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

2021-04-13 10:37王晓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

王晓娟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对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及影响,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在落实各项管理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对新形势之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及研究,以期为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  初中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011-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之中的重点,能够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在教学实践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功课,把握在当前大背景下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其中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正处于个人人生观构建的黄金阶段,老师需要结合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采取恰当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途径来引导和鼓励学生,保障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不足,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引导,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各界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初中生能够在这一阶段有一个良好的成长以及发展,班主任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以及鼓励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学生正向的心理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许多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极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外加上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是非判断能力比较有限,因此,老师必须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沟通。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应该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良性成长,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需要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坚持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许多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升,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导致一部分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对老师比较依赖。因此,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老师需要综合考虑目前的学习困境。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以及消化能力存在差异,如果有的老师直接以统一的标准来引导学生,无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就会导致学生过于机械和被动。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习问题的出现也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自信心,难以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实质的学习效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许多初中生正处于个人心理和身体发展的黄金阶段,个人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有待提升,出现了许多心智不成熟的现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的社交矛盾。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各种矛盾以及挫折,很难实现个人的有效调整以及疏导,对于一部分自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还会因此出现冲动行为,从而误入人生歧途。

三、学生心理问题是引起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往往和他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它们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学校所要求的品德标准,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也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着它自己本身的机制,也就是说,品德的形成有着大致的轨迹:在主客体的积极互动过程中,主体接受了来自外界环境和人物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作用,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健康发展。比如因为我市处于边境地带,很多人做起了边贸生意,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这就让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起来,开始不重视学习,形成了虚荣的心理。一些家长沉浸在赌博等娱乐活动中,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还会错误地将孩子的任性当成有性格,打架当作有能力等等。还有一些家长需要长时间出去打工,这就导致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教育,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情况都会让家庭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染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更有一些家长,只是简单的言行就已经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伤害。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在学校中产生的,是因为学校的不合理制度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造成的。首先因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内教师的竞争都是围绕学生的成绩开展的,所以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会给学生施加很多的压力,这也导致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抑郁、恐惧、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其次教师的行为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教师盲目的控制学生,认为学生应该完全听自己的話,过多的干预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产生了焦虑、讨厌学校的情绪。

四、新形势初中班主任展开心理教育的方式

(一)提高认识和理解

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老师必须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这一教学环节的大力落实。教师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榜样就像学生心里的一颗种子,会逐渐地生根发芽,发挥其他道德教育所没有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使命感。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没有时空的局限性,很难量化到某个程度,更很难实现时刻的监督工作。教师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头脑中的想法到工作中的每一个小行为,从内在到外在,都要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向着正向的方向发展。其中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最为关键,老师需要注重自我提升,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老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融合,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以及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二)开展集体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集体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老师需要将人际关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习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注重集体活动的层次性,将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相联系。其中各类拓展活动以及外出春游活动备受关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条件有限,班主任还可以采取班级座谈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之中与班主任进行互动和沟通,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并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开展集体活动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此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不同的教学手段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格外重视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其中逆反心理问题的出现较为普遍,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此来获取学生的信任以及理解。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初中生在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早恋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比较普遍和正常,老师首先需要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早恋问题出现的实质情况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应对的情绪,帮助学生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另外,老师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管理以及自我引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反省,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

(四)将学生当作课堂主体,全面展开个性化教育

这里所指的个性化教育是教师应当将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关心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校园、教室可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具体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来展开个性化教育:首先教师应当认清自己的地位,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健康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多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反人性、反教育原则的情况。不仅如此,教师也应当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感受和实践,做出自己真正认同的决定,满足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体现学生自己的价值。

(五)结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方式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应当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制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计划来展开教学,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自己知识的师长,更是重要的指路人,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之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多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轻易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可以和教师敞开心扉。

(六)和家长建立合作关系,让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化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和学校应当通力合作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只有家校之间建立合作才可以有效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再比如说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交友心理,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學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培养学生自尊自爱、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正确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正确地处理男女关系等等,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去交朋友,并在选择朋友上给孩子一些指导,教给他们一些社交的技巧,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监视孩子,反而会让他们不敢去社交,或者是特别地叛逆。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掌握交到好朋友的方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孩子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基础,需要教师高度重视。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还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中的竞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生活和创造。愿我们能成为学生信任的人,辛勤地去付出,给予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并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系统地进行规划,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做出贡献。

五、结语

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以及重点,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效调整以及要优化升级,以此来更好地体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价值以及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远.浅谈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100-101.

[2]余志雄.浅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1997(2).

[3]郑素娟.基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