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思政格局的构建研究

2021-04-13 20:01邓海静千晔李淑英王远苗智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9期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四位一体课程思政

邓海静 千晔 李淑英 王远 苗智颖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立足课程思政的现代课程观,医学微生物学课程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了教学目标,在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之外,还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科学思辨的意识、秉承仁心妙术的理念、发扬创新进取的精神”的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其中,构筑“四位一体”的思政格局,使枯燥的医学知识与人文、科学、伦理、道德有机整合,构建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  医学微生物学  四位一体  思政格局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2018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科技重点基金项目,编号:ZD2020340;华北理工大学杰出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1862-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9-0042-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本文将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四位一体”思政格局的构建作如下阐述。

一、医学微生物学“四位一体”思政格局建设的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是医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临床、麻醉、医学实验技术、影像、口腔等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中西医、护理、制剂、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课程孕育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承载着思政教育的使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良好阵地,聚焦育人本质,有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的思政格局

《医学微生物学》共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大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特点,选取融入更切合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并配合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步有效达成。

思政目标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医学微生物学》讲授的细菌、病毒种类繁多,知识点分散,各异,而每一种细菌和病毒的发现都是一个长篇的艰辛的科研探索之路,古现代中国科学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贡献都载入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史册。在开始讲授这门课时,采用图片展示、启发式、引导法、讲授法引入古代以及现代中国科学家的发现,比如北宋末年(11世纪)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患者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表明已经有消毒的记载;古人早已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到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以上事例彰显了民族自豪,激励后人前仆后继。我国著名的沈善炯院士,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学有所成,回国报效祖国,他让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意大利后世界第四个金霉素量产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抗生素的垄断;此外,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病毒学家黄祯祥开创了病毒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摆脱了人工繁殖病毒靠动物,鸡胚培养的原始落后的方法;1955年我国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汤飞凡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也称“汤氏病毒”,导入这些中国学者的贡献,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讲授科学家的故事时,适当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讲他们所了解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医学微生物的兴趣。

思政目标二:强化科学思辨的意识

在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病毒学总论等微生物总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恪守和谐共处的理念,“强化科学思辨的意识”的思政目标。这部分的知识核心是讲授细菌以及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繁殖特点以及感染与免疫、遗传变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与功能具有相互联系性,细菌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特点决定它们的致病性,与人类相处过程中一些病原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斗争与和谐共存,病原微生物为适应生存会发生多种形式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世界同样存在物质的平衡与统一。

该部分更多地应用图片展示、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菌等微生物在与人类共存中的作用以及只有很少一部分细菌属于病原微生物,而医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对人类有害的细菌进行防治,而大部分细菌都是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只有维护好细菌与人类的和谐的生物链,恪守和谐共处的理念,人类才能更好地与微生物和谐共存。例如在讲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时,细菌二重感染的发生与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有关。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意义,不破坏机体的菌群平衡,維护物质的和谐统一,恪守和谐共处的理念,才能保证机体生物链的平衡,才能维护机体的健康!

思政目标三:秉承仁心妙术的理念

在球菌、肠杆菌、弧菌、螺杆菌属、分枝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细菌个论以及病毒个论知识的讲授部分“秉承仁心妙术的理念”,突出讲授各类细菌及病毒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以及致病机理,融入“仁心妙术的理念”的思政目标。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各类细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检查方法、防治原则,才能运用所学,把基础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际病例,满怀同情心、仁心在临床上治病救人,行医者之道,担仁者之义。

该部分主要选取临床上一些典型各类细菌的感染病例,应用启发式、提问式、比较法以及案例教学法通过临床病例的讲授理解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灌输“仁心”治病理念,融入“妙术”的行医导向。例如,引入破伤风的病例,结合角弓反张的图片和小视频,讲授患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的典型临床表现,激发对患者的同情,体恤病人的痛苦;阐述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原因是由于厌氧环境的存在(又细又长的伤口)导致厌氧细菌破伤风杆菌大量增殖,其致病机理与破伤风痉挛毒素封闭抑制性神经递质有关,检查方法以及防治原则主要是结合病史进行诊断,破伤风抗毒素的紧急治疗使用以及破伤风类毒素的预防使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破伤风杆菌的认识和记忆。讲授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妙术行医的信念,增加學医的动力,强化责任的担当。

思政目标四:发扬创新进取的精神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打造创新社会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医学微生物学》通篇所列及的细菌、病毒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防疫措施都是国内外科学家发扬创新进取的精神,独辟蹊径,经过求真、探索、科学实验而发现和发明的。比如说190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Ricketts在研究落矶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立克次体。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糖丸爷爷”、“最美医生”、“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顾方舟老先生,倾其一生,用制作“糖丸”的方式给婴幼儿研发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2000年世卫组织认定我国已经彻底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讲授相关素材时,应用启发式、提问式、图片展示以及翻转课堂使学生体会老一代科学家们创新进取的可贵品质,以及在今后的科研攻关中,应当传承使命与责任担当,继续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比如讲到霍乱弧菌耐药性增加,对治疗带来困难。疫苗的疗效尚待观察时,鼓励医学生在今后的科研攻关中发扬前辈科学家的创新进取的精神,勇挑重担,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三、结语

本研究目的是挖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整合融入教学过程,使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四位一体”的思政目标,从而培养有情怀(爱国主义)、有专业(科学思辨)、有温度(仁心妙术)、有担当(创新进取)的卓越好医生。同时医学微生物学“四位一体”思政格局的构建为其他医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王忠国.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堂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9(8):1-3.

作者简介:

邓海静,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器官纤维化分子机制。

猜你喜欢
医学微生物学四位一体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民族医科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