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潮汕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审美文化解析

2021-04-12 08:29唐孝祥李沃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唐孝祥 李沃东

摘 要:潮汕地区地处粤闽赣交界沿海地区,河网密布,传统聚落分布其中,资源丰富,在聚落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技术三个层面都显现了明显的生态审美文化特征,是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代表性区域。文章基于传统建筑学与美学交叉视角,探究潮汕地区的传统民居艺术,推进建筑美学在传统聚落民居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潮汕传统聚落;生态审美文化;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艺术

生态审美文化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尺度生态景观空间的“象”与天人一体观念的“理”融为一体。潮汕地区传统聚落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文化体现在象、理一体的环境理想,人地两宜的规划布局,灵活细致的人居技术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生态审美文化是基于价值论美学与生态哲学观念的衍生文化。精神观念层面,生态审美文化综合了社会人文历史传统,突出中国传统宇宙观,顺应自然的整体世界观,形成与整体生态和谐共处的有机生产、生活文化意识;技术对策层面,在客观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生态审美文化强调主体在实践中应采取措施,使环境资源充分为人所用,并在时间维度上动态保持环境的良性生存,维持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观察总结潮汕传统聚落在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技术三个层面中生态性与审美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关于潮汕地区聚落民居生态审美文化研究,有学者从总结民居形制、搜集归纳庭园景观两大角度整理出版了大量潮汕民居、庭园资料,夯实了研究建筑学的背景资料基础;有学者从侨乡、侨民、侨汇等角度对近代历史条件下潮汕传统民居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坚守、融合与调适的审美文化变迁过程进行了系列化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潮汕地区传统聚落案例,首先,深化了潮汕地区传统聚落民居建筑历史研究,潮汕民系主体源自历代南迁躲避战乱、开发南疆的中原人口,至今仍保留大量中原文化传统,所反映的生态审美趣味对中国传统聚落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借助分析,系统性总结了技术措施、社会秩序、人文艺術三个维度的生态审美文化,以自然科学交叉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为今日乡村振兴、村落活化等复杂课题提供借鉴;最后,通过分析所提炼的审美智慧,呼应当代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展示了对环境、生态安全等重点议题具有恒久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一、象、理一体的环境理想

潮汕人历来在营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时,将可续性发展生态思维、当地建造技术特色、家族个性文化传承等多层面影响融为一体,既追求技术水平的发挥,又满足地域环境、宗族伦理、风俗文化以及乡邻情感等体现本地传统的精神所需。

(一)累世同居的生息-生态一体观念

潮汕传统聚落千年以来形制稳定,传承千年的永恒性时间观念必然要求其推崇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审美文化,构建稳定长久的和谐自然、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聚落单元以宗族祭祀建筑为核心,居住空间紧邻祭祀场所,追求家族同居同心,民风家训普遍讲求血脉传承。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功能视角分析,慎终追远的品质孕育了潮汕人累世同居的恒久意识。始建于宋代的潮州象埔寨彷佛缩小的中国古城,而清代所建潮阳区东里寨格局几乎与象埔寨无异。自宋代开始,以许驸马府为代表的三座落多开间“府第式”民居的基本形制在潮汕地区直至20世纪初依旧是大型建筑的首选方案模板。跨度千年的稳定传承离不开生态审美文化所影响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支撑。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潮汕尖锐人地矛盾下主流社会精神的写照,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潮汕人民依然以积极心态造林植绿,坚持一边改善自然生态,一边渔樵耕读提高自身精神道德修养,以求进一步改变社会地位。潮汕生态文化整体观传承自儒家“山水比德”思想,保持着尊重生态环境的态度,将改善环境与提升自我视作人生应当追求的要务。唐朝韩愈在被贬谪潮州的短短8个月间,一是组织清除危害船家的江中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改善不公正社会结构;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韩愈的政策改善了潮州当地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素养,对潮汕文化影响颇深,时至今日潮州人依然尊称韩愈为韩文公,城中山水改名为韩山、韩江,这种纪念也印证了潮汕人千年来认可并主动传承的生息-生态一体的审美文化观念。

(二)精耕细作的生产-生态一体观念

由于人均可耕种土地较少,生存压力促使潮汕人在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间追求长久的平衡,形成精细化的生产模式,同时潮汕聚落以中为尊的向心性氏族合居布局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集约化的聚落明确限定了活动边界,保留了尽可能多的耕地以供生产,减少了无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技术措施层面,精细文化具体表现在活动举办过程中。此外,亦有形象生动的潮汕嵌瓷装饰、通透灵巧的潮汕木雕,生活中潮汕女红与美食也是以精细文化闻名于世。

