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及矿物类型对高碱煤快速热解焦油及BTEXN产物分配的影响

2021-04-09 06:50魏砾宏樊雨房凡郭良振陈勇杨天华
化工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煤焦油含氧溶性

魏砾宏,樊雨,房凡,郭良振,陈勇,杨天华

(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引 言

轻质芳烃,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合成纤维、塑料、医药、农药、香料等。轻质芳烃目前主要来源于石油[1-2],而我国的石油资源较匮乏。从煤干馏焦油中富集和提取轻质芳烃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据统计,从2000—2017年,我国煤焦化产业所消耗的煤炭量从1.06 万吨达到5.89 万吨[3],同时也产生大量煤焦油,这为从煤焦油中提取轻质芳烃提供了可行性。以煤制油、天然气、煤制化学品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以及多种产品联产等煤清洁利用方式也将是我国“十四五”能源发展重要任务。目前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煤焦油中轻质芳烃产率以提高焦油价值,并进一步加工成液体燃料和高价值化学物质[4]。

影响煤焦油中轻质芳烃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从煤自身元素组成来看,低氧元素及较高H/C 原子比[5-7]有助于提高煤焦油及焦油中轻质芳烃产率。文献[8]通过烟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来提高原料的H/C 原子比,焦油产量和轻质组分均有增加。煤中H/C 原子高于1 时,焦油产率能够提升1%~1.6%[9]。文献[10]发现同时具有较低H/C(0.65)、O/C(0.06)原子比的煤种,轻质芳烃产率提高。热解温度的提高也可增加焦油中轻质芳烃的产率,平朔烟煤的轻质芳烃产率从500℃的0.12 mg/g 提高到1000℃的2.2 mg/g[11],因为高温下油中各类物质趋向于形成环状稳定结构[12]。加热速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轻质芳烃产率较高的实验方法,都是在10000℃/s以上的快升温速率下实现的[10,13-14]。因为慢速升温会延长热解用时,产物易发生二次反应,特别是苯系物易与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相结合,从而使轻质芳烃“变重”。已有研究发现H2和CH4气氛也可使焦油中的苯系物提高1.2~1.5倍[15]。

热解气原位催化由于具有高轻质芳烃选择性,是当前煤制轻质芳烃的主要研究热点。一些学者研究了天然矿石,如褐铁矿、赤铁矿等作为煤热解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发现Fe对闪速热解蒸汽的还原作用可使焦油中轻质芳烃产率增加1.5 倍[16]。一价和二价阳离子会在煤热解阶段反复与煤基质组合成键及断键,发生交联作用,使得焦油前体中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组分及较小的芳香组分被裂解成气体,一些较大的芳香组分则被转化成焦炭,使煤焦结构致密,重焦油难以逸出,从而提高BTEXN 产率并减少酸性组分[12,17]。此外,碱金属及碱土金属(AAEM)能催化油中的酚类及多环芳烃向轻质芳烃的转化,如褐煤和烟煤酸洗脱灰后负载K、Ca、Na、Mg 使轻质芳烃产率提高了18%~27%[10]。煤中固有矿物对轻质芳烃产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碱金属含量较高的固有矿物组分所对应的煤种[10]。因此,有必要针对高碱煤AAEM 含量高的特点,特别是高碱煤中的Na含量远高于其他煤种(<1%),研究其对高碱煤热解焦油及轻质芳烃产率影响,探索提高轻质芳烃产率的方法,发挥其有利于化工利用的优势。

本文为提高新疆高碱煤的焦油BTEXN 产率,对新疆高碱煤开展快速热解研究。分别对红沙泉煤逐级萃取,脱灰将军庙煤添加不同形态及含量的Na,利用Py-GC/MS 开展内源矿物组分类型和外源添加的Na 形态及含量对高碱煤热解油组分的影响研究。从高碱煤预处理的角度,为高碱煤热解焦油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转化探索新途径。

1 材料及实验方法

1.1 原料

本研究选择新疆地区的高碱烟煤,将军庙煤(J煤)和红沙泉煤(H 煤)作为研究对象。两种煤样经研磨筛分至150 μm 以下,烘箱110℃下干燥24 h。根据国标GB/T 212—2008、GB/T 214—2015 开展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见表1。

