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2021-04-13 00:32沈文捷张颢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法治教育新媒体

沈文捷 张颢蓝

【摘要】指出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分析了高校运用多元化新媒体技术手段赋能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法治教育,系统化加强法制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构建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解决法律问题,在普法教育中进行创新探索等形式、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  法治教育  高校思政

【基金项目】湖北开放大学思政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新媒体阵地建设与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研究(szkt201904)。

【中图分类号】G641;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60-02

一、引言

目前新媒体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的重要群体,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日渐显著。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五个思政”建设方案实施以后,网络思政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对思政教育中的法治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积极影响,但也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秩序提出了挑战。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政法治思维的重要媒介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通常包含视频、音频等多种元素,结合新颖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本来相对理论化的法律常识相结合,满足大学生根据自己需求进行法治认知观念的需求。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法律常识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媒体等平台不仅能够向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更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看到法律信息的同时,能够合理的表达自己,产生法律意识共鸣。

(二)新媒体是高校思政教育及法治教育的载体之一

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模式的思政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及法治教育是更新兴的教育模式,将新媒体模式与传统模式相融合,能够为思政教育及法治教育提供更好的途径,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获取信息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信息共享为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检索途径。比如在第一课堂,除了教师在课堂内受教的内容之外,还能通过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线上学习平台、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在线互动交流,可以在网上下载教育资源,避免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性和地域性障碍。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在新媒体背景下,法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共享,为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条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传统环境下快,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交互性。高校教师进行法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教育平台、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收集,例如,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发“国家反诈中心”平台,以民警宣讲、网络情景剧、抓捕实录等多种形式,精心制作发布了一批法治宣传短视频资源;通过微信搜索“青少年普法网”即可进入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平台,在该平台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和教师不同角色提供了教育资源,并且实时更新最新的法治案例以及法治新闻。教师将此类教育资源从平台进行整合后纳入教学计划中,能有效充实法治教育资源,以网络作为渠道将信息进行交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及法治教育实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更新能力,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接触最新的法治教育知识以及最热门的法治案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新的观点和新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高校法治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法治教育虽然正在普及,但在目前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难免存在一些弱点和问题。

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很难辨别网络信息的是非性。根据360集团《2019年网络诈骗分析报告》中统计的信息,2019年网络诈骗受害年龄分布及人均损失上看,18~22岁年龄段人群,举报量最高,占比23%,18~22岁人群,即大学生人群举报最多的诈骗是兼职诈骗,其次是网络游戏诈骗、网络购物诈骗。大学生在接触兼职招聘、网络游戏、网络购物这类信息的时候比较难区分哪些信息是安全的信息,哪些信息是诈骗信息。根据《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电信网络诈骗审判白皮书》中的统计信息,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东湖高新区法院共受理诈骗案件149件369人,这些案件的犯罪分子年轻化且文化程度较高,90后被告人超过八成,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51.9%。

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较陈旧,教学渠道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在新媒体的运用上仍有欠缺,即使运用也大多停留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应用上,多样化的使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的能力较弱,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法律知识的空间明显不足。随着5G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工作者若不提升运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的能力和意识,将不利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

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有待提高。在非法律专业的大学课程安排中,针对法治教育开设的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一门公共必修课。虽然从该书名称可以看出,本课程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两部分内容,但纵观全书191页的内容中法律基础知识部分仅占该课程内容的28%。且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在本课程中占比少,任课教师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前五章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而对占比较少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安排就相应有所缩减。学生虽能在学习中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也仅限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宏观的法律知识。由此可见,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相对较低。

四、新媒体在大学法治教育中运用的建议

运用多元化新媒体技术手段赋能高校法治教育。根据极光大数据《2020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APP市场渗透率top100的移动APP中,微信占89%、QQ占68%、抖音占55.8%,充分表明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新媒体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接收能力更强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热衷于这些社交自媒体。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传统的高校法治课堂教育中根据前期调研,研判学生擅用及爱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方式为传统法治课堂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除了通过传统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鉴别能力,判断网络信息真伪之外,还需整合抖音、微信公众号、QQ、知乎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系统化加强高校法治工作者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新媒体的运用不仅需要法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新媒体本专业的能力,还需要提升法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涵盖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能力、新媒体内容处理技术等。部分教师有心利用新媒体做普法宣传,但局限于没有新媒体制作的实操能力,导致宣传教育效果不显著,运用新媒体手段宣传教育积极性下降。另外高校可以为法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学习新媒体知识,利用寒暑假时间入驻新媒体运营企业参与顶岗实践,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当下热门的新媒体运营思路提高自身新媒体运用的能力。

构建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解决法律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在学校开展法律教育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将学生所喜欢的网络表达方式同新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载体多元化、法律类别细分化、玩法趣味化的网络法治教育社交平台。例如,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等,即时分享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法律类别中发布相关法律话题与其他人互动交流,以及通过益智法律游戏、法律知识问答、视频游戏等在不知不觉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大学普法教育中进行创新探索。2021年武汉某高校运用新媒体途径做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行办法》,在全校范围内推进“防诈骗学分制”,通过线下与线上新媒体途径相结合的课内课外学习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对未取得防骗学分的学生在学期末一律集中学习,统一补考。组织下载预警、拦截电诈的软件工作。在校学生必须关注“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并至少转发一条公众号文章到朋友圈;在校学生必须下载、关注“光谷反诈宣传”,完成小程序内的课程学习。新生入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至少一次的在线防骗电影观影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介绍各类电话短信网络诈骗发案特点,诈骗手法、防范攻略,提高学生识别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能力,确保新生知晓率参与率达到100%。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反电诈知识竞赛活动。为抑制电信网络诈骗警情高发态势,每学期3月、10月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实施一次“反电诈知识竞赛”活动。

五、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对于新媒体渠道的学习表示肯定态度。在此契机之下,结合当下热点寻求突破和创新,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新模式,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及法治思维,对我国能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8-52.

[2]李琳,陈立.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培养策略——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07-112.

[3]刘娇.浅析加强高职高专学生法制意识的对策[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77-80

[4]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6-129.

[5]黄冬英.新媒体时代高校法律教育新途径[J]. 法制博览,2019(27):290

作者简介:

沈文捷(1989年7月-) ,男 ,汉族 ,湖北武漢人, 湖北开放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颢蓝(1992年10月-),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法治教育新媒体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