潮汕传统民居为适应当地有限的用地资源,在水平纵横与垂直方向发展中均有各自的生态审美文化智慧表达。总体而言,城镇相对于乡村,山地相对于平原,耕作用地越紧张越倾向于垂直方向组合发展,防御需求越高越需要完善的高墙边界,以便防御。围楼与围寨作为代表性的两种防御性民居类型,分别适应了山地与平原地形地貌。潮汕地区最大的八角围楼道韵楼地处潮州市北部山区三饶镇南联村,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楼、寨二字显明了空间特征,治安较差的山地区域需要修筑较高的封闭围墙,高度集中家族力量后形成了屋顶外围高、中心低的漏斗式向心造型。楼寨围墙的主要建材是石料与合土,节约了大量的烧砖燃料,保护了山体林木。上饶镇的著名围楼镇福楼选址在西边山林与东边水塘之间,以椭圆短轴适应场地,限制长轴,增加了建设用地。为适应各种高差、水体限制,围楼还有八边形、马蹄、龟甲等造型。

(三)藏风汇水的生活-生态一体观念

潮汕地处闽赣交汇处,形势派和理气派两派学说南传在此汇集合流,自明清开始,潮汕堪舆从业者倾向“形势为体,理气为用”。“风水”字面上是 “藏风聚气”和“得水为上”,内里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重整体环境、辩证看待内外因的生态审美追求。形势派较为注重外因,其发源于江西丘陵地带,将山水化为意境符号,建筑布局形态依符号走势而定,主要体现在潮汕聚落选址上追求靠山、环水、面屏的环境意象。理气派较为重内因,兴于福建,重视九星八卦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两仪定时间命理走向,以此决定建筑朝向布局,例如潮州吴厝祠堂、柳衙巷民居均左高右低凝气。随着人口向潮汕平原地带迁徙与民居的集中化,大部分潮汕民居周边环境无山无水,只能以象形作山塘、水渠模拟形势派理想格局,如普宁德安里位于山地与平原交界区,以座后一里外普宁学宫所倚土丘为山、前涌为水,再以理气派思想提炼山势为基准,配合房主的生辰八字确定五行山墙属性。

以宏观地理层面分析藏风汇水的环境意象,潮汕地区边界处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和从它两侧伸出的大南山和南阳山脉,正好形成一个面朝南海的“匚”形,围住潮汕平原,三面遮挡住北方的冷空气,留下东南开口汇入来自台湾海峡和南海温暖的水气,印证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理想风水审美图景;中观环境层面,民居组团偏爱倚山面水,后植竹林,院中置水缸养荷花,门前栽榕树,竹与荷花代表潮汕人坚守清正气节的道德追求,潮汕话中榕树亦称“成树”,寓意“成就”,代表世俗实践追求;微观建造层面,民居按周边山势龙脉,设五行山墙呼应,大门角度微调,避开直冲道路,或朝向远山龙脉吸纳景观。“荫地脉,养真气”,选址追求与营建理想是结合了技术选择、生态文化、审美想象的综合考量。

二、人地两宜的规划布局

潮汕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审美文化在观念层面注重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可视为天地万物背后阴阳二气激荡交感而成的自然规律合集,代表永续与至高的道德,人应立志通过自身修养的提升在精神层面趋向于“天”,提升修养的途径之一便是合理改造环境为我所用,为修养的提升创造更便捷的外部空间;在技术层面,因地制宜地处理平面形制组团,对外适应从山地到平原、从城市到乡村的多种条件,对内适应规模不一的家庭结构使用需求:以单间厝屋、“下山虎”、“四点金”为基型,通过面阔间数、纵深进数、从厝配置、出入口方向、内巷天井的位置形状等方面的“一生二,二生三”组合变化,局部能适应屋主个性化艺术喜好,“三生万物”衍生丰富多样的造型,给人广阔的审美联想空间。

(一)因地制宜的聚落选址

潮汕地区由南至北从山地丘陵逐步过渡到河谷平原、河海滩涂,三大水系练江、韩江、榕江附近水网密布。为了方便取水、劳动,亦为了利用水路运力,潮汕聚落多为择水而建。在生态审美文化的影响下,多样的地形及其相对集中的规划布局为潮汕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是山麓地带聚落,多为背山而建,以减少冬季北方冷空气的侵袭,大体面朝南方,便于采光、引入东南风,接近“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传统聚落环境审美模式。如揭阳乌美村,坐北朝南,背靠桑浦山,面朝榕江,隔江遥望石楼山,在与山体衔接处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建筑轴线顺应山势变换,离山体较远的区域所有建筑成规则网格坐北朝南集中布置,辩证处理地形与集中的关系,节约了耕地,形成江-田-居-山的生态空间序列。

