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2021-04-07 10:39刘伟陈嵩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刘伟 陈嵩

【摘 要】为响应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要求以及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贯通培养人才办学模式,先后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培养模式试点(以下分别简称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从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模、质量、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分析上海市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以来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上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4-0046-04

【作者简介】1.刘伟,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2.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教育系统工程。

经济转型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技术型、操作型人才无法完全满足上海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需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重心已逐步由技能型人才培養转变为既掌握相关理论也能进行具体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纵向贯通,培养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自2010年以来,上海积极探索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进行中高贯通(2010年)、中本贯通(2014年)、高本贯通(2017年)试点工作,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容忽视的是,贯通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发现和正视问题有助于这一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现状与问题

(一)院校及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衔接贯通程度有待提升

《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要健全不同层次职业学校教育衔接贯通培养制度,逐步提高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的比例。[1]近10年来,上海积极探索贯通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贯通模式的专业覆盖面持续扩大,吸纳生源也不断增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已达到一定发展规模。以中高贯通为例,2010年上海试点了4所中职学校与4所高职院校的贯通培养,截至2019年,上海已有56所中职学校(占中职学校总数的78%)和19所高职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86%)参与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计划招生规模与试办初期相比增长12.6倍。[2]再以中本贯通为例,2014年上海选取了3所中职学校和两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试点学校,选取“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两个专业作为贯通专业,至2018年,已增加到52个中本贯通专业点,含29个专业,涉及中职学校33所、本科院校15所,院校数以及专业覆盖面都大大增加。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也日益庞大,上海目前每年招收中高贯通、中本贯通学生数量已占中职招生总数的25%,占总专业点的35%。

贯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对这一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有效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各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跟不上的现象,机械叠加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培养,也有悖贯通试点的初衷。贯通模式不是教育资源简单的相加,而是几大系统之间的合作与衔接,只有加强贯通人才培养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重视各培养环节的科学衔接和系统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贯通”的作用,实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学科及课程建设逐步完善,学生职业性培养仍需加强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正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目前上海职业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线,通过开展研讨会、学术研究等方式探索研制各专业贯通课程标准,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而高校的学科及课程建设也逐步趋于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职阶段主要关注“专业建设”,而大学尤其是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科建设”。因此,在中本贯通本科阶段,院校容易忽视对中职生升学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深化,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现象,学生职业性的培养较为薄弱,不能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含金量。同时,在中高贯通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式、学科建设、课程实施、考核评估也存在与普通教育同质化发展的取向。由于中高贯通培养的目标导向思维缺位,较为依赖和普通教育相同的学历体系培养路径,尚未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导致学生职业性培养不够突出,技能培养目标弱化,办学成效不太显著。

(三)多方资源助力贯通人才培养,各方主体合作程度急需深化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以及贯通模式对校际联结和校内沟通的需要,决定了多方主体应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全过程。《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多主体办学的指导意见:“支持区政府、行业企业多方主体参与职业教育。”[3]近年来,上海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办学主体逐渐覆盖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各方,整合多方资源的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已成为上海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整合共享多方优势资源、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完善贯通培养模式、保障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职教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会,但是作为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联合体和松散的教育组织,这一联合总是缺乏约束,发挥作用较为有限。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有时需要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的企业只能提供一小部分实习实训岗位,行业、企业和学校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及课程建设方案、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上的合作深度也远远不够,职教集团在贯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合理地统筹多方资源,使各方价值实现最大化。

(四)专业设置面向区域产业,人才培养评估尚待完善

在专业布局总体发展方向上,上海职业教育开展了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结构调整。依据行业趋势与城市发展需求对贯通专业进行调整,考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供求对接问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合理化专业设置。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贯通培养模式长学制的特征使得贯通学科及专业呈现不断更新、复合发展的特点,专业内容、技能标准等内容更加丰富,这些变化对贯通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评价指标体系偏重评估传统知识和能力,对产业发展带来的课程内容和专业内涵的变化反应较慢,缺乏对学生技能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增补。同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面临用“一把尺子”评估人才质量的情况,贯通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以下简称“贯通班学生”)与同专业非贯通模式培养的学生(以下简称“平行班学生”)评价标准趋同,对贯通班学生技能、实训等的评估不充分。[4]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贯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相关环节衔接贯通

