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探微

2021-04-13 08:46李琳颖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思政教育

李琳颖

摘 要: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而其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所导致的各方面问题需要迅速、有效地解决和处理,以减小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想引领的前沿阵地,正是解决突发事件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关于突发事件的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顾名思义,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根本无法预知的情况下的灾难性事件。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进步到何种程度,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根本上讲,突发事件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和效应的事件。它不仅带给人们可见的创伤例如身体损伤、财产损失,还有一些不可见却更加深层的创伤如心理、思想上的消极影响,继而对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虽然天灾难料,但人事可为,突发事件的治理可以通过工程手段和人文手段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的有效人文手段。[]尤其是将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发挥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突出作用。

一、突发事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学科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科主旨和灵魂,以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学科使命。[]在教育内容上,我国相关法律也进行了明文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可见,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载体,以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为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而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属性,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反应更为敏锐和强烈。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负面效应、为其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高校思政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必要性。

为了便于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突发事件,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突发事件归为一类,国内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自然的、人为的、技术性(人类失误、疏忽造成的)。第二种分类以受影响的地域范围为标准,分为国际的、全国性的、地方的、组织的危机。第三种分类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政治性突发事件、经济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生产性突发事件、自然性突发事件。[]无论按照哪一种标准进行分类,作为突发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破坏性、爆发性、危机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带来危害,这种破坏性的影响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破坏的程度往往也是非常严重的。同时,突发事件的诸多要素如爆发时间、地点、具体形态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不可预知的特点,很难进行准确的把握和预测,突发事件后的影响扩散性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使得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产生次生影响,成为新的社会危机。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特定的人生阶段、生活环境以及对社会认知不同,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特征——强烈的求知欲、社会参与意识、独立的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些心理特征是其掌握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心理条件,同时大学生具有涉世不深有时不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情况、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等特点,很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作用的直接影响对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不同声音的信息平台,也是意识形态渗透的空间,更是别有用心之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传播虚假信息、散布负面言论、对敏感信息进行炒作宣传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止2019年6月底,在我国网民群体的构成中学生占比最多,高达26.0%,高出排名第二位的个体——自由职业者六个百分点,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2.高校思政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維护校园稳定的作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其破坏性、危机性等特征,在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后,继而会使社会陷入非常态的状态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指出风险挑战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稳定是第一前提,从国家层面讲,离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不仅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难以巩固,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难以继续进行。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对于高校来讲,离开了校园的稳定,校园安全问题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都难以保障和维持。因此,解决稳定问题是突发事件后至关重要的问题,而高校思政教育是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途径,此时,高校思政教育维护稳定的作用就更加显现出来了。其一,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就包含维护校园稳定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构成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以及法制观教育。在不同部分的内容中都有事关稳定的教育内容,人生观主要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看待人生以及如何有意义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在这其中就包括如何建立同他人更加和谐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道德观是教育学生学会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总的来说就是社会群体不成文的规则,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规则,达到能够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观相辅相成,能够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另一个层面上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秩序良好的观念和意识——法制观,通过对它的学习,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行动上依法行事。其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是维护校园稳定的途径之一。在突发事件后,关于事件真相,社会上会出现多种声音,其中包括带给社会极大危害的各种谣言,积极运用思政工作宣传引导的工作方法,快速、准确地向大学生们发布事情真相是防谣止谣的重要途径。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尤其是疫情发生初期,对于病毒源头、传播途径以及潜伏期等问题群众知之甚少,网络上散布着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导致人心不稳,许多高校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准确的发布有关疫情的最新消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了正能量,形成了正面的舆论引导,也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思想动员、凝聚人心的作用。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危及范围极大,必须要采用应急措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此时就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作为强大后盾。思政教育具有能够思想动员、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时,武汉一度成为“重灾区”,为迅速防控疫情、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风险,使确诊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家启动了应对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从最初的中央决策部署到人民军队奋不顾身“进军”武汉、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纷纷写下请战书驰援武汉,后来再到快递小哥组成服务队、社区工作者送菜送米、专车司机接送医护人员,每一种力量都是坚决抗疫人心的汇聚。这其中也不乏广大大学生的身影,他们自愿报名成为志愿者,活跃在每一个平凡却不平常的岗位上,他们是将高校思政课堂上、课本中所讲授的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生命的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在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大课堂中给予了响亮回答。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关突发事件的教育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关突发事件的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长期性。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即便是对于突发事件处理再完善,这些损失在一些层面上也具有持续性,甚至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群体心理产生一些改变,因此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突发事件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其发生的频率相对比较低,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状态,因此往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思政教育对其研究比较多、相对比较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印象越来越模糊,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思政教育中有关突发事件的教育缺乏系统性。

思政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政教育更是如此。目前思政教育中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其中教育者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教育诸要素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对突发事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新时代背景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符合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是将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突发事件中所具有的作用最大化发挥的重要举措。这种应急工作机制的建立具有系统性,机制内各个要素,如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加强思政教育者队伍建设

首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机制中教师育人全员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建立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思政课教师为辅的思政教育队伍,是国家推进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样,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突发事件的最新状况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达,避免学生因不明真相被谣言蒙蔽。同时,将政府、学校的解决政策、突发事件科学的应对方法向学生进行宣传,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然而,想要及时稳妥地做好这些工作,就不能仅仅依靠思政专职教师,要广泛动员高校中的全体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同各自工作内容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全员育人”,“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现“全方位育人”。

其次,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机制中教师育人专业性。培养应急机制中的思政教育者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明辨是非。同时,还应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事前预警能力、事中缓解能力、事后疏导能力。[]

2.加强思政教育内容建设

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并创设了绝佳的教育情境,将与突发事件相关联的爱党爱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急处置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设置为高校思政教育应急机制中的常设教育内容并实时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突发事件非常态的大环境下,真实发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这些典型事迹在带给学生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能够达到带给学生最震撼的冲击力和最真切的教育效果,也更加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很多道德品质“在一般情况下,常常是以隐含的、平淡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加以表露的, 但在危难而紧迫的特定背景下, 它们便以突出的、强迫的、不容忍受的方式跃入人们的视野”[]要将时事资料同常规思政教学内容相融合,依托于课堂教学,以时事内容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深度融合,让思政课堂上的内容真正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第三条[Z].

[2]曹勇.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3]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思政教育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