二是平原聚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规模较大,可达百余户,多为密集布置,街巷规整。如汕头前美村,地处韩江下游支流莲阳河北岸,北向河涌环绕南向农田连绵至莲阳河。前美村作为南方稻米产区水田与鱼塘交错分部,为了保证耕作生产稳定,分割水陆的圩田与堤坝闸窦,成为平原水网地带的特色生态景观元素,围与泄相结合完成防御洪峰,引水灌溉、排出积水,划分产权的生产-生态任务。

三是山谷山坳聚落,為节约宝贵的耕地,靠近水源,所以聚落多以长条带状占据山坳平地或点状散布于山谷中,如潮州东北饶平县三饶镇,著名的道韵楼位于此山坳。饶平县地形多为山地,聚落散布于连通潮州与龙岩、漳州之间山谷中较为平整的地块。山地中生存竞争更加残酷,围寨、围楼以防御性为第一要务,因此多选址于整块完整平地,采用规整几何平面造型,便于防守。耕种依节气与作物特性,灵活配置平地水田与山地林场、梯田生产,聚落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展现出了山-林-楼-田-道的山谷特色生态景观审美序列。

四是河岸旁聚落,生产除了传统耕作也有渔盐航运,但水势无常,为减少洪水破坏,方便航运,聚落选址重地势,重凸岸。潮汕文化始于揭阳,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揭阳县城建于榕江南北河环绕水洲之上,地势较榕江普遍高出数米,且四周地形凸出,河道不易淤积,水流平稳,水航运便利。清代潮州知府蓝鼎元称它:“四郊皆洪流断岸,环城内外胥泽国也,平畴无际,绿稼如云,依稀三吴风景,潮属十一邑推最胜焉。”城市取水便利,防卫安全,水道秀美,文风兴盛,有江南秀美之风,尽显生态审美文化。

五是海岸聚落,如濠江区凤岗村(图1),聚落东临濠江入海口岸边山丘,以山丘与海岸线阻隔,降低海风直接侵袭的危害,聚落中民居坐东向西但细致朝向不一,亦体现理气派与形势派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聚落顺应山势地形择高地建屋,不占周边以水田滩涂为主便于生产的平坦地带,智慧灵活地处理了渔盐与耕种、海运与防卫、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山丘上设妈祖庙,表达了先民祈愿风调雨顺、生态优良的美好愿望。

(二)因时制宜的功能秩序

潮汕聚落高度的集中性体现了明显的礼制性汉族聚落特征,《礼记·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传统聚落审美文化本源之一是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抽象与模仿重构。人建立真正主体性的基础在于了解事物运行规律,积极参与天地化育。在聚落与外部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聚落的功能秩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道韵楼地处饶平县,饶平县社会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相对落后,围楼功能也较为单一,采用正八边形布局代表八卦象,内中外三层排屋代表三爻,呼应了易学思想根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抽象生态观。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对契合天道的追求,是抽象道德生态整体观念在营建活动中的实践。道韵楼八边形形状中的每一边长41米,每区9间呼应,《考工记》中载:“内有九室……外有九室……”中央阳埕左右挖两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特意设大门与旁门,规定族人入行大门,出行旁门,呼应诸葛八卦生门入,休门出。道韵楼的总体规划与尺度关系中反复出现的数字三与二,说明了潮汕民居遵循天阳地阴、奇阳偶阴的太极两仪思想,呼应《易经·说卦传》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挂”,《考工记》中载:“其崇三尺,墙厚三尺,崇三之。”三二相辅相成,即成倚数。在平原地区大型三壁连民居形制中,正座与两次座宽度之比规定为三比二,基本单元“四点金”三间,两廊,两进亦暗含三二倚数。

随着时代变迁,个别生存条件更为宽松的寨堡可借助河道、湖泊等水体较为自由地划定防御边界,防卫功能让位于景观生态体验,更利于引入新风改善内部湿热问题。如潮州龙湖古寨顺应地形条件,沿河塘发展,呈带状沿河分布,宽裕的建设用地承载了过百间府邸、祠堂、书斋,人称“小潮州城”;潮南区峡山街道桃溪村选址在三面环水陆洲,边界依洲岸自然形状划定;完全由近圆形河涌环绕的汕头潮南区两英镇高堂社区有百余户,围墙依水而筑,中央广场保留了潮剧古戏台,至今仍是节庆期间周边聚落的娱乐活动中心,穿越石桥进入围合的寨堡戏台,仿佛进入潮剧中的艺术世界,自然河涌的围闭与传统堡寨共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审美文化。

