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做好跨文化传播

2021-04-13 09:52梁昕喻苗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文化传承

梁昕 喻苗

摘要:为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贵州广播电视台致力于构建相关传播体系,在广播电视节目国际化表达的实践与创新中不断提升,传递新闻资讯,推动文化交流,弘扬民族传统,传播中华文明,成为对外话语体系中重要的新兴力量。

关键词:贵州精彩故事 国际传播 传播渠道 文化传承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正在崛起,我国的经济、軍事、外交等实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新的媒体形式的国际传播体系下,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态度、讲好中国故事是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理念下,我国在许多场合提出的对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的中国政策主张和重要倡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彰显出国家影响力,向世界有力地传递中国声音。

贵州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鼎力施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三,成为中国减贫的“样板”。贵州广电积极拓展更广阔的视野、兼具国际化的思维,为贵州品牌发声助力,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积极推动贵州国际化传播,为贵州的对外传播唱响时代强音。

一、精彩故事在脚下,在基层,在前沿

(一)全国省级样板折射出脱贫攻坚战中“贵州战法”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是全国的六分之一,搬迁人口总数超过三峡移民人数,在整个世界减贫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2019年底,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宣布18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贵州新闻联播》随即推出“我是188万分之一”系列报道。各路记者奔赴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代表性人物跟踪拍摄,最大限度还原搬迁群众生活,展现真真切切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扶贫举措,该系列报道播出后收到了来自移民安置点、贵州省生态移民局以及业界强烈的反响。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报道中的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各种举措,树立了贵州扶贫“全国省级样板”的典型形象,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借鉴。同时,该系列报道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专门做了一场特别直播节目。直播傍晚开始,从新学校里孩子们上晚自习的现场,到搬迁群众晚饭后来到广场跳起阿妹戚托的热闹场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场面向受众生动展现了党和政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后半篇文章”的能力,向世界反贫困提供了鲜明的中国经验之“贵州战法”。节目播出后,各大媒体的纷纷转发,同时也得到众多网民的点赞、评论,传播力强劲,影响力深远。

在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的贵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了参会的媒体记者。非洲《青年之声》记者萨缪感叹:贵州居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76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真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是埃塞俄比亚的榜样。“贵州战法”彰显出“国家价值”。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缩影”的贵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跑出经济发展的贵州速度、干出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本、打出疫情防控的贵州作为[1]。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贵州广播电视台“文军扶贫”行动,主动担当,在舆论扶贫上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二)精彩故事在基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请进来,走出去。”一直都是贵州倡导外宣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2019年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1位世界华文媒体高层和记者,在“行走中国——2019世界华文媒体贵州行”活动中,在贵州展开实地参访活动,以记者敏锐的视角挖掘贵州发展的各种事迹,向海内外传播新时代贵州新形象,并让更多的人以贵州为切入点进而了解中国。

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澎湃新闻打造的H5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生动地还原了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从20多岁开始,倾尽一生的力量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万米水渠脱贫致富的故事。“大发精神”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网民们赞其为“新时代的愚公移山”,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以黄大发为代表的一批批“年份英雄”,是劳动者的身边榜样,是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台基[2]。

作品在平台24小时内的点阅量突破300万,很好地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播后也引起很大反响,世界经济官方论坛转载了其英文报道,并被法国国家电视二台购买了版权落地播放,很好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让人们切实地认识到当今的中国是如何带着汗水踏上小康之路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串串感人故事不只属于贵州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更属于全人类。

(三)“天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缩影

在贵州平塘大山里,曾有一位默默奋斗了20多年的老人,在大山里创造出了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射电望远镜,他就是“天眼之父”南仁东。从1994年开始选址,2007年国家批复立项,到2016年“中国天眼”FAST最终落成启用,总共用了22年,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亦跟踪报道多年。

2016年9月25日,国之重器“中国天眼”正式启用,其作为新时代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英国媒体评论:“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的科学雄心的象征”。

南仁东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但在项目建成之际,南仁东却因为身体原因已经无法接受采访,为此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和编辑巧用过去采访他的同期声及素材,来展现这位科学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忠诚与情怀。《“FAST之父”南仁东:22年坚持铸就大国重器》在贵州卫视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被各大媒体转发转载。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享誉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提升了贵州人的“精气神”。

