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与施肥的生长差异分析

2021-04-14 01:44邬秀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3期
关键词:块茎马铃薯植株

邬秀芳

(兴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兴和 013650)

0 引言

地膜覆盖以及垄作栽培技术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由于地膜覆盖可以降低土壤中水分的增加,提高土壤温度,是当前增加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而垄作栽培技术由于有助于避免土壤养分流失,增加土壤中的肥料,也被广泛应用。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种植大省,当前该省份的马铃薯生态区,不同的栽培技术对其生产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以及土壤肥力对于马铃薯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希望对内蒙古马铃薯栽培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不同种植模式对于马铃薯生长差异的影响分析

1.1 具体实验设计分析

本文选取的实验品种为费乌瑞它,实验地点选择在内蒙古某乡村,具体的实验设计如下:本实验采用的是单因子随机区的实验方式,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以及一个对照的模式,分别为零氮模式、高产种植模式以及超高产种植模式,最后一个为常规模式,每种模式均需要重复处理3次,共为12个小区,总种植面积约为10 m2[1]。播种时间为2018年的12月28日,收获时间为2019年的4月27日,在种植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要按常规方式进行。

1.2 实验项目的测试分析

首先,需要测定马铃薯的株高,即测定其形成期与膨大期的株高,测量从植株底部到顶端的高度,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每一个小区应选择10株以上的植株,然后取其平均数,与此同时还需要测定茎粗,与株高测定类似,测定形成期以及膨大期,也需要选取10个植株,然后取平均值。

其次,测定植株的叶绿素以及叶面积,当前大部分企业均使用日本公司制造的叶绿素仪来测量,工作人员可以从顶段开始倒数,然后测量第三个完全张开的叶片,每个小区随机挑选出5株,叶面积也可以采用相应仪器进行测定。

再次,测定马铃薯块茎的商品性,即需要测量平均单株的块茎数量、单个马铃薯植株占总重的百分比,与此同时还需要测量单个株块的产量以及茎重[2]。

最后,还需要测量干物质的含量,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工作人员可以在每个小区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将其分为叶、叶柄以及茎等部分,并将其置于105℃的条件下进行杀青,然后放在烘箱中,将其烘干称重。除此之外,还需要测定马铃薯各个部位的品质以及土壤中的养分,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可以交由当地的农化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1.3 不同种植模式对于马铃薯生长差异造成的影响分析

首先,在试验后分析后发现,不同种植模式对于马铃薯的种植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在试验后发现,在块茎的形成期,主茎数从大至小依次为HH、SH、NO以及FP,测定数据依次为2.233、2.03、20.3、1.93,处理的差异并不明显,其中SH的主茎数最大,约为1.26万个。在测定后发现,HH、SH、以及FP在处理后块茎数均要高于块茎的形成期,由此可以看出,缺少氨元素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另外,种植密度越大,氮元素含量越高,马铃薯植株也就越高。

其次,试验后发现SH块茎的总产量以及商品薯的总产量为最高,为1 864.42 kg与1 471.64 kg,然后分别为HH、FP、以及NO。由此发现,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对于块茎叶片氮元素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NO含氮量最低,最高的为SH,约为5.36%。另外,商品薯HH为最大,约为87.51%,其次为HH、FP,其中NO为44.87%,SH、HH与SP相比增产约为32%[3]。

最后,不同种植模式对于马铃薯块茎品质带来的影响分析,通过对马铃薯块茎中的干物质、淀粉以及微量元素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在马铃薯的收获时期,SH块茎由于密度以及氨元素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淀粉的含量。因此,该时期马铃薯干物质的含量以及淀粉含量最小,在测定后发现,干物质含量最高的为NO,约为18.97/100g,最低的为SH,鲜重下约为15.31/100g;淀粉含量最高的则为NO,约为13.2/100g,之后依次为HH、FP与SH;磷元素含量最高的为FP,约为0.27/100g,之后依次为HH、SH与FP,最小的为NO,约为0.24/100g;钾元素含量最高的为NO,约为2.28/100g,其次为SH、FP与HH,分别为2.16、2.07、1.99/100g。

2 不同施肥水平对于马铃薯生长差异的影响分析

2.1 具体的实验设计分析

以下仍旧将费乌瑞它作为实验品种,种植地点仍旧选择在内蒙古某山区,本实验中选择了4个不同浓度的梯度,重复3次,并将其施洒在12个不同的小区,带沟约为1.2 m,小区的面积为10 m2,在种植期间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选择的肥料是15-15-15的硫酸钾肥料,有机肥则为牛厩肥。具体的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设计表