(三)因人制宜的艺术选择

潮汕民居普遍密集聚居,血缘和地缘结合下体现着守望相助、累世合居的生活模式。为了表现这种生活模式,部分地区使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设定民居造型,如湘桥区尚书寨(图2),平面犹如龟甲,南望北溪河,犹如巨龟伏于山前,寨堡最外围一圈采用围楼形制,内部七进五纵院落仿龟甲横纹,以龟的长寿、喜水的特性表达了祈愿寨堡平安、居于其中福寿绵长的精神寄托,艺术性地阐释了生态审美文化。

潮汕聚落生态审美文化不仅体现在造型审美层面,也体现在意境与环境审美层面。前美村陈慈黉故居正厅门两侧悬“三槐”“五柳”门匾,院中并无乔木实景,引《周礼·秋官·朝上》中“面三槐,三公位焉”寄托家族后代成为大官的祈愿,引《相宅经纂(清)》中“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槐,百鬼不近”寄托吉祥,引《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寄托淡泊情怀,以点题手法描绘了家中有槐树、柳树,营造了辩证看待进取向往与淡泊情怀的审美意境。潮州龙湖古寨原为强调防御性的组团,而时代发展加之水陆通达鼎盛时期内部经济发达丰富,人称“小潮州城”,四周水体环绕,内部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设立大量书斋会馆。乾隆《潮州府志》载:“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芥舟书斋”名字引自《逍遥游》中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既表达主人谦虚面对学海广博与自身渺小的强烈对比,略带幽默地自嘲,又呼应了龙湖古寨四水环绕,日常泛舟自然之景,体现了主人逍遥豁达的审美态度;“卯桥诗庄”门前楹联“夜谈常至卯,溪涨欲平桥”使人仿佛置身于诗友们忘我讨论至深夜,韩江水涨潮倒灌至几乎漫过寨中小桥的画面之中,时间的动态、空间的光影、人物的风雅一应俱全。典故与龙湖古寨优美水景生态环境结合,留给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三、灵活细致的人居技术

潮汕地区炎热潮湿,夏季常受台风侵扰,雨水受海洋影响腐蚀性较强,夏季阳光强度高,这样的环境条件要求生态性的营造技术措施应兼顾遮阳隔热与通风降温排湿。因此,潮汕聚落建筑平面强调开放性,围合手段灵活方便,在炎热气候时开敞通风,寒冷季节围闭保温;祠堂建筑前保留水面,正对冷巷,形成气压差制造风动,改善微气候;建材多使用沿海碳酸钙类产品与周边山地花岗岩,就地取材,节约能耗,有利于抵抗侵蚀性降雨。

(一)嵌入式天井小院

见缝插针地嵌入天井小院是潮汕地区用地紧张、保护耕地生态限制下,以精细化生态手段提升人居品质的重要手段。潮汕传统“竹竿厝”“单佩剑”等形制的小型民居以硬山墙支撑,难以开侧窗通风采光,进深大,缺乏空气对流通道,设置小天井能获得较好的引风效果,改善闷热问题,提高人居舒适度;其他较大形制如“下山虎”“四点金”均是以合院为组织生活、采光通风的核心区域。小院墙壁中常嵌入各类景观小品,镂雕、通雕作品光影层次,丰富拉伸了视觉进深感,充满趣味感,水景花木增添空间生机,体现了深厚的生态审美文化底蕴。潮州辜厝巷王宅是一座以三座落住宅、书斋、偏厅组合的城市民居,书斋庭园中有花木竹石,三座落后座山墙配倚墙半亭,仿佛另一半亭嵌入墙中,在节约土地的限制下以审美想象扩大了空间感受,汕头西园面积紧凑,当时书斋与旁叠石假山下嵌“水晶宫”,以窗户内嵌进口彩色玻璃闻名,有效改善了室内采光,增强了冬季保温隔热的功效,体现了在传承园林为载体的生态审美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的积极态度。

(二)灵活的围合边界

岭南地区大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半年若无主动降温手段,室内就会较为闷热,潮汕民居在居园一体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策略指引下,将居室边界柔性处理,把大面积可拆卸通雕扇门、可移动折叠屏风作为软隔断,以便通风,提高夏季室内舒适性。中座明堂扇门平时只开两扇,当举行祭祀、红白大事时会将其全部拆下,形成厅院贯通大空间,活动场地更加宽敞,在节省建筑土地与建材的前提下提高了空间承载力。院落之间使用雕花隔窗,在保证私密与通风降温之间取得平衡。

