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规划思考
——以重庆市为例

2021-04-12 03:02
智能城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枢纽货运城市群

李 雪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 401147)

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沿线11个省市,面积约205 万km2,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2016年9月,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1]。2018年4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2],指出沿长江通道集合了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要注意加强衔接协调,提高整体效率,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局出发,制定解决长江黄金水道问题的有效办法。2019年4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新时代重庆发展导航定向,希望重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3]。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对重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建设铁路枢纽、建设公路枢纽、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解决长江黄金水道问题。

1 建设国家铁路枢纽

1.1 现状

重庆市现状铁路运营里程2 371 km,其中高铁建成成渝高铁和渝万高铁,营业里程381 km;普铁建成“八干线两连线”,营业里程1 990 km。

1.2 存在问题

(1)铁路货运占比低,沿江快捷货运铁路通道未形成。

铁路货运发展滞缓,2018年,重庆市的铁路年货运量为1 705 万t,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占比1.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沿江货运通道方面,重庆东向至上海利用襄渝铁路进行组织,南向至昆明利用成渝铁路、内昆铁路进行组织,铁路线路不顺直、标准不高,货物运输效率较低。目前,重庆至宁波(渝甬)班列需要近60 h才能到达宁波舟山港。

(2)高铁建设滞后,沿江高标准客运铁路系统未形成。

重庆市高铁里程占铁路网总里程比例仅16.1%,远低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沿江客运通道方面,目前宜昌-武汉-上海铁路为高铁标准,设计速度250~350 km/h,但重庆-宜昌铁路标准偏低,设计速度仅为120~200 km/h(其中重庆-利川段利用渝利铁路,设计速度200 km/h;利川-宜昌段利用宜万铁路,设计速度120~160 km/h),且客货共线。目前,重庆至上海需要10 h以上,无法满足商务、旅游等快速联系需求。

(3)城际联系效率低,城际、市域铁路网络未形成。

现状城际间交通联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效率偏低,重庆市与多个临近地级市间无铁路直接联系。成渝城市群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目前重庆与泸州、宜宾、乐山、绵阳、黔江5个城市间尚无城际铁路通达。市域铁路网络覆盖不够,重庆市38个行政区县中有8个区县还未通铁路。现状铁路多为国家干线铁路通道,主要承担重庆主城对外与其他省市间的长距离运输,对区县的服务能力受限。

1.3 规划策略

(1)规划沿江重载、高速货运铁路,优化运输结构。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实现3 万t级重载列车、时速250 km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4]。建议规划建设昆明-重庆-武汉-上海的沿江重载、高速货运铁路系统,年货运能力达到2 亿t以上,发挥铁路纵深腹地大、运输距离远、运输效率高等优势,从源头上进行货物分流,综合解决长江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

(2)规划沿江高铁双通道,强化城市群间联动发展。

结合合宁、合武、汉宜等高铁纳入建设计划,建议同步加快建设渝(宜)汉高铁,打通重庆至武汉段渝利铁路和宜万铁路的通行瓶颈,使沿江通道全线达到高铁设计标准,构建长江经济带最快捷高铁通道。同时规划建设成达万高铁,加快建设郑万高铁、西武高铁,形成长江经济带高铁双通道,强化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规划预留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的超高速交通系统。

(3)完善城际、市域铁路网络,“四网融合”发展。

发挥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双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规划城际铁路加强近域腹地联系,实现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之间、重庆与周边地级市之间高速铁路或城际铁路全覆盖。构建互联互通的市域铁路网络,加强重庆主城及各区县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服务沿线重要功能节点、重点镇、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的“四网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

2 建设国家公路枢纽

2.1 现状

重庆市现状建成“两环十二射多连线”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 096 km,省际出口通道20个。普通国省道总里程约1.5 万km,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79%,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59%。

2.2 存在问题

(1)高速公路标准较低,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密度在西部12省市排名第1、全国排名第11,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占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3.5%,远低于北京的54.1%、上海的62.5%。沪渝、沪蓉两条横线国家高速公路通道在重庆段均为双向4车道,出现常发拥堵。现行总规32个高速公路省际出口通道,现状仅建成20个,实施率仅60%,互联互通水平不高。

(2)普通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对物流、旅游支撑不足。

重庆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仅占公路总里程的8.0%,低于13.4%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省市排名第8、全国第27,等级公路比重西部排名第10、全国第29。农村公路网络尚未形成,树状特征明显,连通度较低,村民小组通畅率仅为61.3%。

2.3 规划策略

(1)增强沿江高速公路通道能力,提升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

发挥重庆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占据“四纵两横”的重要枢纽节点功能,新增重庆主城至上游四川泸州、下游湖北巴东等方向的高速公路,强化国家公路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密成渝城市群高速公路网,增加高速公路省际出口通道,与周边省份的相邻市县建立起高速公路便捷联系,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加快普通国省道改造,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全面提升高等级公路比重,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的公路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的公路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工业园区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普通国省道全覆盖,促进产城景融合发展。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密度和技术标准,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

3 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3.1 现状

重庆市现状建成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巫山机场“一大三小”民用机场布局体系。江北国际机场2018年的旅客吞吐量为4 1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38.2 万t。

3.2 存在问题

(1)机场客货运规模不具有领先优势。

客运方面,近年来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率逐年放缓,增速由2011年的20.6%下降至2018年的7.4%。2018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第9,低于成都双流机场、昆明长水机场、西安咸阳机场。货邮方面,2018年江北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38.2 万t,全国排名第10,低于成都双流机场、昆明长水机场,货邮吞吐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不够。

相比于成都双流机场和昆明长水机场,江北国际机场空域资源紧张,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基地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业务量较小。2018年,国际航线82条、国际通航城市57个,数量仅为成都的70%。

3.3 规划策略

(1)强化枢纽机场间的分工协作,积极谋划重庆第二枢纽机场。

加强成渝城市群重庆江北、成都双流、成都天府三大枢纽机场间的分工协作,强化航线网络优势互补,统筹构建机场群国际航线网络,通过增强机场间的互联互通,提升机场群整体的服务能力与效率。规划布局重庆第二枢纽机场,提高航空客运保障能力,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构建高效的集疏运系统,提高接驳设施的服务品质。

(2)打造西部地区货运枢纽机场,支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全国货运机场布局体系中,目前已经提出中部湖北鄂州机场、北部郑州新郑机场和东部浙江嘉兴机场,西部地区尚未谋划货运枢纽机场。货运枢纽机场是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国家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支撑。重庆市具备铁公水空丰富的多式联运资源,建议规划布局货运枢纽机场,服务成渝城市群,辐射西部地区。

4 结语

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以重庆市为例,从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枢纽、国际航空枢纽三个方面,提出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集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货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枢纽等于一体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以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猜你喜欢
枢纽货运城市群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货运之“云”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