1.2 原料预处理

本文分别采用两种预处理方法:红沙泉煤为逐级萃取,将军庙煤为脱灰后添加不同形态及含量的Na,开展矿物类型及Na 形态和含量对热解油组分的影响研究。

表1 煤质特性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1)逐级萃取处理:红沙泉煤采取逐级萃取的处理方法制备实验煤样[18-19]。称取1 g 煤样,置于100 ml 离心管,加入50 ml 去离子水,经振荡24 h 后离心、抽滤分离获得水洗煤。将上述提取样品置于离心管,依次加入30 ml 1 mol/L NH4Ac 和30 ml 1 mol/L HCl 溶液,每次加入样品后都进行振荡24 h 离心及抽滤分离,并获得NH4Ac 洗煤和HCl 洗煤。萃取过程中获得的样品均需在110℃下干燥24 h 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样品分别记为HH、HAc、HL。

为探究红沙泉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金属含量,根据ASTME1755-01(2007)及宋维健等[18]的研究,每次取10 g 逐级萃取后的煤样,置于马弗炉中,以10℃/min 加热到250℃保持30 min,后继续加热到575℃停留3 h,燃烧制灰。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XRF,PANalytical Axios,omnian-3600w)分析灰分,得到红沙泉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AAEM 含量,见表2。根据表2,红沙泉煤中水溶性矿物质主要以NaCl为主,约为60%,同时包括少量的水溶性Ca、Mg 及微量K,而醋酸铵溶性物质中Ca、Mg 的含量远超过Na,其占比为70%和20%。这一结果与文献[20-22]中高碱煤不同赋存形态金属含量结果具有相似性。同时盐酸溶性矿物质中Ca 的含量极高,占比为88%。其中Na、K 属于碱金属而Ca、Mg 属于碱土金属。

表2 红沙泉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金属含量Table 2 Metal content of different occurrence forms in Hongshaquan coal

(2)钠的外源添加:对将军庙煤进行HCl/HF 洗涤,去除固有矿物质以排除Na 以外的其他离子干扰,将军庙煤经研磨筛分,确保粒径小于0.10 mm。依次经HCl(6 mol/L,6 h,300 r/min)/HF(1 mol/L,4 h,300 r/min)/HCl(1 mol/L,4 h,300 r/min)溶液洗涤。随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淋洗,使氯离子完全被去除且调节滤液pH约为7,最后将煤样在105℃的温度下干燥24 h。经酸洗后,灰分的脱除率约为90%(质量)[23]。采用机械混合法向脱灰煤中分别添加1.0%(质量)、0.4%(质量)的NaCl 和CH3COONa(NaAc),代表煤中水溶性钠和醋酸铵溶性钠,将每种混合物充分搅拌,在110℃下干燥24 h。脱灰及添加Na 后的样品分别记为DJ、0.4DNa、1DNa、0.4DAc、1DAc。单位质量样品中Na含量见表4,Na含量是根据机械混合时Na的添加量换算得到。

1.3 实验方法

本实验通过CDS1500(CDS Analytical, LLC,USA)系列热解器对样品进行快速热解,并与GC/MS(Agient 5975)联用对煤的热解产物进行检测。该装置具有加热速率快、实验误差小、焦油二次反应概率低的特点[12,24-25]。每次放入1 mg 样品,以20℃/ms加热到1100℃,保持15 s。以纯氦(99.999%)为载气,流速为1 ml/min,将快速热解产生的挥发性产物通入到GC/MS 中进行分离和检测。CDS 与GC 之间的传输管线温度为280℃,防止挥发物被冷却。采用HP-5ms 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热解产物,分流比为1∶50,质谱仪在电子电离(EI)模式下对不同物种进行检测。色谱条件为:在60℃下保持3 min,后以5℃/min 的加热速率加热到100℃,再在12℃/min 条件下从100℃升至280℃,并保持15 min。在电子电离(EI)模式下以70 eV 的电离能运行。MS 检测的质核比范围(m/z)为20~600 au。所有产物均使用化学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08.L)质谱库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表3 单位质量样品中不同形态Na含量Table 3 The Na content of different forms in each gram of sample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热解油成分

