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研究
——以系列纪录片《承传》为例

2021-04-10 16:34杨润忠杨建安
电视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节奏

彭 静,杨润忠,杨建安

(1.承德广播电视台一〇八五转播台,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日报社,河北 承德 067000)

0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一个民族或地域本土性的文明,它蕴藏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是民间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非遗题材纪录片,顾名思义,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特征为目的,以声画合一的媒体语言为手段,是对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化的再创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更注重保持其精神实质、原始生态及自身的内涵魅力,同时利用先进的传播媒介和工具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在创作真实的基础上体现所蕴含的浓郁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1 非遗题材纪录片概念及发展状况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辛勤劳作的重要结晶,也是时代传承留下来的灿烂文明,更是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不朽丰碑,因此非遗文化普遍具有相应的真实性、动态性以及人本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精彩,为人们展现出了精彩绝伦的艺术文化魅力。非遗题材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实际事物、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聚集了纪录片导演的思想内涵价值以及对非遗文化的思考。最早的非遗题材纪录片是一部由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主要以爱斯基摩人的狩猎和生活为题材,该纪录片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世界非遗文化遗产的记录空白问题,也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现有的非遗文化遗产传承状况来看,由于存在地域差异、传承人文水平问题以及传承者年龄逐渐变老等多种因素,导致非遗文化传承的难度在不断提升,部分非遗文化已经濒临灭亡或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面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将非遗文化作为素材并通过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这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研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宣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从现阶段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来看,尽管新媒体时代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十分迅猛,实际拍摄涉及内容、题材十分广泛,但是大多数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受关注度并不高。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绝非将关注重点放在热门类型中,而推动非遗文化的持续性传播与发展,就必须借助纪录片传播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加强非遗题材纪录片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影像录》(简称《承传》)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承传》是中央电视台在人文纪录片中的重点选题,历经策划、调研、拍摄、制作等全过程,历时两年之久才得以问世。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组走访了七十多个地区,拍摄了八十余位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其中近五十位传承者进行重点记录,主要介绍了凉茶、呼麦、地戏、钻木取火等非遗项目。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都展现出了数十位朴实无华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技艺。整个纪录片的记录镜头给观众展现出极其震撼的画面,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从小切口中呈现出时代大主题,更从小视角中展现出我国近些年来所发生的大变化。本文重点从拍摄技法与视听语言等两个角度分析其中的视听构建艺术。

2 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

2.1 拍摄技法

真实,是非遗题材纪录片影像表达最重要的原则,即纪录片的创作要以真实为核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这就要求制作人员在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2.1.1 记录式拍摄

记录式拍摄所用的摄像机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进程,只作静观默查式的记录,这样其真实性才更为可靠。在纪实性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镜头语言来展现非遗文化,可以使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特写镜头用来展现故事细节,手工艺的每一道工序,传承人每一个微小的动作,甚至是打量物品的眼神和角度,都关系到作品的最终成败[2]。长镜头可用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使作品散发出真实鲜活的魅力。例如,纪录片《宽城背杆》用长镜头拍摄,将表演时的震撼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紧紧牵扯着受众的心理和情绪波动,恰如其分地印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空镜头用来增加写意效果,在拍摄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时,周边环境是人物情感的延伸,受众的情绪也会因空镜头的渲染而有所触动。

纪录片《寻找逝去的契丹》基于契丹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抛弃了单纯讲述历史和遗迹的方式,从一个零未知的角度,发现、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往。纪录片《抡花》讲述了传承人在传承这项技艺的过程中的无奈和艰辛,将普通人在传承一门手艺过程的百般滋味加以呈现。这些不仅仅是一部部讲述非遗项目的纪录片,更多的是用这项技艺来记录人生,记录那些传承人的欢笑和心酸、喜悦和艰辛,从而让人们看到这些古老技艺背后的传承者们,为了守住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2.1.2 跟踪式拍摄

跟踪拍摄是展现记录片真实性的重要拍摄方法。跟踪并不是不关机的随意记录,而是在特定情境下,有选择地完整记录拍摄对象的一言一行,不仅记录非遗传承人当下的动作与神态,还保留下当时的环境音,使声音与画面同步。大型系列纪录片《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影像录》的每一集,都以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身份、人物关系、人物性格、成长背景等构建不同的故事线索,展现其追梦的心路历程,或坚忍,或喜爱,或勤奋。其中,纪录片《十指绣春风》讲述了绣娘王国荣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将渐渐走向低谷的宫绣技艺再次发扬光大[3],通过灯光布局、跟踪拍摄,使巧夺天工的宫廷刺绣表现得绚丽多彩,展现了宫绣传承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更体现出三代人不同的传承理念。

