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2021-04-13 22:38刘凯郑晓静徐莉程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9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主观性

刘凯 郑晓静 徐莉程

【摘要】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权衡教育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降低人文类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观性因素的影响程度至合理区间,是发挥课程评价对人文类课程提质增效功能的关键前提。为实现“根据目标评价课程”的要求,将三维教学目标的全覆盖考核,必须改变原本单一的笔答试卷考试方式,设置形成性考核,通过多次评价,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是强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激励功能的重要举措。要打破人文类课程在课程评价等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中的困境,还应从主观性的来源“人”入手。

【关键词】课程评价  人文类课程  主观性  形成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9-0134-02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主要分为四个问题或者步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泰勒认为课程编制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其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然后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最后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其中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权衡教育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将意识到课程评价的重要意义,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课程评价的研究中,伴随着课程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课程评价呈现出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设置形成性评价等发展趋势。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要素分析

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类课程要实现课程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切实有效地通过课程评价反映的教学指标、参数等反馈和改进课程,必须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全要素包含哪些,也就是泰勒所说“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当前大學语文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院校普遍开设,是一门科学文化基础课、必修课,承担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功能。本课程一般包含文学阅读和应用写作两大重要模块,旨在传授基本文学欣赏和应用写作知识、培养利用汉语言文字提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以上现实,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全要素可以从文学阅读和应用写作两大方面分别划分。

文学阅读方面,学生除了熟练记忆必要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外,还应该学会划分篇章结构、归纳概括段落大意,这是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也是利用汉语言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的必备能力;在清楚文学作品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后,学生需要对文学作品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总结,视文体不一,分析总结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小说中针对关键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戏剧中则聚焦关键情节和主要冲突。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作者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有所生发,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时代背景,以辩证的视角和眼光,对作品强调和宣扬的价值观念予以综合性的评价,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和严密论述。以上三个要素可以被概括为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归纳概况的能力对应着理解层面,分析总结能力对应着分析层面,综合评价能力属于综合和评价两个层面。当然,人文类课程有其特殊性,文学作品不绝对强调逻辑的严密和层次的分明,转而遵循想象的跳跃性,而这种真正高阶的、较大程度上脱离规则束缚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必然是建立在熟练地、严格地遵循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应用写作方面,同样有三个要素需要考核,根据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一篇文章尤其是应用性的文章先要确定写作的目的或者写作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应用文的灵魂和主干,对一篇文章起着统摄作用。

综上,大学语文课程考核包括两个方面的六个要素,并且六个要素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例如文学阅读中划分篇章结构、应用写作中确定文章结构,既考查了基本文体知识的记忆理解还考查了其应用实践,文学阅读中综合评价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中确定文章主题,隐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流露,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明确六个考核要素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考核的全覆盖。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举例

从考核方式上看,笔答试卷考试占据各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的主流,笔答试卷考试是一项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尤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下课程目标“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的新要求和新趋势,部分院校尝试以开卷笔答考试替代闭卷笔答考试,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考核方式,所以效果必然难以达成预期。

为实现“根据目标评价课程”的要求,将三维教学目标的全覆盖考核,必须改变原本单一的笔答试卷考试方式,设置形成性考核,通过多次评价,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强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功能。

以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为例,在文学阅读模块布置绘制人物关系导图、段落分析流程图等课前任务或者课后作业考查归纳概括和分析总结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对抗的形式,开展研讨交流或者主题展示,形成小组活动记录表,主要考查分析总结能力,活动中还能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隐含对情感态度价值的塑造;给出“答案两可”类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有一种专门的属性: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还可能彼此完全相反或相对。这类试题较多出现应该不是偶然,与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等理念相关,是语文教育领域、语文评价领域进步的一种微观表现。这类试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开放地看待问题,更加自觉地选择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用写作模块仿照文学阅读模块设置绘制文章结构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课前任务或课后作业考查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写作模块,更注重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在学生对文章结构形成初步认识后,将文章按照常见结构进行拆分,每一结构都利用不同课次的课堂时间进行当堂写作、講评、修改,让写作教学形成闭环,习作讲评阶段的教学反馈能够即时作用到学生的习作修改阶段。

终结性考核则是一篇预设情境的应用文写作,覆盖大学语文课程两个方面六个要素,并且更加侧重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三、大学语文课程考评改革的困境和方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考评改革的困境

从全国高校的大背景看,理工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远多于人文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类课程在课程评价等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中遭遇瓶颈。造成如此困境的主客观原因有明显的共通性。

以我院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我院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学生的人文基础略微薄弱,对待人文类课程的价值认识浅表化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两性一度金课政策的落实,学生学业压力骤增,在时间和精力更加紧张的情况下,对非专业课的人文类课程应付现象更加明显。种种情况,让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步履维艰。

除了艰难的外在环境条件外,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实施教学考评改革时还暴露出先天不足。课程评价体系由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四部分构成,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评价方式中引入了大量研讨交流、主题展示、习作修订、应用写作等极具开放度考评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天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人文类课程学习的周期性偏长,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应用,而大部分人文类课程开课周期较短,在开课期间采集的教学数据难以反映达成效果,学习周期普遍长于开课周期也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二)大学语文课程考评改革的方法

针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评价标准天然具有的较强主观性,首先要从主观性的来源“人”入手,利用集体备课,不断统一课程组教员对某一评价方式考查目的的认识,明确“根据教学目标评价课程”的原则,设置阅卷预演,采用流水阅卷,最大程度减少主观性带来的分数差异;采用分层评分标准,对学生解答某个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分层描述。其关键,一是确定观察和描述的维度,二是区分层级表现。关于前者,蕴含着三个评分观察点:回答方向(基本观点)的合理性程度、支持观点的证据类型周全与否、各个角度的证据是否可靠和充分。围绕这些基本的观察角度,综合考虑基于测量目标所期待的学生表现和实际的学生答题表现,分层描述学生的表现并赋分,就可形成分层评分标准。通过层次清晰地严密评分标准,进一步压缩阅卷教师主观性空间。

在教学周期无法延长至覆盖学习周期时,可以通过双向互补的思路来缓解这对矛盾。一方面通过提升开课期间的练习强度,例如增加应用写作模块课堂练习时长,开展小班化教学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讲评力度,注重反馈后再修订,形成教学闭环,在课程期间强基础、提效率,从压缩学习周期的方向进行调和;一方面增设二课活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来弥补学习时限不足的短板,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赛前专题辅导进一步夯实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后活动中多训练、强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2]朱凌云,罗延锦,余胜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1).

[3]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4]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作者简介:

刘凯(1992年-),男,山东招远人,海军潜艇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主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