2.1.1 原煤焦油成分分析 经Py-GC/MS 检测,两种原煤热解油中均含有200多种有机物质。根据文献[10,25],本文将气态小分子物质去除后的所有物质归为煤焦油气态产物,通过色谱峰面积的大小来对比分析油析出量和各类物质在油中所占比例,因为GC/MS 给出的化合物色谱峰面积与其析出量呈线性关系[16]。所有数据都经过归一到同质量的煤样进行比较。

为了解煤焦油中各类物质分布及变化,将热解油中物质分为芳烃化合物、含氧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4大类,分布见图1。由于新疆高碱煤中硫含量较低(表1),焦油中含硫物质也极低(0.01%,0.02%),本文未予分析。

由图1可知,快速热解后J煤热解焦油总析出量比H煤高30%,除脂肪族化合物析出量相当,其他组分均高于H 煤。由于两种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灰成分有较大不同,尤其是J 煤灰分中Na、Mg 和Ca 含量明显高于H 煤,这可能是这些元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根据已有文献,Na和Ca单独作用都会减少焦油产率[26]。两种煤焦油产物分布规律类似,焦油中芳烃类产物最多,占比达到50%。两种煤均为次烟煤,芳香碳的比例和交联程度较高[22],因而具有较高的芳烃产率;高温促进煤中烷基桥键和含氧醚键断裂,促进芳烃化合物生成的同时抑制了酚类化合物的生成[12]。

图1 原煤煤焦油成分Fig.1 Raw coal tar composition

对于含氧化合物,在J 煤和H 煤焦油中占比分别为20%和18%,按照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包括酚类、酸类、酮类、醇类、酯类和醛类等。这些物质由于降低焦油热值并且化学性质不够稳定,因而属于不理想组分[5]。焦油中脂肪族化合物占比较少,主要由长链环烃及短链烯烃等组成。原煤及预处理的样品焦油中主要含氧及脂肪族化合物具体分布情况详见附录表A1、表A2。图1中含氮化合物的析出量较低,这与煤本身的低氮含量有关。

2.1.2 逐级萃取对煤焦油成分影响 图2 为H 煤逐级萃取后焦油成分。如图2(a)所示,水洗和NH4Ac洗后焦油析出量逐渐降低,但HCl洗后,焦油析出量又有所提高。与H 煤相比,逐级萃取使焦油析出量分别较原煤降低了22%、55%和27%。可知,H 煤中水溶性矿物(主要为Na)、醋酸铵溶性矿物(主要为Na、Ca)能够促进焦油的生成,盐酸可溶性矿物(主要为Ca)则会抑制焦油的生成。这说明Na 对焦油析出起主要促进作用,而Ca 则会抑制焦油的析出,同时Ca与Na的协同作用会促进焦油析出。

同时,经逐级萃取后焦油组分也发生较大变化[图2(b)]。逐级萃取后焦油中脂肪族析出量依次减少25%、85%、73%,芳烃类分别减少36%、59%、29%。可知水溶性矿物及醋酸铵溶性矿物有利于提高焦油中脂肪族及芳烃化合物的析出量,醋酸铵溶性矿物质比水溶性矿物质的影响作用大,尤其对脂肪族化合物的影响最大。HCl洗后焦油中的脂肪族及芳烃化合物与水洗及酸洗相比有所提高,说明盐酸溶性矿物(Ca和Mg)对其具有抑制作用。

图2 H煤逐级萃取后焦油成分分析Fig.2 Tar composition analysis after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Hongshaquan coal

对于含氧化合物,与原煤相比,水洗对焦油中含氧化合物无明显影响,但NH4Ac 洗使其降低了30%,说明H 煤中醋酸铵溶性Na、Ca 等矿物能够促进煤中含氧官能团的脱除,使其进入到焦油中。而HCl 洗后其析出量又恢复到接近原煤的水平,说明煤中硅酸盐、硅铝酸盐等盐酸可溶矿物质能够抑制煤中含氧化合物裂解析出。此外,与原煤相比,水洗和HCl洗后焦油含氮化合物析出量提高了60%和14%,HN4Ac 洗后其析出量降低21%。说明水溶性矿物能够较大程度抑制焦油含氮化合物的生成,而NH4Ac及HCl洗对焦油含氮化合物的影响较小。

