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电视天气预报的优化举措

2021-04-10 16:34李珊娜
电视技术 2021年12期

李珊娜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1)

0 引 言

电视天气预报一直都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向受众传播天气信息。随着理念的不断更新,天气预报为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一系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不断下降,电视天气预报也不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电视天气预报一直在积极应对,从精细化预报服务内容、丰富画面呈现手段、扩大服务领域、制作原创服务产品、技术创新、拓展发布渠道以及促成媒介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及尝试,以此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媒体的崛起以及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大家庭中的一员。之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助推了我国网络媒体的全面升级,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2010年以后,新媒体发展态势更加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1.1 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与传统电视模式的本质差异主要有:传播状态,从过去的“一点”转变成为“多点”;主导状态,由以往传统媒体主导受众类型,转变成为受众主导类型;受众状态,以往的传统媒体对象没有明显划分,而新媒体在该方面进行了细致分类[1]。

1.2 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依据自身内容广泛、交流互动等优势,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播出时段、节目播放时序、播放次数等因素限制,这让电视媒体存在的垄断优势不断消失。人们看电视的时间逐渐缩减,其中主要人群结构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人更喜欢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进行节目观看。当前,电视已经不是人们的第一或是唯一的选择。相应地,由收视费、时段广告组成的电视媒体盈利方式也受到了严重冲击[2]。

2 新媒体时代电视天气预报已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新媒体对电视受众市场的抢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主要采用对内对外两手抓的应对方式。

2.1 寻求节目自身的突破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国家级及市县级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秉持“提供更加精细气象服务”的理念,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3],比如提前预判天气抢占气象服务先机,深度挖掘气象数据,加强大数据分析;制作并发布独家原创图文服务产品,加强高科技、精细化气象产品运用;多样化图形设计,深化科普概念解读,提升气象科普传播力;强化特色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将人文关怀做到位;遇重大天气,加强与主流电视媒体直播合作,提高服务时效性。电视天气预报始终坚守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的责任,给公众提供既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气象服务内容和产品,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2.2 借助新媒体平台

2010年是媒介融合年。电视天气预报抓住时机,纷纷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发布节目视频的同时,随时关注各种天气变化,与社会热点新闻挂钩,及时跟进实况数据,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及时回复网友疑问、不定时发布节目制作花絮、开展能产生共鸣的主题活动并设置有奖问答环节等方式,提高网友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快速拉近了栏目组和网友们的距离。同时,打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新媒体端的出入口,不仅让节目走进新媒体,也让新媒体走到节目中,即节目中出现了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供电视受众扫描,或是在节目的最后一屏展示栏目组邮箱。另外,在遇到重大天气时,栏目组会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图形和语言进行再创作,改造成适合新媒体端发布的节目。

3 电视天气预报的进一步优化举措

电视天气预报在节目内容、主持人、节目包装、原创服务产品、新技术手段、媒介融合与推广等多个方面依然有可优化的空间,具体分析如下。

3.1 节目内容

电视天气预报作为视觉性的节目,内容质量的优劣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注重节目的话题性。话题一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二是主创人员自主寻找话题。话题一定要与受众有关联,能够产生共鸣和共情。

(2)提炼天气关键词。传播规律是少即是多,诉求要集中明确。节目开篇可以通过字幕提炼的方式来加强信息的聚焦效果,帮助受众拎出核心信息,如未来天气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善用过渡词。不同的内容板块使用相应的过渡语,有助于加强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受众理解节目内容。

(4)信息编辑和内容编排要懂得用减法。天气预报节目往往都短小精悍,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填充大量的信息,主持人的语速势必加快,会让受众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导致注意力下降,所以需要适当做减法,不能贪大求全。

(5)要注意各天气要素之间量的匹配。篇幅过满,又没有数据或动画等要素支持,节目会显得过于单调。

招远东汤地热田地热水的14C分析结果见表3,将所测数据带入上式,得出招远东汤地热水年龄在3000a左右,而末次冰期发生时间在10ka以前,因此可以排除时间因素对D与18O值的影响。

(6)掌握权威播报和口语化表达之间的度。口语表达最有传播力。对于专业术语、科普知识,要用受众能理解、能接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解读,最好是能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受众生活中接触的东西。另外,添加网络流行用语甚至地方方言,有助于提升节目的亲和力和地方特色。

(7)注意图形细节的把握,重点要突出。电视画面想要突出重点信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改变字的颜色或者加大字码;柱状图或折线图,对比度要大一些,数值落差大一些,效果就能出来。从视觉的角度看,画面信息不能太多,要做到重点突出,有利于受众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3.2 主持人

