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广西文场队伍人才培养研究

2021-04-08 02:07包柳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柳州市柳州曲艺

包柳宁

(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广西 柳州,545001)

一、文场发展的来源

广西文场是一种以清唱为主的艺术剧种,历史悠久,唱词丰富,音乐优美,含蓄细腻,享有“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美誉。产生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200 年左右的历史,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曲艺音乐。一般说来,它是由江浙一带流传到广西, 其后逐渐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种。广西文场流行于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的近四十多个县市,尤以桂林、柳州、荔浦最为盛行。文场是一种可以不化妆且清唱的艺术形式,伴奏的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胡琴,三弦和笛子,俗称“五件头”。后来又增加了高胡、大提琴等,击节乐器除鼓、板外,还有碟子和酒盅等。

解放前,广西文场曾是职业盲艺人赖以谋生糊口的技艺。他们多由4-7 人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举办庆典礼.丧仪的人家演唱,或是拉着胡琴走街窜巷卖唱。而一些业余爱好者则自由组成“玩子馆”或“文场社”,“文场研究社”等,多在闲瑕时吹拉弹唱,借以消遣娱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广西文场,可使人们首先通过唱词的形象的直感,升华到唱词意蕴被唱腔深化了的高层的艺术欣赏中,从而领悟到音乐所赋予的某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绪。它带给人们快乐,凸显戏曲魅力。会玩文场前辈时常在月白风清之夜,聚集五六人,各带乐器沿街弹奏文场音乐。这盛行一时的玩法叫“过街溜”。如今,那样的盛况已很难看到,但“玩友”或称“耍友”们隔三差五地相聚自娱自乐的风气却一直沿袭到现在。

二、柳州文场概况

早在上世纪50 年代,柳州包括柳江,柳城,融水,鹿寨等地的文场爱好者约200 多人,如原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张绍佰(已故)老师就是柳州文场的老前辈。其父张仲善也是个有名的文场艺人。说起张绍佰,还有段有趣的故事:六十年代,张绍伯写了一段《寄生草》唱词:昔日同窗与共砚,如今隔海各一边。想当初鱼峰龙谭曾共勉,晨昏里花前月下意绵绵。花开花谢年复一年。纵然是日月潭美莫贪恋,怎比得紫燕归巢共团圆。缘于这思亲的唱词,其姐姐与姐夫八四年终于圆了四、五十年的团圆梦。以他俩为蓝本创作的广西文场《望乡亭》,参加1985 年全国新书曲目录像评比,获广西二等奖、柳州市创作一等奖,并获1985 年首届广西文学创作“铜鼓奖”。

70 年代末期,柳州市曾有“柳州市文场曲艺研究会”这个民间组织,由民间老艺人何汉湘任副会长,文场活动开展得也很正常。后因老艺人何汉湘病故及研究会一些人意见不统一,导致文场曲艺研究会解体,至今仍无法复元,已形成各自出于高兴,自娱自乐,聚散自由,全无所谓团队概念。目前该研究会还能常聚在一起玩的尚有以下几处:

1.柳州市斜阳路细柳巷37 号。该处是已故老艺人何汉湘居所,其遗孀章九英女士是文场界老一辈精英。在柳州文场届也称得上是文场的“活字典”大姐大。何老辞世后,在她的关怀和带领下,一些文场界的后生晚辈都相聚于此,重温故曲,以求自乐。每星期一、三、五、日为会期,后改为三、五、日,即每个星期就有三个晚上在此弹唱。每周三、五、日的晚上8 时至10 时30 分,巷内定会传出激昂或悠扬的文场曲调。聚集在此的多是50 岁至70多岁的中老年文场爱好者。

2.江滨公园也有一帮玩友,大约十多人左右,逢双休日即相聚于此,所唱的曲目都是来自明清俗曲或民间小戏;如《瞎子算命》、《打花鼓》等,已有十多年的光景了。但从未做个提蓝、送花去讨钱的事。来去自由,能坚持到现在的也不过七八人而已。

3.柳石路西三巷75 号大龙潭附近有一处,是市税局退休干部曾日照先生住所。曾老也是原“文场研究会”的主要骨干之一,自该会散架后,近年邀些朋友在他那里玩,平常排练些文场.彩调等传统节目到市郊及各县区演出,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三、文场队伍的现状

