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对AFP、CEA水平的影响

2021-04-07 03:15蒋洋何贤禄夏旭良刘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消融术消融原发性

蒋洋,何贤禄,夏旭良,刘伟

射频消融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愈加显著的效果,其通过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发射高频射频波,激活病灶组织中的离子,导致组织摩擦生热,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凝固坏死[1-4]。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是基于肿瘤细胞较低的耐热性,通过高温环境使其发生不可逆变化,同时高温还能凝固周边血管,切断肿瘤细胞血供[5-8]。因为肝脏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对其进行穿刺时风险增加。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是在CT扫描检测的基础上,将平面图像利用数字重建的方式构建成立体图,用于原发性肝癌的定位,以清晰地显示肝癌病灶的位置、形状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射频消融提供进针部位、角度、深度及作用面积的参考[9-10],并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随意调整进针的方向及深度,以求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邻近正常组织,使得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促进手术效果的发挥。目前国内关于传统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对比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传统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生存率、肿瘤体积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明确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其对AFP和CEA水平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67例,B级33例。TNM分期I期79例,Ⅱ期21例。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20~78岁,癌灶1~3个,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5 cm;②签署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研究知情同意书;③病理活检结果为原发性肝癌;④入组前1个月内未实施抗肿瘤治疗。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患者;②器官移植或免疫功能异常患者;③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心肺功能障碍性疾病、精神疾病;④有严重的糖尿病;⑤因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脂肪肝等所致的癌变;⑥凝血功能异常或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抗凝药物患者;⑦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无法实现长期随访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在股动脉插管后注入造影剂,经血管造影确定病灶位置、尺寸和血管分布情况,选取病灶供血动脉注入抗肿瘤药:1 000 mg氟脲嘧啶+40 mg表阿霉素+300 mg卡铂;再将导管继续插入,使用碘化油与吡柔比星栓塞血管,病灶供血动脉血流停止表明栓塞成功。治疗间隔为1个月,共治疗3次。

试验组采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使用CT薄层扫描确定病灶位置,通过图像分析明确穿刺位置、深度、方向和角度;在局部浸润麻醉后,经CT引导将射频电极针穿刺到射频靶点;当针尖置于肿瘤靶点时,实施消融治疗;消融温度设置在90~95 ℃范围内,消融时间由病灶大小决定,一般10~15 min;射频消融完成后,止血并预防针道种植,随后拔针;肿瘤体积过大时,实施多点消融,治疗1次。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半年、1年和2年分别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例数,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半年和1年分别测量计算患者的肿瘤体积,并分别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血清AFP和CEA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存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存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50,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病灶直径对比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病灶直径均逐渐缩小,试验组治疗后不同阶段的肿瘤病灶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病灶直径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后AFP和CEA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FP和CEA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的AFP和CE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FP和CEA水平对比

3 讨论

肿瘤经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后,肿瘤坏死组织被吸收,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使宿主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并且能够避免术中触摸和按压等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为手术不耐受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11-12]。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能够发挥阻塞病变部位血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消融治疗,能够避免消融温度被血液循环带走,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13-14]。另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可以对较大的病灶实施多点消融治疗,对于分散大肿瘤、缩小肿瘤病灶体积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的远期效果[15-16]。AFP只在胎儿时期分泌,出生后就消失。但是肝癌患者又开启这种分泌功能,所以AFP值会升高。如果血中AFP值超过400 ng/ml以上时,约有95%的概率可以确定是肝癌[17-18]。不过约1/3小型肝癌患者的AFP值正常。CEA起初被认为是对胃肠道癌症具有特异性反应,但后来研究发现多种癌症都会对CEA有不同程度的反应[19-20]。如在60%~80%的结直肠癌、50%~60%的胰腺癌、30%~50%的胃癌、40%~60%的胆道癌、30%~50%的肺癌、10%~25%的乳腺癌、30%~40%的卵巢癌、20%~30%的肝细胞癌、10%~30%的膀胱癌、10%~20%的甲状腺癌中,CEA都会升高;另外在酒精性肝硬化、肝炎、溃疡性肠炎的患者中CEA也会升高,所以CEA对早期癌症的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不能作为癌症唯一的筛检诊断,但可以作为参考依据[21-22]。另外,研究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AFP和CEA的表达与肿瘤的体积及分期密切相关,AFP和CEA高表达提示肝癌患者预后不良[23-25]。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肿瘤体积均逐渐缩小,试验组治疗后不同阶段的肿瘤体积皆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AFP和CEA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AFP和CEA作为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治中发挥重要的疗效监测作用,尤其是AFP属于特异性较强的原发性肝癌监测指标,两项指标水平的变化,能够显著反映临床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能够使远期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AFP和CEA等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优化,且能够发挥微创治疗的优势,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消融术消融原发性
消融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效果
国内首例“磁共振引导下脑转移瘤激光消融术”成功实施
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PFE)的研究现状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关键
消融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