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环境分析研究

2021-04-12 02:26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法产业链发电

张 寅

(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5)

我国光伏产业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行业发展的起伏较大,这与行业发展不稳定、国外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等原因存在直接关联。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必须正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并设法应对,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所在。

1 国内外市场研究

作为全球光伏发电领跑者,多年来我国的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而结合国家电投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相较于2016年,2020年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6倍,且2016—2020年的光伏累计发电量达到1 300亿千瓦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制造领域发展迅速,质量规模相较于2015年的16.5万吨,2020年已经上升至39.6万吨,在全球占比为76%。受迅速下降的光伏系统装机成本影响,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印度、拉美地区均属于其中代表。结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同比增长50.5%,同时2021年存在预计160GW的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23%。随着RCEP协议签订,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印度、巴西、欧洲的光伏组件量分别为4GW、4.2GW、19.4GW,分别实现81.8%、133.3%、31.1%的同比增长[1]。

在“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水平和能源利用率,为满足绿色产业、绿道制造体系发展需要,光伏产业提供的绿色能源将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现阶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广泛用于我国分布式发电项目,具备高性价比、安装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拥有253GW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这与我国光伏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比和制造能力存在直接关联。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更新,我国光伏产业的产品更新及成本下降速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必须设法应对[2]。

2 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1 机遇

随着全球范围内低碳发展、能源转型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提出“碳中和”或“零碳”目标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100个,各国也陆续出台碳认证机制和碳减排规划,这为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欧盟的一揽子气候措施提案、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我国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均属于其中代表,我国“十四五”规划也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双碳”目标,未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升,相关投融资环境也会随之优化,结合《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可以了解到,我国希望通过核发绿证、灵活放贷等方式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产业发展活力在优化的投融资环境支持下得以显著提升。此外,受逐步复苏的光伏全行业产能影响,未来几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规模将快速提升,这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机遇必须设法抓住[3]。

2.2 挑战

2.2.1 规模效应

结合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受投资回报周期长、气候因素、占地面积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未能实现爆发式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居民“自发电”项目存在过长的成本回收周期、我国居民无法大面积进行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投资回报率不高,为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后期指导和监管。在具体的产业发展中,必须聚焦国内市场培育,设法实现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习惯建立、规模效益形成,这关系着居民参与积极性的高低。

2.2.2 转型挑战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不断提升,网络化、智能化的传统制造业便属于其中代表,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对于存在较高自动化程度的我国光伏产业来说,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可更好地采集信息并分析生产问题,生产效率及质量提升均可得到保障。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为更好地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设法引入智能制造技术,但在智能化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受地区、企业发展不均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核心设备标准不统一影响,我国光伏产业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一定不足。为更好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光伏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探索,产业升级转型、新发展动力培育可由此实现,这一过程还需要关注光伏巨头企业培育、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应用,以此更好地实现光伏产业的成本、排放控制。

2.2.3 发展挑战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不断降低,地面集中式光伏已由高补贴时代转入竞价、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在2013年为0.42元/千瓦时,2021年下降至0.03元/千瓦时,这种补贴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开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国家希望通过低补贴政策实现对企业的倒逼,保证光伏企业能够具备更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关系着平价上网目标能否实现。对于需要稳定发展空间的光伏产业来说,只有市场前景广阔,光伏企业才能够获得预期盈利并实现技术成长,这同时关系着良性的产业竞争范围能否形成。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愈发贴合实际,居民骗补、企业骗补等现象得到严厉打击,这使得投机制企业纷纷撤离光伏产业,产业发展因此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为更好地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必须设法建立前瞻、稳定、有效政策,聚焦对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设法实现对我国光伏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具体可从完善法律法规入手,关注严格管理和金融支持,同时政策扶持力度需要逐步减退并保证光伏产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以此保证市场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2.2.4 供应链产业链管理挑战

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在基础研发、前瞻技术储备、发电消纳、供应链协调方面也存在不足。虽然光伏产业近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但受到阶段性短缺及价格上升的多晶硅、光伏玻璃原料影响,我国光伏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为应对相关挑战,必须聚焦光伏产业存在的恶性竞争、周期性震荡、全产业链的成本压力等问题。

2.3 对策

2.3.1 培育国内市场

为解决上文提及的规模效应挑战,应聚焦国内市场发展,提升绿色能源领域中光伏发电的地位,设法实现多样化、多领域的光伏产业发展,同时关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光伏项目。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如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这类地区适合开展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东部地区则适合建设分布式发电项目,实现对分散屋顶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类项目可建设于居民住宅、学校、写字楼等建筑上。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我国存在40亿平方米的屋顶可利用面积,因此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即可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机遇,这种具备发展潜力的项目应得到各地政府支持并设法实现用户端平价上网。

2.3.2 产业智能化转型

为应对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转型挑战,必须设法推动光伏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使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由此提升。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得到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这虽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由于长期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很多光伏企业存在研发能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问题。为保证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提升光伏企业的研发能力,保证企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这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及产品质量,因此光伏产业必须设法实现智能化转型。光伏产业智能化转型应聚焦核心技术,包括发电技术、储能技术、电网技术、控制技术,这一过程需得到互联网的支持,并在客户需求导向下,对数据、信息、技术等光伏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互联、互动、开放、共享的绿色能源生态体系,以此满足行业创新发展需要。智能化转型还需要得到数字化革命支持,光伏产业链中数字经济的渗透属于其中关键,具体应涉及产业的生产、设计、服务、销售等领域,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在光伏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方面的价值也需要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开展智能化生产探索,我国光伏产业才能够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这一过程需要关注有活力、有实力的创新光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3 开展“光伏+”应用探索

为更好地推动光伏产业发展,需关注互联网与光伏产业的融合,设法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更深入挖掘,基于个性化定制拓展、使用模式创新、用户体验提升需要,需关注光伏云产品的开发,更好地适应新型消费需求,“光伏+”应用探索属于其中关键。在对国内外市场的开辟中,需要聚焦“互联网+光伏”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实现林业、渔业、农业、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光伏+”探索,产业链中不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作用也需要设法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摆脱光伏产业对补贴政策的依赖。分布式光伏云网早已在我国投入运行,该国网分布式能源综合服务云平台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快速推广,依托平台具备的在线交易、发布信息、金融服务、智能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平台能够提供电费辅助支付、设计咨询、运行监测、电费结算等服务,人力、设备、数据资源的聚合得以实现,平台同时能够为并网申请、日常运维提供支持,更好地推进产业发展。

2.3.4 优化供应链产业链管理

为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供应链产业链管理挑战,需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指引,设法打造稳定健康的光伏产业链结构,以此为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国家能源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同时提供配套支持政策并设法实现高比例光伏发电消纳,如开展保障性并网竞争性配置机制、并网多元保障机制、消纳责任权重引导机制的建设。为优化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应制定和推行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规范发展、新兴技术储备,为巩固产业链、供应链,需做好低成本高效电池技术布局,电池组件尺寸关键标准的修订及贯彻、知识产权及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需要得到重视。

3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培育国内市场、开展“光伏+”应用探索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光伏产业发展路径。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还应聚焦光伏产业供应链安全保障、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等方面的探索。

猜你喜欢
设法产业链发电
“发电”
筑牢产业链安全
柠檬亦能发电?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表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摇晃发电小圆球
浅谈我对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的一些认识
摩擦发电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