2.2 实验结果分析

2.2.1 施肥对于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分析。在马铃薯块茎的形成期,各处理的亩茎数约为1.7到2.23个,亩茎数约在0.94到1.23个,块茎膨大期处理时各亩数的主茎数约在1.8到2个,亩主茎数在0.99到1.1万个,处理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对于亩茎数的影响较小。另外,在分析不同施肥水平对于马铃薯株高造成的影响,分析后发现,形成期以及收获期,经过处理后的马铃薯株高差异较小,块茎形成期约为22.75~24.63 cm,膨大期约为40.53~41.85 cm,施加氮肥后有助于马铃薯植株的生长。

2.2.2 施肥对于SPAD的影响分析。块茎膨大期增加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时期,光合作用的程度直接反映着产量的大小,从实验统计数据中发现,块茎形成期SPAD值最高的为F1,约为30.57,然后依次为F3、F2、F0,块茎膨大期中SPAD值最高的为F2,约为41.7,最低的为F0,约为24.13,显著低于没有经过处理得来另外三个;没有施肥的F0,其块茎膨大期SPAD要显著低于块茎的形成期,而其他三个处理的块茎膨大期SPAD值要比形成期有所增加,尤其是经过处理后的F2。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对于马铃薯植株中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

2.2.3 施肥对于马铃薯植株的生物产量分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马铃薯形成期中F1的叶片干重最高,约为4.69 g,然后依次为F3、F2、F0,分别为4.52 g、4.13 g、1.76 g;茎干重量最大的为F3,约为2g,其次为F1约为1.9 g,F0约为1.05 g;经过处理后,最大的为F1,约为1.26 g,然后依次为F1、F0、F3、F2,数值在0.11到0.16之间,其中叶面积最大的为F3,约为1.12,依次为F3、F2、F1、F0,分别为1.04、0.95、0.47。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对于马铃薯生物的茎干重量、地下干重、根冠的影响较小。

2.2.4 施肥对于马铃薯产量的分析。经过测定后发现,其中F2的总产量最大,约为1 777.61 kg/667m2,而F3商品的产量为最大,约为1 585.98 kg/667m2,经过处理后的各个实验小区均高于未经处理过的F0,其中F3与F2的产量增长约为6.31%和7.27%。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在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后期,F3与F2也要比F1的叶片更绿,可以充分保证该植株后期的光合作用,在不施加氮肥的前提下,由于马铃薯种茎重含有一定的营养元素,土壤中也含有一定浓度的氮元素,有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但是却严重影响了其后期块茎的生长,因此,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存在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不同施肥处理时期的马铃薯予以烤种分析后,其中单茎块数最多的植株为F2,约为5.8,然后分别为F3、F1、F0,测定数据依次为5.07、4.07、3.73,而单块茎重也由于肥量的增加而上升,测量结果依次为F3、F2、F1、F0,单块茎的数量最多的为F3、F2、F1、F0,测定结果分别为126.24、116.03、109.23,从产量的各个构成因子来看,氮元素缺乏严重影响着马铃薯块茎的产量。

总而言之,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程度以及种植模式对于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品质的影响,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施肥水平不断增加,马铃薯的主茎数也由于数量的增加而减少,株高则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在缺乏氮肥时,植株品种就会减少,而且SPAD的值也会偏低。因此,在施肥的背景下,增施肥对于马铃薯植株的株高以及SPAD值受到的干扰较小。另外,在产量上,不同的施肥水平对于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严重缺少肥料时,马铃薯的产量就较小,但是在F1的施肥条件下,其产量变化并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过多的施肥量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影响不大。除此之外,不同的施肥水平中,马铃薯中干物质净含量最高的为F2,高于F0。总之,施肥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含量,但是却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趋势。例如,磷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小,而施肥量不断增加,块茎中钾元素的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说明施肥有助于促进钾元素增长,而铁元素呈现波浪变化的趋势。

3 结语

经过试验分析后发现,在有限的生育期内,为了令栽培的马铃薯得以尽早发芽,就必须要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同时提升其种植块数以及薯重,同时结合土壤的具体情况合理施肥,才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增加种植利润。

猜你喜欢
块茎马铃薯植株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马铃薯有功劳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准确辨识辣椒植株徒长及徒长的防控措施
哈密葡萄黄化病的发生情况及补救措施