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思考

2021-04-08 01:59郭淑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资课程体系素养

郭淑敏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61)

一、前言

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性的精神以及创新性能力的各类人才。这类人才通常具有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等特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前提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本钱,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1]高校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积极意义,以表现艺术的独创性和鲜明个性诉求,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想象力的丰富等创新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按照性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面向专业艺术生,旨在培养专业艺术技能教育、培养艺术家;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其艺术审美、艺术感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等为根本目的,也就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艺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艺术,如美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戏曲、戏剧、影视等经典作品的鉴赏、批评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等8门课程。除此之外,各高校视其教学条件,同时也会开设其他一些艺术类的选修课程。

二、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一直较为重视。在世界著名的大学里,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均开设多门艺术课程。2006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普通高校要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并提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此后,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大体如下:

(一)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

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育处、公共艺术教育部等。该机构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安排、课程管理、艺术社团活动等具体事宜,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机构性保障。

(二)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配备

师资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各高校师资力量不一,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专业水平较高,拥有一支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师资。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任,教学实践效果某种程度上容易与专业教学相混淆,教学效果不好。师资的优化,有效保证了教学实践活动的高校有序。当前,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仍旧较为薄弱,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三)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数同学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能保证上课出勤和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内驱力,提不起兴趣,存在缺勤、注意力不集中、低头看手机等现象,使教学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公共艺术教育是否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由于本课程所面向的均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出于专业之差距,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积极主动性,使得教学收效不大。

三、创新视野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思考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等素质之人才的必备素养,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融合,创造性活动既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又需要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美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路径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其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钱学森曾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高校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艺术在科学创新方面的催化作用尽管难以具体量化,但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鉴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其在教学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以求进一步发挥出其在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大多仅开设教育部所规定的8门艺术鉴赏课,有的学校开设有少数的艺术专门选修课。但对于丰富的艺术教育体系而言,还有更多的艺术类课程可以面向全校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美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把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多达上百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除8门基础鉴赏课外,还可以按艺术门类,由浅入深地打造系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大学生的不同审美偏好和鉴赏需求,让艺术教育的普及实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优化师资力量

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前,虽然部分院校已开始培养了专门性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但总体来看数量较少,未能满足实际教学所需。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仍旧处于“兼职”状态,由 艺术学院专业师资兼任。艺术专业师资尽管在艺术专业知识方面素养较高,但是他们知识结构的专业性,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不相符。从而,教与学出现两层皮现象,老师讲得越专业,学生听得越茫然。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培养更多面向非艺术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之专门性师资,优化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

(三)充实艺术实践教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要抓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课堂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如高校艺术社团的各种实践活动,举办各种校园艺术节,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或感受。美国哈佛大学非常重视艺术创造性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该校从1993年开始举办全校性的非常有特色的“艺术优先(ART FIRST)艺术节”,这是校园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节。每届艺术节都会有200多个各种各样、规模不等的艺术创造性节目。校外的公共教育资源,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向。当前,博物馆、美术馆已从过去注重收藏转向为民众美育服务,这可以视为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新场所和新形式。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直接面对艺术作品,直观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独创个性。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充实,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与克板的课堂教学相比,直面艺术作品的艺术实践教学则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既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路径。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教学,从而发挥出其在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猜你喜欢
师资课程体系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