2.1.3 Na 形态及含量对煤焦油成分的影响 脱灰及添加Na 的J 煤热解油数据如图3 所示。如图3(a),脱灰后J 煤焦油析出量与原煤比降低54%,可知J 煤的固有矿物质对焦油析出量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文献[27]五彩湾烟煤及本文中红沙泉煤逐级萃取HCl 洗后的实验结果相同,三种煤均属于高碱煤。因此,灰分对焦油析出量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高碱煤的共性。添加0.4%及1.0%的NaCl和NaAc 具有抑制煤焦油析出的作用,焦油析出量降低39%、14%和16%、14%。根据文献[26],分析主要原因是外源添加的Na 与煤/焦炭(-CM)基质通过反复的交联和断键,阻碍了煤/焦炭基质向焦油前体(-CM′)的转化。少量NaCl(0.4%)对焦油的抑制作用更强,NaAc的添加量则无明显影响。

图3 J煤脱灰及添加Na后焦油成分分析Fig.3 Tar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Jiangjunmiao coal after demineralizing and adding Na

由图3(b)可知,相比于J煤,脱灰后焦油中脂肪族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及芳烃化合物的析出量分别降低61%、32%、67%,但是含氮化合物析出量却提高5%。因此,J 煤的固有矿物质对其焦油中脂肪族、含氧及芳烃化合物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氮向液相的挥发。添加Na 对脂肪族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NaCl 及NaAc 分别使其析出量降低56%~78%和37%~74%。对于含氧化合物,0.4%和1.0%的NaCl 使其析出量较DJ 分别降低34%和17%;而NaAc 分别使其降低13%和增加4%。说明NaCl 及较多NaAc 能够抑制焦油含氧化合物的析出,而添加0.4%NaAc 能够提高焦油含氧化合物的量。两种Na 对焦油中芳烃化合物的影响规律类似,0.4%的NaCl 及NaAc 使芳烃析出量降低29%及11%;而1%的添加量使其增加16%及9%。说明少量的NaCl 及NaAc 抑制了芳烃的生成,而较多的NaCl及NaAc 能够促进焦油中芳烃化合物的生成。综上,J 煤脱灰后添加外源Na 会抑制焦油的析出。对比H煤,与水溶性矿物(以Na为主)对焦油的影响结论不同。分析原因认为水溶性矿物中Na与其他Ca、K、Mg等金属的协同作用会改变Na的作用机制。

2.2 芳烃在焦油中的分布

2.2.1 逐级萃取对煤焦油中芳烃分布的影响 经逐级萃取的H 煤样快速热解焦油中芳烃化合物分布情况如表5 所示,其中单环芳烃(7)指除BTEX 以外的单环芳烃。H 煤焦油中多环芳烃占比最高(43%~54%),其中萘基化合物约为15%;BTEXN 排第二,占31%~47%;单环芳烃占比较低,占6%~15%。此外焦油中还含有少量的芴、茚、蒽、菲、芘等芳烃化合物。焦油中萘基化合物及单环芳烃结构都与BTEXN 接近,均属于易向BTEXN 转化的优势物种。

逐级萃取后煤热解焦油中BTEXN 析出量随焦油析出量降低而降低,如图4(a)所示。水洗(主要为Na)后,BTEXN 总量较原煤降低了36%,经NH4Ac(Ca、Mg、Na等)、HCl(Ca、Mg等)洗后BTEXN析出量较水洗煤逐步略有提高。由此分析H 煤中的水溶性物质(Na)对BTEXN 的生成具有重要催化作用,醋酸铵溶性及盐酸溶性矿物质中Na 的含量较水溶性Na 减少了60%以上,以Ca、Mg 为主,具有抑制BTEXN 生成的作用。说明水溶性Na 对BTEXN 的析出起到关键性作用。文献[15,25]认为煤中AAEM均能起到提高煤热解油中BTEXN 析出量的作用。因此,关于碱土金属的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4 煤逐级萃取焦油中芳烃化合物分布Table 4 Distribu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tar after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Hongshaquan coal