2.1.3 即兴式拍摄

在日常的纪录片拍摄中,人物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都能预料到的,面对突发事件,即兴拍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漫不经心、可有可无地随便记录,而是集中精力、即景生情,现场抓拍“好看”的情节和故事,它是一种更注重现场灵感的拍摄方法。纪录片《抡花》以传承人梁志福为主线,讲述了这个普通农民在传承这项技艺过程中的艰辛。从对抡花原材料的苦苦寻找,到与家人相处时的不得已,再到组织一场抡花表演的艰难,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去完成一场绚烂的抡花表演。在事先没有安排或者策划的前提下,其中一些故事细节被及时捕捉进摄影师的镜头中,比如主人公的一个呼喊,与乡亲的一段交谈等,这些片段穿插在叙事过程中,简短却鲜活地展现了人物性格。

2.2 视听语言

对于整部影片来说,后期剪辑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面、声音的重新构建以及色彩、特效的加入,能紧紧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传统文化价值和人文情感关怀是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本源所在,在拍摄后期进行剪辑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拍摄主体,重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历史研究价值[4]。

2.2.1 对原始素材的选择与加工

纪录片的后期制作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与加工,用新的镜头组接方法演绎和展示出新的视听效果。素材是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如何选择素材,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寻找素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心灵与客观现实碰撞的一个过程。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感悟、心灵感触对素材进行重新编写和重组,创作出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纪录片《十指绣春风》讲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宫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国荣,历时两年,为女儿赶制出一件中式“龙凤褂”嫁衣,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将宫绣技艺再次发扬光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严苛的要求、执着的坚守、一份真情以及对这项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这些,让传统项目在日渐衰落的今天显露出生机。经历无数个舞台的磨练,这些饱含着民间特色的技艺,这份传承之心将愈加珍贵。纪录片用情感故事带动非遗文化讲述,唤起观众共鸣[5]。

2.2.2 节奏把握要张弛有度

影视作品的节奏由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构成,内部节奏是指悬念冲突和人物情感,外部节奏包括镜头的移动、切换、持续时间等。纪录片剪辑通过对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合理把控,使内外节奏和谐有力地为纪录片主旨的表达增色。非遗题材类纪录片的剪辑节奏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在缓慢的节奏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徐徐述说这些文化遗产所蕴藏的人文故事与历史文化内涵。以纪录片《宽城皮影》为例,宽城的民欢皮影,自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承德目前保留较好的民间戏曲班社之一。这一集纪录片讲述了传承人张忠海费尽周折组织一场皮影演出的故事。忙碌的脚步、家人的抱怨、现场纪实声效的收录,制作人员用抓拍和特写的方式揭示人物内心的起伏。年逾花甲的张忠海始终坚守其热爱的皮影戏,复杂的工艺皮影制作在他的手中被赋予灵动的生命。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也源于它的真情实感,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

2.2.3 声音语言的抒情表意功能

声音语言是一部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展现事物完整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期声和解说词是纪录片控制剪辑节奏的独特方式,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水滴声、脚步声、工艺制作的敲打声、街头的吵闹声,这些环境声给影片添了一份律动[6]。解说词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将观众不能直接从画面中获得的信息传递出来,两者相互穿插、配合,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音乐用来强化故事情境,可以烘托渲染整个现场氛围,能够对故事情境的强化发挥很大作用。以纪录片《余音又绕梁》为例,该纪录片讲述了传承人倪广信沿着历史脉络寻找线索,把即将消失的“工尺谱”,最终恢复整理了演奏曲目的故事。作品真实记录了倪广信多方奔走、招募乐师、组建一支特殊乐队并登台演出的过程,可以说是抢救式地保留这项文化遗产。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演奏,曲调在古老的寺庙中余音绕梁、美妙动听。

3 结 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新媒体时代,积极利用非遗题材纪录片形式,在深入研究非遗文化以及各地历史文化过程中,利用镜头记录的写作方式,能够为后人展示更为真实的地域风情与人物故事,借助视听语言将非遗文化的真实发展状态详细记录下来,使其中的工匠精神得以世世代代、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节奏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YOUNG·节奏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