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usseau综合征导致多发脑梗死1例

2021-04-12 09:15王云平卢凤君张博彦刘振宇
关键词:顶叶二聚体栓塞

王云平,卢凤君,张博彦,刘振宇,陈 明

(1.河北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河北 沧州061100;2.沧州渤海新区中捷医院,河北 沧州061100)

1865年内科医生Armand Trousseau首次报告了血栓栓塞事件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目前公认的Trousseau综合征是指与癌症高凝状态密切相关的栓塞事件,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四周动脉闭塞、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1]。Trousseau综合征导致急性脑梗死较为罕见,现报告Trousseau综合征合并多发、反复急性脑梗死1例。

1 病例介绍

表1 D-二聚体检测结果

辅助检查:第一次入院 心脏超声:左房增大、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功能降低。颈部动脉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形成、右侧颈外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伴轻度狭窄、左侧椎动脉狭窄(重度)。双下肢静脉超声示:双下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可见成团或散在组织细胞,细胞胞体较大、胞浆深染、核仁明显,高度怀疑癌细胞,腺癌可能性大

影像学检查:第一次入院 头颅MRI(2019-02-12,图2)示:双侧额顶叶、左侧枕叶、胼胝体、扣带回及右侧小脑亚急性梗死。头颈部CTA(2019-2-13)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混合斑块、局部狭窄,左侧颈总动脉中段及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混合斑块、管腔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并纤细。第二次入院 头颅MRI(2019-04-11,图3)示:颅内多发急性梗死灶。全腹强化CT(2019-04-20)示:肝脏及脾脏异常强化病灶,考虑良性病变,左侧肾上腺腺瘤、右侧肾上腺增生,双肾囊肿,腹腔、盆腔积液。第三次入院 头颅MRI(2019-06-03,图4)示:右侧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右侧顶叶、左侧顶叶散在急性梗死灶。双下肢静脉超声示:左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头CT(2019-06-07,图5)示:右侧大脑半球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侧移位,提示脑疝。

双侧额顶叶、左侧枕叶、胼胝体、扣带回及右侧小脑亚急性梗死

右侧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右侧顶叶、左侧顶叶散在急性梗死灶

右侧大脑半球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侧移位,提示脑疝

诊断及诊断依据:患者老年女性,3次入院均急性发病,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体征,结合头颅磁共振结果,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颈部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病。

2 讨 论

Trousseau综合征多见于分泌黏蛋白的腺癌,如肺癌、胰腺癌、胃癌和结肠癌,但也可见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等。血栓栓塞事件会进一步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直接导致死亡。本例患者盆腔积液检查发现恶性肿瘤细胞,高度怀疑腺癌,与既往文献报告一致。

本例患者共发生3次脑梗死,表现为前后循环、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受累,梗死灶分布于多处血管供应区域,且头颈部CTA不能解释全部病灶,发病机制提示为栓塞事件,但患者多次心电图及心电监护未发现心房颤动,故考虑与肿瘤相关。恶性肿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颅脑MRI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无强化、非环形、聚集成团或单一部位的DWI高信号,病灶直径0.5~2.0 cm并常位于外周或大血管区域,分水岭区少见,无弥漫性皮质带状或深部灰质核团受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多为直径<1.0 cm的小病灶。Finelli等[2]指出,在DWI病灶累及3个或3个以上血管分布区的患者中大约20%为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

Trousseau综合征出现高凝状态的可能原因包括:①肿瘤细胞组织因子、肿瘤促凝剂、腺癌分泌的黏蛋白、低氧及MET致癌基因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等;有研究发现[3]Trousseau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FDP水平均明显增高,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癌肿分泌的黏蛋白、P-选择素、L-选择素、组织因子表达升高及癌性促凝物和致癌基因的激活,可引起肿瘤患者系统性凝血功能紊乱[4];②肿瘤细胞通过释放自身生成的促凝因子,或刺激其他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的促凝活性,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5]。肿瘤细胞自身释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炎症细胞因子和癌性促凝物质等,并进一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释放TF等物质。TF可直接诱导Ⅶ因子转化为Ⅶa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癌性促凝物质促使X因子转化为Xa因子,导致凝血功能亢进[6]。

Trousseau综合征确诊后需积极给予治疗,治疗包括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与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无效[7]。抗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致命性的肺血栓栓塞症,同时减轻因急性栓塞引发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低分子肝素引发的出血危险远低于肝素,给药时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使用更为方便安全。若不能应用低分子肝素,推荐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作为替代,目标INR为2~3[6]。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华法林疗效差且血栓复发率高[8]。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与食物及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更低,可用于预防血栓复发,但目前尚缺乏新型抗凝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疗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有潜在的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选择腔静脉置放滤网。D-二聚体可能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癌症晚期、全身性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所以D-二聚体可作为隐源性脑梗死患者结局的预测指标,而且其预测能力优于CRP[9]。应密切监测D-二聚体并定期复查超声,评估栓塞事件发生风险。

本例患者第一次入院时头颅影像学(DWI)提示前后循环、左右大脑半球多发急性梗死灶,且患者长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升高,未引起重视,未能及时完善相关肿瘤检查,第二次复发脑梗死才引起重视,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第三次入院并发展为脑疝。本案例提示广大神经科医师应注意恶性肿瘤导致的血栓栓塞事件,避免误诊及漏诊。

猜你喜欢
顶叶二聚体栓塞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