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承担的是电视媒体、气象科学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在节目中的表现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主持人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空间移动、手势以及脸部表情的变化。主持人要根据屏幕的切换而走动,避免无谓走动,要善于运用手势。手势只有两个功能,一是指示功能,二是强调功能。如果动作或手势过多,就会造成传播效率低下,使观众对主持人过于关注。另外,脸部表情尤其是眼神也是表达的符号,但是过多使用抬眉和睁眼的方式会显得有点夸张,要适当减少。同时,主持人要管理好表情,找准科学性与亲和力之间的吻合点,让自己变得既有亲和力又有可信性。

(2)善用重音,有利于提高播报的清晰度,比如对比词、方位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等使用重音。要有意识地匹配好重音,分辨一句话中哪个要素更重要,不能全是重音,要素关系要处理清楚,语意才能清楚。另外,汉语表达方式是焦点在尾,不仅仅是一句的重点在尾,有时候一段的重点也在尾,因此无论在句尾还是段尾进行强调的时候,重音都不能丢。

(3)语调、语气、语速会对节目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播报时语调和语气要有起承转合的意识,根据不同的播报内容要有所区别,层次越丰富,受众越觉得贴心。而且,口语化的播报过程中,主持人要多用语气,少用“啊哪吧呢呀”这种语气词。主持人要对语句的节奏进行科学掌控,对于即将发生的天气现象关键词要放缓语速、加重语气,进行重点式的播报。

(4)当遇到信息量无法删减时,主持人要在语言上有所强调。在衔接和过渡的地方,通过转折词和重音的方式做出转换,同时,要找到能够换气的气口。只有找到落点,从表达上找到气口,主持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主持人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翻新、与时俱进。当主持人有了自己独有风格,就会产生价值,才会有相对稳定的粉丝。因此主持人播报一定要有个人色彩,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也是节目获得到达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6)表达时的交流感和对象感很重要。只要小幽默或小失误不是原则性的,观众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会让主持人变得更亲切、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更接地气,同时愉快的氛围也会让受众更愿意接受主持人所说的话。

3.3 节目改版和图形包装

目前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都非常重视节目改版和图形包装,这主要是因为节目改版和图形包装可以给受众感官上最直接的冲击。特色明显且贴合节目定位的改版和包装,更能够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改动较大的节目改版要每隔几年进行一次,在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前制作出更有亮点的包装。为了时刻让受众感受到节目图形的不同,还要找准时机,比如重大天气、重要事件、重要节假日等,在背景、字幕、天气元素等方面进行改变。不过包装只是外部形式的展现,关键还是节目内容,不可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3.4 原创服务产品

电视天气预报可以从重点天气出发,以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围绕气候背景、未来天气、公众关注热点,贴合公众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挖掘制作有针对性的原创服务产品,例如穿衣、出行、积雪、赏雪、滑雪、花粉过敏、柳絮、花草种植、农作物生长、洗车、晒被、赏月、赏红叶、体感温度、感冒、紫外线、晨练、人体舒适程度、中暑、高血压等气象指数服务产品以及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各种防护指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天气息息相关,都可以成为服务性产品制作的思路和素材。

3.5 新技术手段

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要通过演播室抠像制作。为了增强节目吸引力、抓住受众注意力,需要通过虚拟技术手段呈现气象信息的逼真立体效果,增强互动效果,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近两年,发展迅速的拓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多种形式的统称)能否应用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如果可以应用,该技术将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体验,让节目创作更具想象力,让受众的视野变得更广阔。

3.6 媒介融合与推广

媒介融合就是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打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保持良性循环[5],合力推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大小屏联动,加强和受众的互动。当遇到重要天气发生时,人们会格外关注天气预报,这是抓住受众注意力的契机。节目组应首先通过节目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对即将发布的录制花絮进行提前预热,充分激发受众好奇心,其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节目紧张的录制过程,在结尾留下悬念、抛出问题,让大家在即将播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找答案,最后在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有奖问答活动。对于优胜者,除了送纪念品,还可以请到演播室真实体验主持人的工作,这些都可以拍摄并发在网上,作为节目宣传的一部分。

(2)拓展发布渠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布平台不限于电视台、节目自身的官方微博和公众号,还可以与当地影响力较强的网络媒体、知名线上平台、广告商官网进行融合、合作,对节目进行推广,增强信息推送的频率,实现资源共享。

(3)在国家取消学科校外培训、回归校园教学的政策影响下,为了丰富校园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组可以联合学校、教委、校外非学科培训机构,开发适合中小学的自然科学课程或者App、微信小程序。对于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请到演播室当一次小预报员,整个过程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外发布,有助于提升节目的宣传效果。

4 结 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天气预报产生了冲击,但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细致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天气预报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可以进一步优化的举措发现,电视天气预报只有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优化、更新迭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