(四)做好贵州区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改变,从形象开始。基于品牌和形象的打造,贵州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大省的策略,提出树立“多彩贵州”品牌。随着整体形象的升级,贵州开启大外宣格局,多元化手段助力品牌形象发声,以境内为主到境内外并重,使得墙内开花墙内外俱香。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节目《多彩贵州风》,全部22个歌舞节目汇集了800多位演员,囊括了17个贵州原住民族,将贵州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给世人。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带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底蕴,散发着神奇又神秘的魅力,冲破大山的阻隔,走向世界。通过在海内外4300多场演出,足迹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其成为贵州宣传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贵州的看法。

早在2005年,贵州广播电视台已经作为主要承办方连续承办了多届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各种比赛,相关部门通过不断的收集、整理,进化迭代成如今的现代歌舞表演《多彩贵州风》。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这一指示,既是贵州今天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又是贵州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自信所在[3]。

二、优化表达方式,避免文化折扣

国际传播是一种跨语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中国和国外存在国情、语言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要让好故事传播得更深远、更广泛,就要使用外国受众可以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形式,以及能够产生共鸣的理念进行描述,将文化折扣降至最低。近年来,贵州在坚持统筹推进内宣外宣一体发展、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持续与国外多家媒体开展合作进行形象宣传。

(一)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国际传播实践,推进贵州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举措,贵州省委宣传部打造了贵州国际传播旗舰品牌“LIVE IN GUIZHOU”,以扩大贵州的海外影响力和覆盖面。

“LIVE IN GUIZHOU”自2019年3月1日试运行以来,已经开通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的英、西、法、日四个语种账号以及YouTube英语账号,向海外介绍贵州;同时,也在国内各个平台开通相关公号,同步发布贵州资讯[4]。期间精心策划推出的多期微纪录片,都收获了超百萬点击率,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尤以采风之旅集中拍摄展示布依族民歌、乐器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的短视频受到各国人民喜爱。

贵州“坚持以融合思维拓展宣传主体,既发挥好媒体主渠道作用,又推动贵州各地各部门参与宣传工作,汇成展示贵州新形象的大合唱、交响乐[5]”。并通过“LIVE IN GUIZHOU”这个专属于贵州的国际传播旗舰向全球发声,使贵州省的发展成就与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贵州文化绽放于世界。

(二)差异化传播、精准传播

贵州广播电视台坚持用差异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传播平台,实现精准传播,将文化折扣降至最低。贵州广播电视台在官方手机客户端“动静”上打造了“动静Headline”专栏,用英语、日语、俄语制作系列短视频节目向世界传递贵州声音。

英文节目《一个法国摄影师眼里的贵州》里的主人公Yann Layma ,在1989年来到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用镜头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30年后故地重游,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非常吃惊。曾经的贫穷落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在“动静Headline”记者的连线采访中,他感慨,中国的成功,非常值得学习!所以他想要向世人讲述中国故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6]”。“动静Headline”专栏恰是这一理论的积极实践之一,它立足贵州,反映贵州在脱贫攻坚、工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成为世界了解贵州的窗口。

(三)注重准确的国际惯例表达,找寻共鸣点

用国际视角观察,遵循国际惯例表达,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关键。

2018年,在国际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前夕,贵州广播电视台以西方观众视角,从“探奇”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拍摄视频,用以表述贵州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实践,《贵州——中国的隐世之美》(The hidden beauty of China)系列报道应运而生。该系列视频分别对贵州五个独具特色的亮点进行表达,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此系列视频在海外各个播出平台的传播情况甚好,总播放量超2100万次,点赞总数超30万次,共分享超2.1万次。

《贵州——中国的隐世之美》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由于持续性不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宣传效果,我们应该在持续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上下功夫,描述好、表达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人们保持持续欣赏,从而取得更多流量关注,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或可打造出文化IP。

三、多渠道、多形式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彰显新时代贵州形象

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助力推动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便捷交流,也使新闻传播形态更具多样化性。在融合媒体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贵州广播电视台勇于担当,主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以精准化、差异化的形式开展传播,有效地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一)传播平台更广,传播效果更好,影响力更大

讲好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贵州广播电视台打造“七位一体”传播矩阵,已经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近年来,贵州广播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媒体深度融合,媒体“四力”持续上升,美誉度得到加强。以动静APP为代表的各个融合传播媒介和平台已经成为新时代展现贵州新形象,传播贵州好声音的重要窗口,动静客户端下载量近5400万次,排名国内资讯类APP下载量前8(数据统计截止到2020.10),成为贵州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起点。