1.文场在柳州当地流传并能常在一起玩的队伍有5—6 支,人数大约在100—150 人之间。

其中活跃在市区的有:(1)柳州市文场曲艺研究会;(2)鱼峰区红霞曲艺队。活跃在县区的;(4)柳江县迎宾艺术团;(4)融安县长安镇和平社区曲艺队,(5)融安县浮石镇乐祥曲艺队。

队员基本是退休人员,年龄都在50—70 岁之间。文化程度也比较低,大都在初中以下的水准。女多男少,其中男同志占30%,女同志占70%。

2.他们经常排练一些传统剧目:其中有的是从我国古名剧移植的。如《西厢记》、《琵琶行》、《白蛇传》等;有的是把古典小说加以改编而成,如《红楼梦》、《醉打山门》、《玉娘上京》、《武二探兄》等,到各地演出。演出地点都是当地民间组织,某姓氏宗教的婚丧、喜庆、安龙吊灯、宗庙会期和个人相邀等。但更多的是参与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宣传演出。如征兵宣传、税收,计划生育,交通安全,扫黄禁毒等。每年都有10 多场的中心宣传演出。目前能在舞台上规范演出的团队是鱼峰区红霞曲艺队。

四、对文场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大对文场工作的传承保护

1.文场是广西曲艺老前辈们留下的一种地方曲种,是前无古人的代表作,很有张力,在全国民间曲调中很有影响力。广西作为文化大市,应加大对广西文场的传承保护。如何对文场工作进行传承保护,这个问题应当把它提到仪式日程上来,合理挖掘和传承发展广西文场工作,是全广西文化工作者都面临的一个很大课题,广西文场的传承保护与当地的民间文化密切相关。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曲种诞生了二百年到了现代社会,广西文场更应当有条件保护得更好。

2.文场资源要整体保护传承,不能只是考虑某个环节,必须做到合理利用,反对盲目开发,曲解破坏文场的原真性,同时也注意创新发展。在传承方面,文场项目仅仅是“口传心授”还是不够的,要用现代技术记录下来。还要在传承工作中找有兴趣的、有基础的人来学习。通过举办文场赛事,研讨会等方面,大胆地尝试,并总结出一套传承保护广西文场的经验来。

(二)必须加大对文场新人的培养

1.当今的年轻人都热中于流行歌曲,卡拉OK。对文场这个古老的东西是没有兴趣的。而“工尺五六”这样的曲谱恐怕已知之不多了。再谈文场,更会感到茫然。所以,现在的文场队伍是力量单薄,人才老化,新人缺乏,后继无人,正走向低谷,有濒临灭迹的危险。如何使“老调”唱“新腔”,使这份地方珍贵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了抢救这一剧种,让它能得到传承发扬光大。建议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从现在开始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制定出一些管理到位的措施,从人力、财力、场所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加大对文场新人的传承培养。以保障文场得以继承发扬,后继有人。

2.在文场人才培养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文场新人的办法。

打造强有力的群众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底蕴,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断创新与传承。要关心保护老艺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文场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给予他们施展实施传授的氛围和平台,利用老艺人“口传心授”来培养年轻的文场新人。对“祖师爷”留下的优秀才华-——广西文场,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它挖掘传承、发展继承。决不能让广西文场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流失自灭,要让广西文场这一地方曲种在广西大地上发扬光大。保持广西文场队伍,人才新秀新人的后续发展,后继有人。建议文化主管部门每两年应举办一次全区性的文场赛事,通过各种文场赛事和文场研讨会等手段,打造广西文场在全国的品牌,形成更好的宣传氛围,促进广西文场事业的传承发展,才会走的更远。

五、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并体会着曲艺带来的快乐,这其中包含着人们苦中作乐,力争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今天,不仅是广西文场,其他曲艺也都在时代的推动下得以传承,不断更新与创新,助推着文艺事业的发展,重塑人们对曲艺文化的再认识,将会促进我国曲艺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提升国家文艺软实力。

猜你喜欢
柳州市柳州曲艺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柳州市常见小花紫薇品种的种植、养护
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 提高执法成效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