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语世界”的“大学问”

2021-04-13 01:14赵甜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助力提升

【摘要】结合近年来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我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是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一线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很多教师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改革实践中,都是为课堂搭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在我看来,教学实践改革的道路上,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扎实和稳固。我将成语教学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助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成语教学力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成语学习,力促古代汉语知识积累;成语学习,力促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成语学习,力促学生习作有效提升;成语学习,力促学说思辨能力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成语教学  助力  语文核心素养  现状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139-02

基于当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的开展,在当下的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潮流中,我认为改革的宗旨和目标,都应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仍旧不令人满意: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成效产生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学生由于对日常的学习内容兴趣度不是很高,导致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下降;二是教师日常的语文课程教学刻板、单一,这种刻板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无法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动力,也容易导致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呆板、沉悶;三是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多数学生都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参与学习,而语文课程的重点在于全面呈现学科的人文性,这种人文性的呈现需要语文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语文学科注入人文内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进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我将成语教学融入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下是我关于成语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一、成语教学的重要性阐述

对于成语教学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来说,成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成语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言简意赅

不难发现,很多文辞优美的文章,之所以读来觉得精彩,其中有不少优秀的文章就是运用了不少成语,成语的特点就是一般只有四个字,但是言简意赅,能够用简短的字传递深意。在近年来的语文中考、高考试卷中,关于成语知识点的考查比例一直不低,比如针对成语使用是否恰当、成语典故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现实的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一些实践,成语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简短的几个字能够涵盖比较丰富的内容。

(二)易学易记

成语字少,所以学起来不会像文言文和现当代散文一样,读起来会觉得费时费力,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会觉得成语是相对轻松的。很多学生在具体的习作中,发现一旦使用了成语后,语言的表达会增添很多亮色。

(三)形象具体

多数成语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因为很多成语都有着具体的出处,有的来自于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记忆这些成语的时候,会觉得形象、具体。

(四)语势有力

在语势方面,成语字少,但是读起来铿锵有力,这种语势感的强化,会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让我们感受到成语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成语教学力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

近年来,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有的时候是分享一个成语的出处和来源,有的时候是分享一个成语的小故事,有的时候分享一个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等等,成语教学的深入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成语学习,力促古代汉语知识积累

对当下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大多数都对古代汉语知识内容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觉得古汉语的知识点内容甚是枯燥乏味,细看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关于古代文学经典的片段,这些知识点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效地积累古典文学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会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沉淀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参与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在兴趣的指引和带动之下, 有助于学生全面激活自身的求知欲,所以成语教学的开展中,我会通过趣味性的引入等,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结合成语“安之若素”,这里的“素”如何解释呢?我通过多媒体呈现《活板》中的片段:“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是“平时”的意思,与“安之若素”的“素”字是一样的意思。通过这样的例子,也足见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比如在《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这里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是同样的意思……通过类似的古汉语知识点内容的积累与沉淀,让学生能够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二)成语学习,力促中国古典文化学习

成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典文化。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的古典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成语的由来,与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短篇的文言文等的关联性很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通过形声字结构等,通过形旁、声旁等去分析具体的成语释义,不少学生在日常成语的运用中,会因为对成语的释义理解不全面而导致写错别字,或者明明是贬义词,却当成了褒义词来运用,所以教师在成语释义的教学开展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敏觉力,让学生把握成语的具体使用时,用其比喻义或者引申义,而减少直接使用成语的本义,这样的引入和教学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具体字义、来源上来,让学生用敏锐的嗅觉,去研究、探索成语的来源。比如针对“愚公移山”这个成语,这一成语来自于古典的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而渐渐引申出别样的意义,愚公毋庸置疑是一个很勤奋、很坚持的人,但是愚公之所以“愚”,是因为他坚持得有点“笨”、有点“呆”,但是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又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甚至颇有教育意义。也有不少学生基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讨论、交流愚公的精神是否值得发扬和提倡,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成语学习,力促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

(三)成语学习,力促学生习作有效提升

成语的教学与学习,学生最终是否掌握成语的内涵和延伸意,具体还要落实到成语的具体运用之中,教师通过成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变通能力。联想能力是指通过成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活跃、发散语言思维,培养语言的流畅能力。变通力是指教师通过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从成语的内容方面进行归类,让学生区别这些成语之间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具体通过作文练习加以巩固和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一些命题类的作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将成语教学落实到学生具体的习作之中,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比如我之前就给出习作题材:请以“杞人忧天”成语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到了初中语文阶段,习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记叙文,更多地会融入一些议论性的文体,学生就可以在习作中展开对这个成语的联想,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开展相关的记叙和评论,这样的习作练习巩固,虽然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压力,比如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出处,就容易举棋不定,这样的训练也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籍,强化日常的积累。

(四)成语学习,力促学说思辨能力提升

思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开阔的阶段,能够在冗繁的知识网中拨开云雾见青天,其实就是依靠自身的思辨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辩能力,才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带着思维和逻辑,伴随着知识点的沉淀和积累,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少学生之所以阅读中频频出错,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还没建立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通过成语教学,引导学生具备思辩能力。比如我经常会运用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语:“《亮剑》这个连续剧播出后,观众对其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让学生思考成语“评头论足”在这个句子里的运用是否恰当,有的学生甚至意识到自己第一反应是觉得“评头论足”这个成语运用得没有问题,后来经过查询后发现原来“评头论足”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运用就不合适了。……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成语学习和积累中,不断对于容易出现歧义的成语进行积累和记忆,这样才能在多读多思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尝试新的内容和知识点。思辨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可以从这些简单的成语积累、容易混淆的成语中渐渐积累起来,这种积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会渐渐建立起来。

总而言之,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日常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全面激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成语教学的渗透,拓展和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让教学不断取得更好的成效与精彩。

参考文献:

[1]贾春霞.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大学,2017(11)

[2]劉秀珍.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20(1)

作者简介:

赵甜(1988年-),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助力提升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