加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整合、教学过程衔接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培养目标方面,结合“贯通”这一办学模式的特点,具体分析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分解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一体化培养中各自要发挥的作用,从而制定出衔接式、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整合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增进院校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整合贯通专业的教材以及实训资源,保障学生的连贯性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增强校际交流,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和专业特点,注重各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纵向贯通。

以上海市中职S校的中高职贯通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为例,S校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对17、18、19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对于刚入学、需要打好基础、顺利适应职业技能学习的19级贯通班学生,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为主,通过开设心理与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结合信息技术基础的专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初步了解专业。18级贯通班的学生已入学两年,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配合少部分公共基础课。为了实现学生设计、预算、施工、管理等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目标,对应开设了“建筑装饰设计”“识图与制图”“装饰工程预算”“装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9门专业课。17级贯通班学生面临中专到本科阶段的转段考,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为文化课转段打下基础,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学习综合类专业课。教学资源上,S校以校为本,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和本校专业建设目标,公开出版教材1本、校本教材2本,开發了5门课程的相关资源,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为该专业贯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设置衔接式、层次化的课程,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

(二)深化校企、校校合作,增强贯通培养的职业性

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培养规格中都应体现出职业导向的特点。受传统教育观影响,即使是贯通后的职业教育也免不了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因此,应明确贯通培养的培养目标,明晰职业性和教育性在贯通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强校企、校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共享、利用实训资源。充分发挥贯通培养的长学制和系统培养优势,将实习实训课程的学习进程和内容安排制度化,时间上贯穿学习全过程,内容上按照难易程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

例如:S校的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建设以职业为导向,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师、建筑数字模型(BIM)项目经理等就业方向,重视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职业性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该校与2家企业持续合作,建立远程现场多方联动工作室,通过远程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实战项目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施工现场与教学教室相结合、企业专家现场带教与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性培养,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合作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开展以项目驱动为主的深度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内涵,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特色。另一方面,结合BIM技术运用飞速发展的背景和建筑行业对BIM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S校与BIM专业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共享实训资源,结合上海智能项目深度挖掘BIM的教学与应用,重视培养贯通专业学生的职业性。

(三)发挥系统功能,合力共助贯通人才培养

多方主体参与给贯通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力量,只有统筹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贯通培养模式的作用,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学校和企业在完善优质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上共同发力,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衔接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探索完善职教集团的运行、评价、保障体系,发挥职教集团的系统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晰实训育人全过程中的实施主体和相应职责,根据不同行业发展规律制定、执行相应的评价标准。以S校所在的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该行业职教联合体涵盖了上海市大型建筑企业、建设类行业协会、开设建设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技能培训、教师企业实践、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型人才需求发布等方面打造特色品牌项目。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注重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平衡成员单位的不同利益诉求,助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集团于2020年10月入选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四)探索建立贯通培养模式下单独的指标体系,加强贯通人才评价监督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贯通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普通中职、高职、本科不同,贯通班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等方面与平行班学生有很大差别,用同一标准考量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客观合理,也可能偏离贯通模式人才培养的初衷。构建贯通培养模式下单独的指标体系,可以直观评价人才的培养进度,监测贯通培养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侧重点。宏观上,指标体系构建应符合上海区域经济发展新需求,紧跟上海产业升级发展新趋势,结合贯通专业对应的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特点,制定评估范围和具体内容。微观上,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对贯通班学生和平行班学生进行比较,依据贯通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长、短板确定具体评估指标的权重。建议综合考量学生技能水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质量,建立公开透明、多主体共同参与、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上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应用型人才[EB/OL].(2019-11-13)[2020-08-30].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20/c_1123880849.htm.

[2]刘安洁.中高职贯通模式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以上海J学院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上海教育.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07)[2020-08-30].http://edu.sh.gov.cn/html/article/201912/104211.html.

[4]刘安洁,陈嵩.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6):36-4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