于师爱地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不放弃!

二、教育惩戒需要艺术和智慧

时常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报道,有的原因是师德缺失,惩戒变成了体罚;有的原因是教育惩戒过于简单,学生并没体察到其中的爱。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炼自身的教育艺术,让学生在接受惩戒中感受到师爱的存在,彰显出教育智慧。

(一)以人格魅力让学生感知到师爱

人际传播与沟通理论认为,人际交流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你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教师要在关注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强的教师,学生因其良好的道德品德修养而“信”他,因其温文儒雅的形象而“尊”他,因其注重言传身教而“敬”他,更因其高超的育德能力而“服”他。一个值得学生敬重和信服的教师,他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学生自然会因日常感知到的师爱积累而产生很大的震撼力和威慑力,相对弱化了惩罚产生的身心影响,并因此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在惩戒原则的遵循中让学生感悟到师爱

教育惩戒有基本原则可循。一是适度性原则。教育学生需要适度的惩戒,以约束和矯正犯错学生的行为。惩戒有度,以爱为基础,以不伤害、不摧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为底线,根据学生犯错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惩戒等级。如果是同一名学生多次犯错,那么教育惩戒在等级上还要体现出渐进性。二是公平性原则。现代学校管理强调制度管理,在规则面前人皆平等。因而教师在处理事件时,对同一次犯错中的学生进行惩戒时,不能厚此薄彼,导致学生心里的抵触和不满;对同类型的错误,前后的惩戒也要保持一致。在平日里,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三是形式多样化和个性化原则。除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处分之外,可以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实际情况,给予批评、检查、诵读条规等多种形式的惩戒。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里就提到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课后留校教导等方式。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特征,给予让学生易于接受的个性化惩戒方式,这样的方式最能彰显教师的教育艺术。

(三)在惩戒时机与火候的把控中让学生体察到师爱

对犯错了的学生,什么时候惩戒,以什么方式惩戒,等等,都是对教师教育经验和艺术的考量。有时需要当场给予惩戒,立即中止学生的犯错行为以阻止事态的发展,再让其冷静思考;有时可以师生直接进行谈话沟通,在了解事件情况、学生认识错误后给予适合适度的惩戒;有时在教育沟通中学生还可能会不断反复,需要教师更多地给予宽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学生醒悟时再给予定量定性,甚至可以让学生选择惩戒方式……所有这些都无法一一道尽,都需要教师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招数,基于对事件和学生的了解,把握好惩戒的时机和火候,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惩戒是教师出于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这样的教育,彰显出了教师的大智慧,更能收获来自学生的爱的反馈。

(四)在惩戒后的心理安抚与修复中让学生感受到师爱

尽管教师“爱之深、责之切”,但青少年学生大多不会立马“领情”,他们在受到惩戒后一般都是情绪不悦,在一段时间内心理失衡,甚至会产生各种抵制情绪和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在惩戒学生后,要把学生控制在自己可控视线范围以内,密切关注其情绪及其变化;然后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在适度的时间节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情绪的安抚和心理的修复,帮助其恢复心理的平稳,以免发生不良后果。教师需要有硬的一手,在原则问题上显现出刚性;也需要有柔的一面,在惩罚后适时以“春风化雨”抚平学生心理,让犯错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这样刚柔相济,定会收获更大的教育实效。

教育懲戒事实上就是对犯错学生的规则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规则,对规则要心存敬畏,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能令人尊重。教育是一个充满爱的实践活动,教育惩戒是教育之必须,更是一种隐性的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怀、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把更多的爱融进教育惩戒,智慧而艺术地实施教育惩戒,让学生在惩戒中感知到师爱的温度,让师生心灵交融,让校园更加和谐,为党和国家培育出更多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朝清.惩戒越界根在“仁爱”缺失.中国教育报[N].2014-10-01.

[2]张伟明.打造教师形象魅力[J].中国德育,2010(4).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教育惩戒
学校教育惩戒的法理分析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关怀是教育惩戒者必备的伦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