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逐梦苍穹不止突破

2021-04-12 11:27康荦
北京青年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长征四号长征三号长征二号

康荦

1.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海南文昌,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该运载火箭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改进研制而成,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不少于7吨。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2次飞行。

在航天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当中首个改型火箭,“长征七号改”完成了一系列新设计,也有了全新的运载能力,使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此前,我国具备高轨道发射能力的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能够将5.5吨重的航天器送到最远距离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而长征七号改火箭将这项能力提升到了7吨。此次发射成功,使我国在高轨道的发射能力上具备了由7吨运载能力的长征七号改,5.5吨运载能力的长征三号甲系列,以及14吨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组成的火箭梯队,形成更加优化、合理的能力布局,这将有力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对推进高轨道卫星组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叩问苍穹开始算起,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过了51年的光辉成长历程。如今,“长征”系列火箭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等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主力运载火箭,并且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改进研制而成,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不少于7吨。本次发射的试验九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2次飞行。

从“长七”到“长七改”

2015年1月26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火箭卫星总装测试厂房装配完毕,准备转运至发射架进行合练

成功发射的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长征七号系列火箭的一个新成员,它与长征七号看上去都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身高”不一样。长征七号改全长60.1米,而长征七号身高53.1米。长征七号是一型“两级半”构型的火箭,所谓“两级半”是指火箭的芯一级、芯二级再加上助推器这个“半级”。而长征七号改则是一型“三级半”构型的火箭,多出了—个“芯三级”,所以也就比长征七号高出了7米。长征七号改多出的这个“芯三级”,主要就是为了给火箭提供更多的动力,让它能够飞往更高轨道。

在外形上,长征七号改和长征七号另一个不同就是头部包裹卫星的整流罩。长征七号的整流罩高8米,而长征七号改的则是5.5米。这是由于长征七号主要用于发射货运飞船,而此次长七改发射的是卫星,体积变小了,整流罩的尺寸也就稍微小一点。未来随着卫星的需求变化,长征七号改的整流罩也会根据卫星的需求量体裁衣。

不同目标轨道肩负全新使命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成熟技术基础上的继承和开拓,长征七号改将承担未来我国高轨发射任务,肩负着将更多中大型卫星送入高轨道的使命。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一型火箭。它发射的目标轨道是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400公里的近地轨道。我国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和未来的空间站都是运行在这个轨道上。

而长征七号改则是为了满足高轨道发射而研制的一型火箭,所谓“高轨道”指的是距离地面最远达到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都是这个轨道上的“常客”,想要让卫星进入更高的轨道,火箭的飞行速度就必须要更快。

目前,我国除了长征七号改之外,长征三号甲系列和长征五号火箭都具备高轨发射能力。长三甲系列火箭高轨发射能力是5.5吨,长征五號则达到14吨,对于目前我国一些中大型通信卫星七八吨的体重而言,长三甲系列的运载能力稍有不足,而长征五号又有点“大材小用”,所以长征七号改就正好填补了它们之间的空白,同时还具备执行多种轨道发射任务的能力,为我国在太空中搭建起更为广阔的舞台。

技术新突破 能力新跨越

虽然长征七号改火箭继承了前辈的成熟技术,但研制的难度不亚于设计一个全新的火箭,研制团队突破了大量全新的关键技术。

长征七号改火箭主体直径与长征七号相同,而个子却比长征七号高出7米,外形显得更加修长。然而,就是这种修长的身材给它带来了更为严苛的考验。与又细又长的棍子更容易折断一样,细长的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高空风的影响,一不小心就有“拦腰折断”的风险。如何让细长的长七改火箭能够保持姿态、飞得更稳,是考验设计师的一道难题。

此次发射,长征七号改火箭还采用了天基测量技术,通过天上的中继卫星进行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大大提高测量的效率,研制团队通过艰苦攻关,实现了大容量传输技术在火箭上的应用。

(资料来源央视网)