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自2016年以来,贵州对外形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以“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为主题的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举行,使贵州吸引到了世界的目光。在这一年里,贵州通过众多境外主流媒体的传播在世界进一步打响了“多彩贵州”的名声。“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一棵树、一瓶酒、一条鱼”的特色标志,“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族风情以及世界上最美的喀斯特地貌,还有红军长征历时最长、故事最多的痕迹……

(二)紧跟社会主流热点,宣传效果更佳

1、主旋律报道也能成为热点话题

从2014年贵州开通第一趟高铁后,高铁网络发展迅猛,四通八达,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在贵州的东南地区,还有一趟绿皮火车与时代格格不入地慢慢摇着——贵阳至玉屏5639/5640次慢车,从1972年开始,途经13个车站停靠,至今已经运行48年了,这趟车的站台周围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村落,当地村民靠着这趟车把农产品带进城里,孩子们乘坐这趟车去求学……而票价则多年来一直保持为2元。几十年来,贵州的交通情况进步巨大,但这趟绿皮专列却为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出行从未停歇,人来人往、年复一年搭乘了许多人的梦想。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采制的新闻报道《5639次列车:慢慢地陪着你走》一经播出后即获得人民网的首页推荐,全网点击量过百万次。而这条播出时长仅仅5分钟38秒的新闻,记者拍摄素材时长就将近10个小时,单程7个小时班车总共坐了6趟,累计45小时,“走基层”的记者是实实在在地“沉”下去了。

2、用纪录片讲好脱贫攻坚的“贵州战法”

贵州广播电视台潜心打造精品纪录片,向世界展示贵州,2020年送评的三部纪录片《大山的守望》《大山里的搬迁》《喊天的人》全部入围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大山里的搬迁》拍摄长达三年,详尽记录了典型贫困户周丽荣一家的生活变迁经历,以一个小切口反应出贵州大地上188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的浩大工程,其搬迁前后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

《大山的守望》和《喊天的人》两部纪录片分别记录的是贵州从江县的一个苗族村寨——岜沙村和黎平县的一个侗族村寨——黄岗村。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历经漫长的岁月,依然流传有序。正应了这句“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民族才活着。”

近年来,陆续推出的《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今日中国·多彩贵州》等纪录片直接呈现了神奇与多彩的贵州,52集的《多彩贵州》专题片在凤凰卫视欧洲台、美洲台等平台播出,影响广泛。“纪录片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输出的重要载体”[7]。贵州广播电视台一直都是时代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播者,用实践打造精品纪录片,向世界展示贵州独特的文化。

(三)用电视剧向海内外受众展示有故事的贵州

影视艺术作品对贵州形象的塑造也功不可没,贵州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中国天眼》三部作品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名单。

《伟大的转折》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首部展映剧,以中央红军在贵州的经历为背景,呈现了中央红军在贵州大地上留下的经典战役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等历史故事,展现了红军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一主题。同时《伟大的转折》还斩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电视剧《花繁叶茂》讲述的是新时代干部群众携手开展精准扶贫奔小康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有力地彰显了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

电视剧《中国天眼》集中展现了被誉为大国重器的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坚毅执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诚报国、奉献人民”的杰出风范。

三部电视剧,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都是发生在贵州的真实故事,通过电视剧的演绎,把历史还原呈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贵州。

结语

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故事,已在全球传播开来,提高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仍是贵州广电人努力的目标。贵州广电在相关实践中,找准自身定位,践行“四力”,在新的历史要求下,发扬担当精神,继续书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在这“千年一回”的历史长河中记录现实,在“中国减贫奇迹”这一“鸿篇巨制”中,為贵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际化传播中不断发出贵州好声音。

注 释:

[1]徐静.为战“疫”斗“贫”伟大斗争铸魂聚力[N].贵州日报,2020-03-3.

[2]吴储岐.以黄大发为代表的“年份英雄”是劳动精神最好诠释[N].人民日报,2017-04-30.

[3]徐静.在做强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N].贵州日报,2017-09-20.

[4]李柏杉.打造融媒体国际传播旗舰品牌向世界讲述贵州故事[OL].http://wsgz.gog.cn/system/2019/03/22/

017171487.shtml

[5]卢雍政.为建设多彩贵州新未来凝聚磅礴力量[J].时事报告,2020(07).

[6]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7]钱力.中国纪录片迎来利好时代[J].中国广播电视,2015(04):24-27.

课题项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数字信息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新载体、新范式、新内容研究——以贵州为例”(序号2020ZGL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文化传承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