图4 逐级萃取后H煤焦油中BTEXN的分布Fig.4 BTEXN distribution in tar of Hongshaquan coal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分析图4(b)可知,BTEXN 中苯及甲苯的比例最高,占比为66%~68%;其次是二甲苯和萘,占30%左右。乙苯含量较低,仅为3%,这可能是乙苯的烷基侧链较长,在1100℃高温下易断裂,导致乙苯在焦油中的占比较低。相比于H煤,HH、HAc及HL焦油中苯分别降低45%、42%、34%,甲苯及二甲苯分别降低46%、41%、36%和51%、44%、34%,说明水溶性矿物(主要为Na)能促进焦油中苯、甲苯及二甲苯的生成,醋酸铵溶性矿物(Ca、Na 等)及盐酸溶性矿物则抑制其生成。与H 煤相比,经水洗、HN4Ac 洗及HCl 洗后油中萘和乙苯的析出量分别降低36%、48%、33%及56%、45%、43%。说明水溶性物质及盐酸可溶性物质对焦油中乙苯和萘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而醋酸铵溶性物质对其生成有抑制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焦油和BTEXN 析出量的影响不同。经逐级萃取后,焦油中BTEXN 的析出量与焦油析出量呈正相关。而添加1.0%NaCl 及NaAc 在抑制焦油析出量的同时促进了焦油中BTEXN 析出量。这可能是NaCl 及NaAc 能够促进焦油轻质化,同时部分低分子量焦油产物可能会转化成气体,造成了“油少轻烃多”的结果,这与文献[30]的研究结果相似。

2.2.2 Na形态及含量对煤焦油中芳烃分布的影响

脱灰及添加Na 后J 煤焦油中芳烃化合物的分布情况如表5 所示,与H 煤类似,多环芳烃占比最高(46%~60%),其次是BTEXN(32%~51%)及单环芳烃(3%~14%)。

焦油中BTEXN 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5(a)可知,脱灰后J 煤BTEXN 的析出量较原煤减少70%,J 煤灰分中不但有7.66%的Na2O,能够起到提高BTEXN 的作用,也可能是所有矿物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添加0.4%NaCl 和NaAc 时,焦油中BTEXN 析出量较DJ 煤减少10%和增加5%;这可能是高温条件下Na 的挥发所致。文献[26]发现在1200℃条件下煤中Na 的挥发率可达80%。而本文实验温度为1100℃,Na 的挥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少量Na 对焦油BTEXN 析出量无明显影响。当添加1.0%NaCl和NaAc时,BTEXN 析出量较DJ煤分别提高42%和62%。这一结果与水溶性矿物的作用结果一致,因为水溶性矿物(Na 的含量为3113 μg/g)与 添 加1.0%(质 量)NaCl 及NaAc 中Na 的 量(3966 μg/g 和2801 μg/g)接近,进一步证明水溶性Na 能促进焦油BTEXN 析出。一方面碱金属能够催化煤热解产生挥发物及挥发性自由基并使其发生转化,催化焦油中多环芳烃及酚类等大分子焦油产物向BTEXN 的转化[10,28-29];另一方面,Na使脂肪族化合物的析出量(特别是长链脂肪族)分别减少了60%及78%,可以推测脂肪族化合物向BTEXN 的转化可能是其样品热解焦油中BTEXN 析出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表5 J煤脱灰及添加Na焦油芳烃化合物分布Table 5 Distribu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tar after demineralizing and adding Na

图5 J煤添加两种形态Na后焦油中BTEXN的分布Fig.5 BTEXN distribution in tar of Jiangjunmiao coal after demineralizing and adding Na

焦油中BTEXN 的分布情况如图5(b),与H 煤类似,苯和甲苯析出量最高,能够达到61%~72%;其次是二甲苯与萘,其在BTEXN 中的占比为26%~36%;而乙苯的占比很低,为2%~3%。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两种煤样均属于次烟煤,且均有较高的碱金属含量。

添加0.4%NaCl及NaAc 后焦油中的苯析出量无明显变化,当添加量提高到1.0%时,苯和甲苯析出量分别较DJ 煤提高23%~25%和48%~64%。添加0.4%的NaCl 后焦油中的甲苯析出量较DJ 煤降低18%,0.4%NaAc 无明显影响。说明较多Na 能显著提高焦油苯和甲苯析出量。对于焦油中的萘,添加0.4%的NaCl及NaAc 后,其析出量较DJ 煤分别降低9%及11%,添加1.0%时,析出量增高24%和47%。添加NaCl 后分别使二甲苯和乙苯析出量增加6%~65% 及4%~30%,NaAc 使 其 提 高60%~132% 及72%~134%。