长征系列火箭走过51年发展历程

今日的荣耀背后离不开长征火箭家族的接续更替。时至今日,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9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一号15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六号甲、长征六号X、长征十一号甲3个型号在研,长征九号1个型号论证中。

截至2021年3月13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63次——北京时间3月13日10时1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3次飞行。

长征一号系列

1970年4月24日,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自主进入空间的新纪元。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拥有“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系列及“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E(长二捆)”“长征二号F”等型号,主要承担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二号F是目前我国唯——型用于载人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拥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等型号,主要承担高轨道的发射任务。另有计划中的“长征三号丁”“长征三号E”。

长征四号系列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最早可追溯到上海航天局的“风暴一号”火箭,拥有“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型号,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系列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冰箭”“胖五”,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其芯级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助推器使用液氧/煤油推进剂。该系列火箭拥有“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两种型号,主要承担大质量载荷、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

长征六号系列

长征六号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具备适应简易设施发射的能力,可实现快速发射。

长征七号系列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以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需求。

长征八号系列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主要面向未来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该火箭具有发射成本适中、发射周期更短、适应多个航天发射场条件等特点,未来有望具备简易塔架适应能力,实现总装、测试及发射一体化以及芯一级和助推器的整体垂直回收。

长征九号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一款正在论证的新一代重型火箭,未来将用于我国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和登火、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如空间太阳能电站)等任务。长征九号运载火箭预计将于2028年左右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

长征十一号系列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与现役以液体推进剂为动力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将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2015年2月10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资料图

1.2005年10月7日,东风航天城发射场,装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从技术阵地成功转移到发射陣地2.2007年10月24日下午18时,“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3.2014年12月7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4.2015年9月20日,山西太原,“吕梁一号”微纳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5.2016年11月3日,海南省文昌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6.2017年4月20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奔向太空7.2018年1月18日,长征一号备用发射火箭首次抵达深圳8.2018年11月7日,珠海航展,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模型(中间)

9.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将“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图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从“德渤三号”动力船发射10.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许,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新成员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从长征—号到长征十一号 为何唯独没有长征十号?

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九号再加上长征十一号都是有据可查的型号,但唯独没有长征十号运载火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次尝试载人航天任务的“曙光一号计划”。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当天,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召开了一次为期7天的关于我国第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讨论会。这项工程其实早在东方红一号发射前三年就已经开始筹划——1967年,美国用土星五号首飞火箭将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送入太空。

对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来说,彼时虽然条件有限,但他们敢于探索未知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计划于1973年发射,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没有实施。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方案后来被证明是务实且可行的,因为就在方案论证会五年后我国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顆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与返回式卫星在技术途径上异曲同工。

但第一代航天人的梦想却远不止如此,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目标实则是月球。

为了前往月球,钱学森主导发起了长征十号重型火箭的研制工作,而当时我们的库房里只有运力仅300公斤的长征一号火箭,而长征十号的目标是运力指标媲美甚至超越土星五号。从1到10跨越难度可想而知。

可惜由于当时的国力原因,曙光一号工程只推进了七年就只得下马,长征十号作为曙光工程的产物自然也随之下马。但在七年时间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收获了很多初始经验,比如航天员空间生命保障系统、载人飞船返回舱研制,同时还布局全国及各大洋建立了航天测控系统,这些都为如今的神舟飞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继承长征十号遗志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工程正在顺利开展,这是一款重型运载火箭,能够满足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等重大航天工程的运力需求。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提出我国将于2D30年左右实施载人登月工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长征九号将在月球基地的建设上大显身手。

猜你喜欢
长征四号长征三号长征二号
长征四号丙遥五十四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4星
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六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04星
成功发射
遥感三十四号02星成功发射
试验六号03星成功发射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孪生兄弟” 和而不同——解密长征二号F “T”、“Y”系列火箭
长二F:成功“神箭”这样“炼”——访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张智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长征三号乙托举“三姑娘”精确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