在外围边界处理上,较大型民居入口会采用凹肚门楼,留有门前避雨遮阳的半公共空间,提高访客门前等待、邻里串门闲谈的舒适性。特色的五行山墙,高低错落等级分明的屋顶,可增加阴影面积,减少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墙体材料常混入本地沿海出产的贝壳石灰,贝壳烧制的石灰成分较一般矿石烧制更纯净,运输损耗小;夯土墙、合土墙中亦会混入贝壳类产品,以增强防潮防虫性能。潮州周边盛产花岗岩,有能力的家庭会在外墙基底铺设石条防止地面返潮,防止雨季汛期街道淤塞时泡烂墙基,高效利用了石材耐久特性。

(三)教化性空间装饰

潮汕聚落人居空間装饰审美倾向于细而不腻,重点表现部位多用镂雕、通雕技法(图3),工艺精细,利于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空气交换带走湿热,同时主题重教化性,提倡传达乐山爱水、勤俭仁爱等积极思想,而非沉浸于华丽的享乐装饰。以木雕装饰门为例,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建筑与装饰的统一,门板以人体工程使用高度、视线集中度、结构受力程度等区分工艺精细度,既不盲目消耗材料工时,又产生繁简比对。门所在墙面被分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下横肚等装饰部位。顶横肚以大面积线条、简洁花鸟元素为主;门窗作为主要通风设施与教化故事内容表达重点,以通雕手法展现宏伟场面;中横肚雕面虽小却最为精美讲究;下横肚施以简单花鸟元素或博古纹。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潮汕聚落建筑艺术在基础教育尚未普及的漫长时期,通过装饰承担起教化大众、持续培养乐而不淫的生态审美趣味的重责。

潮汕雕刻故事性强,表现尺度适宜,易于理解,所以受众广泛,通过高于生活的艺术故事将教化性的主题精神与其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志向一并传达给观者。以潮汕代表性的木雕石雕 “匀匀、杂杂、通通”的特征为例。“匀匀”特征体现雕塑追求构图饱满均衡,所有题材均大量使用自然藤蔓、花卉等植物元素,与主体背景形成平衡的搭配,在视觉造型层面传达了以自然生态为基础背景的审美文化;“杂杂”特性体现广泛的题材,如梅兰竹菊君子气节,桃树桃花长寿兴旺,荷花水鸟自由高洁,喜鹊麋鹿福禄双全,神仙志异逍遥自在,耕种编织捕鱼出海等;“通通”特性除了体现潮汕民居构建精细灵巧、便于通风透气、提高围合空间舒适度外,内容也以自然花木藤蔓穿插主题暗含生态审美情趣。

嵌瓷艺术是潮汕民居发挥创造性组合使用陶瓷的技法,常设于门楼或主座屋脊,造型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材质历久弥新,解决了其他雕塑在本地区因日照强度大、降雨腐蚀性强、夏季台风侵袭下耐久度差的难题。潮汕先民通过对传统彩陶装饰技艺的解构创新,改为低温烧制小块彩瓷,方便剪裁拼嵌出复杂仿真的造型,解决了传统大块陶瓷烧制技术局限下造型、釉彩方面的难题,大大降低了废品率,实现了兼顾生态与实用的装饰创新。嵌瓷作品以天空为背景,配合神仙祥兽主题,给观者以“神游太空”的审美想象空间,展现使人逍遥畅游的浪漫文化元素。

四、结语

生态审美文化是保证中国传统聚落千年延续的重要成因,也可从解读这种文化中总结应对当下复杂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乡村振兴等关键紧迫课题的智慧。《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若求“长生”,必知“药所由生”。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今天,必须超越单纯以科技解决生态问题的思维局限,站在美学与生态哲学的层面系统总结传统聚落生态审美文化,推动社会绿色、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郭焕宇,唐孝祥.近代潮汕侨乡民居文化“生产型”特征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1-105.

[3]吴庆洲.揭阳古城营建的历史与文化[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7(1):259-302.

[4]陈荆准.陈慈黉故居建筑艺术[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

[5]庄少庞.由潮汕庭园形态特征析其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2015(10):129-132.

[6]刘付强,郑莉茵,黄家平.珠三角围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分析[J].南方建筑,2020(10):1-9.

[7]薛穎,程建军.屋脊的艺术:地域性的潮汕嵌瓷装饰[J].装饰,2012(9):119-120.

[8]杨坚平.潮州木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唐孝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美学、风景园林美学、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

李沃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