3 结 论

为了研究新疆高碱煤热解焦油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途径,本文采用Py-GC/MS 探究了Na的形态和含量,以及矿物类型对两种高碱煤热解油的产物分布及轻质芳烃生成特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两种高碱煤的固有矿物质均能够使焦油析出量提高27%以上。红沙泉煤水溶性矿物及醋酸铵溶性矿物会促进焦油析出,盐酸溶性矿物会抑制焦油析出,Na 起主要催化作用促进焦油析出,Ca 则会抑制焦油的析出,同时Ca 与Na 的协同作用也会促进焦油析出;而脱灰后将军庙煤外源添加NaCl和NaAc则会抑制焦油的析出。

(2)红沙泉煤水溶性矿物及醋酸铵溶性矿物使焦油中脂肪族及芳烃化合物的析出量提高了25%、85%和36%、59%,而盐酸溶性矿物抑制其生成。水溶性矿物对含氧化合物的析出无明显影响,抑制含氮化合物的生成;醋酸铵溶性矿物使含氧化合物析出量提高30%,而盐酸溶性矿物抑制其析出,两种萃取方法对含氮化合物的影响较小。

(3)将军庙煤的固有矿物质对其焦油中脂肪族、含氧及芳烃化合物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抑制氮向液相的挥发。与脱灰煤相比,外源添加NaCl和NaAc 使焦油含氮化合物析出量降低37%~74%,抑制脂肪族化合物的析出。1.0%的NaCl和NaAc使芳烃化合物析出量分别增加了16%及9%。NaCl 及1.0%的NaAc能够抑制焦油含氧化合物的析出。

(4)将军庙煤和红沙泉煤快速热解焦油中BTEXN 组分相似,苯和甲苯析出量最高,达到约65%;其次是二甲苯与萘,占比约为30%,乙苯的占比很低,为2%~3%。两煤中固有矿物质及水溶性Na 是提高焦油中BTEXN 生成的关键因素。水溶性矿物和外源添加1.0%NaCl 及NaAc 均能极大提高BTEXN 析出量(分别提高36%、42%及62%),且显著提高焦油苯和甲苯的生成。NaAc 使焦油中脂肪族化合物向BTEXN转化。

表A1 两种原煤焦油中含氧化合物及脂肪族化合物分布情况
Table A1 Distribution of oxygenates and aliphatic compounds in two kinds of raw tar

含氧及脂肪族化合物峰面积×107酚酸酮醇酯醛C6~C9 C10~C19 C20~C30红沙泉煤85.62 28.97 11.08 8.77 7.33 1.66 20.96 50.43 36.31将军庙煤106.57 48.7 15.12 2.85 6.85 4.05 27.17 55.17 20.13

表A2 预处理后各个样品焦油中含氧化合物及脂肪族化合物分布情况
Table A2 Distribution of oxygenates and aliphatic compounds in tar after pretreatment

含氧及脂肪族化合物峰面积×107酚酸酮醇酯醛HL 39.71 56.73 9.47 10.52 12.98 DJ 18.2 56.68 15.13 2.73 3.68 0.4DAc 45.92 52.10 9.31 4.63 0.92 C6~C9 C10~C19 C20~C30 HH 30.78 83.09 1.35 4.31 15.4 1.15 3.88 25.68 58.97 HAC 31.42 45.87 5.12 3.21 4.29 0.7 3.86 11.59 2.87 4.12 14.16 9.48 5.36 18.63 23.6 0.4DNa 22.67 29.34 12.82 1.12 3.68 1.16 3.17 6.47 10.83 1DNa 39.05 18.39 10.32 5.90 3.09 0.31 4.13 7.18 3.07 2.86 11.45 1.96 1DAc 38.66 47.69 5.45 2.23 2.83 0.41 2.75 5.69 4.15

猜你喜欢
煤焦油含氧溶性
有关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反应原理”荟萃
安宁市婴幼儿及儿童血清脂溶性维生素的水平
煤焦油加氢转化技术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链接
煤焦油加工腐蚀机理及防腐技术探讨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等待曙光的煤焦油加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